许景澄
程孝刚
多普米勒三兄弟,从左往右依次为恩斯特、朱利叶斯、海因里希。
李希霍芬在旅行日记中的速写
胶济铁路四方机厂管理人员合影,前排左三为顾楫,左一为张名艺,后排左二为朱黻。
1903年,带有深刻殖民烙印的胶济铁路从胶州湾一路向西,一边分段修筑,一边分段通车,其中一台大机车以冯·李希霍芬的名字命名。冯·李希霍芬是德国地理、地质学家,在其考察中国的著作中,提出胶济铁路最初的构想,并使德国统治者获得了对中国更全面的认识。此时,德国已经武力侵占胶州湾六年,中国清政府在胶州湾增设海防也仅仅过去了十二年。
天之涯地之角
1891年,清政府明发上谕,在胶澳添筑炮台、增设海防,是为青岛建置之始。而早在1886年,出使德国大臣许景澄首次在《条陈海军应办事宜折》中正式提出在胶州湾增设海防的建议:“山东之胶州湾宜及时相度为海军屯埠也……西国兵船测量中国海岸,无处不达,每艳称胶州一湾为屯船第一善埠……应请由南北洋大臣全国察看,渐次经营,期于十年而成巨镇。”
从后来胶州湾发生的历史事件回溯,许景澄这份胶州湾增设海防的建议不无先见之明。但细思分析,许景澄这位远在天之涯的出使德国大臣,为何对当时仅仅位于大清国地之角的胶州湾,有如此有远见的认识呢?
在德国看胶州湾,与许景澄有交集的恰恰是前文提到的冯·李希霍芬。1882年,冯·李希霍芬所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第二卷出版。该卷详细介绍了他对山东考察的研究成果,直言不讳地指出:胶州湾的开放和与内地连接交通线的开辟,是山东丰富煤矿资源的前途所在。在胶州湾开辟自由港,将成为华北最大和最好的港口,是西方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一扇门户。这本书出版仅仅四年,在欧洲产生的广泛影响,引起了出使德国大臣许景澄的重视。
许景澄上书后,当时北洋大臣李鸿章正忙于筹建旅顺港无暇南顾。直到五年后的1891年,李鸿章视察了包括胶州湾在内的北方沿海之后,才奏请在胶州湾增设海防,成为前文提到青岛建置的缘起。
时间又过了五年。李鸿章于1896年考察欧美,一路走遍了德、奥匈、法、英、美等十余个国家,引发了一轮各国竞相向中国推销西方工业产品和技术的热潮。与此同时,曾在1868年至1872年,走遍中国14个省区进行过实地考察的冯·李希霍芬,也通过西方报纸等方式,关注着李鸿章访欧的一举一动。
仅仅过了一年。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武力占领胶州湾,冯·李希霍芬感到他在著述中的想法终于可以变为现实,于1898年将以前有关山东旅行笔记整理成《山东及其门户胶州》一书出版,为德国长期占领胶澳提供资料。在书中,冯·李希霍芬仍念念不忘两年前出访欧洲的李鸿章,“那位德国公使馆的副翻译官认为我姓‘Li’,于是就把我的姓意译成中文中栗子树的‘栗’。使我惊奇的是,我发现在这里护照并不受到重视。当我一年后再次来到北京的时候,首席翻译、我的英年早逝的朋友璧斯玛立刻给我解释说,这是一个很卑微的姓氏。然后,他给我搞了一本新护照,上面的名字仍然是‘Li’,然而给出的中文字却成了李子树的‘李’,这样我就被列入了一个名声显赫的家族,和李鸿章是一家了,持有这本新护照的人当然也处处受到尊敬。”同行是冤家
1891年,在胶澳增设海防的同一年,一个未来对胶州湾产生极大影响的德国人来到了中国。他叫锡乐巴,德国铁路设计师,1892年起在中国参与勘测修建大冶铁路、京汉铁路、淞沪铁路。1898年主持胶济铁路修建,并成为胶济铁路建成后的首任负责人,甚至在担任胶济铁路总办期间,处心积虑地参与了津浦铁路北段的勘测工作。
笔者在此想说的是,1908年被任命为津浦铁路北段德方总工程师的人,是胶济铁路工程监察员朱利叶斯·多普米勒,锡乐巴最终落选。究其原因,如果说技术方面自信的创见让锡乐巴在中国铁路建设领域站稳了脚跟,那固执己见却让他在山东官民甚至德国同行那里饱受诟病。尽管多普米勒在当时尚未取得很突出的成绩,但他性格平和谨慎,这一点被德国柏林总部管理层认为是与中国人打交道时“第一重要的”。朱利叶斯·多普米勒1869年生于德国,1907年辞去德国普鲁士国家铁路管理局技术处干部职务,带着两个弟弟海因里希·多普米勒、恩斯特·多普米勒来到中国参与铁路修建。
1908年津浦铁路正式开工前,包括锡乐巴在内的德国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已经进行了勘测,共有勘测图430张。新官上任的多普米勒查点后指出,由天津至利国站全段干线铁路和所属分段支路、天津附近岔路,勘测图都很完善。峄县至枣庄一段也很详尽。此外,还有若干备考勘测图纸。于是决定津浦铁路北段勘定路线可以在这一批勘测图内选择。随后,多普米勒组织铁路技术人员开始了更具体的勘测工作。1908年春,多普米勒先行勘测了天津、静海、沧州等处,4月又赴各州县多次勘测线界并拟定分段办法。将津浦铁路北段分为九段,段之间再分为若干小段,“分途测量,树立标橛,撒布灰线”,绘制详图为购地提供根据。
在津浦铁路起点天津站的选址上,邮传部给出红黄蓝绿四色线路图纸,饬令多普米勒“按照原图所绘各种色线详加履勘”。多普米勒查勘后认为,绿线“取道最捷,工程较省。乾河沿堤迤南路线较直。惟须在城站相近河岸多设轨道,以便调车”。请示督办后,工程参议詹天佑会同履勘。认为除红蓝两线不适用外,黄线迂远亦不合适。“惟绿线起点由京奉新站过新开河,顺土城至隄头过北运河,地力适绾合众流建筑。”
在津浦铁路建设期间,为满足津浦铁路修理机车车辆、制造配件的需要,选定在济南城外西郊大槐树庄圈地建厂。多普米勒派他的弟弟恩斯特·多普米勒筹建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恩斯特·多普米勒在胶济铁路供职期间,曾在铁路建筑部门工作。到津浦铁路后,在大哥的帮助下得到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大槐树机厂1910年正式开工兴建,1913年4月建成投产,恩斯特·多普米勒成为首任厂长。
南渡北归
1921年,一位从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的中国铁路工程师——程孝刚走进了津浦铁路济南大槐树机厂。当时,德国技术人员已全部撤走,设备破旧,生产近乎瘫痪。程孝刚从培训工人、整修设备入手,开始恢复机车大修,后担任组装车间主任,推行修车统一计划作业和配件维修,使机车厂修台数逐月上升,解决了失修状况。
1923年1月1日,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赎回胶济铁路,为保证顺利过渡和正常运营管理,从津浦、京奉、京汉等各路抽调路务和技术人员,作为技术骨干的程孝刚就是其中一员,担任胶济铁路机车车辆科长兼青岛机务段长。程孝刚到青岛后,奋战一个多月,选拔了一百多名中国老司炉,亲自上课培训,精心组织,保证了接管胶济铁路后中国人自己驾驶火车安全、正点运行,长了国人志气。
程孝刚1926年调离胶济铁路,至1935年,曾先后两次担任津浦铁路管理局机务处长,积极参与南京火车轮渡工程和渡轮设计。1936年,被任命为铁道部株洲机厂筹备处长,主持机厂新建工程。程孝刚带领一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没有一个外国人参与下,选定厂址、布局厂房、组织施工、订购安装设备。
1937年,日寇进犯七七事变爆发。为保住工业命脉,包括胶济、津浦在内的各铁路局,奉命陆续把机车车辆向内地迁移。胶济铁路四方机厂的机器设备,分别由副厂长顾楫、工程师朱黻(音fú)、张名艺,辗转带到株洲、西安、洛阳、江岸等地。10月上旬,顾楫、朱黻分别带着160余名员工护送机器设备到了株洲机厂,与正在筹建机厂的程孝刚会合,投入到紧张的建厂工作中。
1938年8月,新建的株洲机厂遭到日军连续轰炸,程孝刚、顾楫组织抢修,随后按照交通部命令,又将设备和车辆迁到广西兴安,筹建起湘桂黔三路总机厂。1944年3月,为了避免落于日寇之手,国民政府下令,在广西金城江将顾楫等人拼着性命带来的设备车辆全部焚烧,顾楫等人痛心疾首,欲哭无泪!
抗战胜利后,程孝刚任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部学部委员(院士);顾楫组织人员重建柳州机车厂,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铁道部科技局高级工程师;朱黻担任津浦区铁路管理局济南机厂厂长至新中国成立前,也就是那座曾经的津浦铁路济南大槐树机厂。
胶济铁路走过半个世纪,又回到了零公里起点。1952年8月1日,青岛四方铁路工厂举行试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落成典礼,命名为“八一号”,结束了中国人不能设计制造机车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