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开膀子拼经济的济南“持续向好”

2023-09-26 11:15:5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刘克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历经75载,城市还是那座城市,人还是那些人,到底变化源自哪里?“命运的齿轮”从哪里开始“转动”?

  近年来,济南从提出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到提出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目标,强省会的新图景跃然而出。

  企业强,产业才能强,经济才能稳。济南把今年确定为“项目突破年”,凝心聚力抓项目、蓄势赋能促发展,甩开膀子拼经济的济南“持续向好、量质齐升”。

甩开膀子拼经济的济南“持续向好”

  力诺集团副总裁赵青——

  弘扬企业家精神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1994年9月28日,力诺集团的前身——济南三威有限责任公司在济南航运路3号注册成立。1997年,济南土生土长的赵青主动跳出舒适圈,应聘进入了这家当时人数为400余人的企业。

  从租赁一台窑炉、两条生产线生产药用玻管起步,经过近30年的稳健发展,力诺集团已成长为技术先导型、科技创新型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打造出阳光、健康两大产业板块,拥有两家上市企业和一家准上市企业,成为济南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作为力诺集团引进的第一批职业经理人,赵青亲历、见证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加入力诺,其实是很偶然的。”赵青告诉记者,当时看到公司在新都大厦楼上有一条“产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标语。一个民营小企业有如此大的抱负、如此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很打动人”,于是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而这8个字,后来也成了力诺人始终坚守的企业精神。

  加入力诺大家庭后,赵青从为企业建立档案到建章立制,事无巨细,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后来集团化企业的行政管理奠定了基础。

  从事业起步到引进外资,从园区建设到集团搬迁,从产业布局到企业上市,赵青见证并参与了力诺集团几乎每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但凡有重大的事、棘手的事,她都主动牵头挂帅攻坚克难,成为集团总裁高元坤的得力助手、年轻员工敬重的老大姐。

  “力诺集团一步步走到今天,所经历的4个阶段我都亲历了,每个阶段都会面临各种难题,能走过来很不容易。”赵青说,张瑞敏砸冰箱成就海尔品牌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力诺集团事业起步阶段也有这样一段故事。

  1996年,力诺集团生产了一批有点瑕疵的太阳能玻璃管,总量达100余吨。“当时产品很畅销,这批次品并不影响使用,有客户急着要。”赵青回忆说,“但为了培养大家的质量意识,高总带着大家开了个现场会,当场把这批价值200多万元的次品砸掉了。”这是企业从粗放经营向规范发展迈出的第一步。此后,讲诚信、重质量、严标准,成了力诺集团遵循的信条。

  优化产品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在政府压减高耗能产业之前,力诺集团先行一步。“当时力诺高硼硅玻璃管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76%,但为了节能减排,我们主动关了7个生产企业。转型的过程非常痛苦,真是壮士断腕。”赵青说。

  20多年来,赵青看到过很多民营企业的生死兴衰。在她看来,民营企业要想长盛不衰,需要大智慧,产业布局要有前瞻性,直面风云变幻要有洞察力;要有所坚持,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坚守主业;要有毅力,面对困难百折不挠,咬定青山不放松。说到底,是要弘扬企业家精神。

  “力诺集团是时代和政策红利的受益者,始终坚定不移地专注于制造业,做强实体经济。”她说,从小作坊发展成民营企业集团,力诺集团成长壮大的每一步,都和济南的发展节奏合拍,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济南工业强市战略的落地实施,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让力诺人更加坚定了专注制造业、做民族品牌的信心。

  “在企业和城市发展中,我个人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赵青告诉记者,进入力诺集团之后,她由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学习成长,不仅成了企业高管,还读了MBA,加入了民建,先后担任了五届人大代表。

  “收获这么多,更应该回报企业、反哺社会。”她说,力诺集团发展很快,在这过程中,无论是管理梯队的建设、企业文化的传承,还是年轻干部的帮扶,都有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所以退休之后欣然接受重回岗位,为力诺集团事业再腾飞,也为济南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本报记者刘文忠)

甩开膀子拼经济的济南“持续向好”

  济南市道路和桥隧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君强——

  从“无”到“有”再到“优”道桥发展谱新篇

  纵横交错的高架犹如一条条巨龙蜿蜒盘旋,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隔离开来,在城市上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1997年第一条高架——顺河高架开始建设,到北园高架横空出世构成“十”字形高架,再到2020年“两横三纵”闭环成网,济南高架快速路经历了探索发展、常态建设和集中攻坚3个阶段。高架快速路和隧道也因此成为济南立体交通的大动脉,陪伴着城市走过昨天、今天和明天,尽情挥洒着经济的生机与活力。

  在济南桥隧成长变化过程中,最有发言权的当属济南市道路和桥隧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君强。从事城市道路交通相关工作近30年的他,见证了济南高架和隧道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的一个个精彩瞬间,也见证着其间济南经济日益腾飞的历史进程。

  在李君强看来,路的延伸,也是济南经济发展的延伸。

  曾经,济南市的交通主要依赖传统道路网络。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交通拥堵成为一大难题。不仅导致市民出行不便,同时也制约着城市的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济南开始了对高架快速路的探索发展。

  1998年,济南顺河高架建成通车。在老济南人的心里,永远都不会忘记顺河高架通车时,上万名市民登桥参观的盛况。2007年,随着北园高架的建成通车,济南高架形成“十”字形网状快速路。2009年,二环东路高架通车,济南高架快速路进入常态化建设阶段。截至2016年底,济南共建成53公里城市快速路。2017年,济南交通人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快速路建设高潮。2020年,绕城高速以内城市快速路闭环成网,济南“高快一体”交通大格局初步建成。“就这样,高架快速路与城市的过去和未来连接在一起,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城市桥隧是城市交通的关键节点,其养护工作对于保障交通安全来说更是至关重要。为提升桥隧服务品质,改善通行环境,李君强与同事们一起,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不断创新养护模式和养护理念。

  运用检测设计养护一体化的管养模式,降低运营管理成本,使资源有效合理利用;通过自主创新,研发了融入济南城市色彩“雅灰”总基调的新材料、新工艺,形成了独具济南特色的“高架灰”,真正实现了养护的绿色、环保和长寿命;以“山水泉城”为主题,以“泉城蓝”为底色,打造时光隧道、静音隧道、全息感知隧道,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通行体验;搭建了“济南市桥隧运行监测中心”平台,形成全息感知、处置有力的智慧道桥管理新模式……济南桥隧养护的创新探索成为济南高架最亮丽的底色。

  经历了由事后养护、独自养护、碎片化养护到预防性养护、综合性养护、数字化养护的发展,济南道桥服务中心精心打造“畅安舒美优”的城市通行环境,让“桥渐变化”“隧越静好”融入人们生活的日常,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到了今天,我们依然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济南道桥人传统,风雨逆行、365天坚守、务实担当。雨雪天气,济南道桥人还是第一时间冲到高架、隧道,成为护航市民平安出行的安全屏障。”李君强说。

  济南道桥服务中心管养的128.33公里的高架快速路、16条隧道平稳安全运行的背后,是济南道桥人“365天守护、24小时在岗”,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极端负责的使命感的默默守护。济南的高架和隧道也在他们共同努力下越来越美好。

  桥隧承载着城市的繁忙和喧闹,却也在寂静中展现了城市的魅力和韵味。对于李君强和无数道桥人而言,城市高架如同一幅优美的画卷,以独特的姿态和鲜明的个性,为城市注入了一种别样的气息,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现代与活力。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一路的发展与磨炼,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便利、舒适的出行环境,也展现了城市发展的新面貌和未来潜力。“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济南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李君强说。

  (本报记者戴升宝 实习生陈梦雨)

甩开膀子拼经济的济南“持续向好”

  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公司高级专家刘东——

  祖国需要什么 我们就研发什么

  “我们做过棉花机、做过抽水机,也做过迫击炮弹,祖国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发什么。西藏同胞点亮的第一盏电灯,就是用济柴的发电机组实现的。”刘东说。

  刘东,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动力装备研究院气体发动机研究所所长,济柴高级专家。日前,他向记者讲述了济柴油气动力装备产业领域发展的巨大变化之一——济柴打造气体发动机优势产品的历程。

  济柴作为我国机械行业为数不多的百年企业,从仿制第一台15马力柴油机开始,一路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的成长。

  如今,济柴主动响应国家“双碳”发展目标,紧跟中国石油集团“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近年来加大了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力度。其中,气体发动机就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济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发气体发动机,经过近40年的研发奋斗,气体发动机产品经历了4代发展历程,逐渐发展成多系列、多品种、多燃料、多用途的气体发动机以及配套机组130余个品种。“第一个10年主要是打基础,也是开创性的,第二个10年注重创新,第三个10年是重要发展期,现在第四个10年则是上台阶、上规模、上水平。”刘东说。

  在“十一五”期间,济柴承担“钻井用气体发动机研制及现场工业性试验”研发项目,进行了钻井动力节能减排研究,完成钻井用双燃料发动机、天然气发动机研制,在动力性上满足了钻井工况的要求,填补了钻井用天然气发动机空白,钻探动力装备的气代油技术研究应用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其间,济柴先后完成了1500千瓦—4000千瓦大功率气体发动机与发电机组的研发,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提供了低碳化油气动力装备。

  “济柴气体发动机产品基于空燃比闭环控制的稀薄燃烧系统、智能冷却控制系统、集成控制系统,能够保证其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高智能化、热耗低、低排放、长寿命、可靠性好等优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过近40年的不断奋斗,济柴气体发动机产品在大功率气机市场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刘东对此自信满满。

  与此同时,济柴对标主要竞争对手、追逐国际知名品牌、瞄准行业发展方向,努力补短板、强弱项,走上了“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我们一直追逐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的发展趋势,对标他们产品的技术指标,正在不断赶上或超越他们。”刘东说。

  “高效、低碳、智能、低排放”已成为内燃机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也是气体发动机的优势所在和下一步追逐的目标与努力的方向。刘东目前正带领团队人员做气体发动机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努力攻克热效率偏低、智能化程度不高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和瓶颈,争取继续领跑国产气体发动机,研发出高端、绿色、智能的国际一流产品,打造济柴过硬的拳头产品。

  此外,济柴气体发动机研发也正在转型,用甲醇、氢、氨等绿色能源替代燃料发动机,并开始研制电化学储能装置、超级电容储能装置、管道天然气压差发电等产品。济柴将继续传承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全力以赴做好产品研发,为我国石油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济柴将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攻克关键技术,重点提升产品可靠性、适应性、排放性、动力性和经济性,强化能源转型产品技术应用研究,突出在行业标准修订上的优势主导作用,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能够带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产品,打造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奋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动力装备百亿企业。

  “作为一名气体发动机领域的研发人,我将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学习实践,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动力产品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动脑筋、出实招,开辟新领域、研发新产品,努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气体发动机,助力公司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新优势。”刘东说。

  (本报记者李萌萌 通讯员党勍)

责任编辑:刘克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