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时代国企担当,绿色转型不断突破——济柴:装备制造“百年老店”为强省会添动力

2023-09-26 11:24:3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李萌萌 通讯员:党勍 张雅琪

责任编辑:刘克

践行新时代国企担当,绿色转型不断突破——济柴:装备制造“百年老店”为强省会添动力

济柴完成新厂搬迁,为济南装备制造业以及全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一家中央驻鲁企业,“生于斯、长于斯”的济柴,一直抱定责任与担当,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践行国企担当、承担社会责任。如今济柴着眼高端、绿色、智能发展方向,不断延伸产业链,朝着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动力装备百亿企业目标奋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说到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是年春,华丰机械厂(济柴前身)在山东潍县创办,饱受战火洗礼却一直坚守振兴民族工业的初心艰难发展。1939年9月,受战事影响,华丰厂迁至千佛山脚下,至此在济南落地生根。1948年9月24日,随着济南的解放,济柴也获得了新生。

  此后,济柴一路坚定“实业救国”的办企宗旨,先后在抗美援朝、支援农业、投身石油的重大转折中砥砺前行、沧桑百年,至今已是103岁的国产装备制造“百年老店”。多年来,作为一家中央驻鲁企业,“生于斯,长于斯”的济柴,一直抱定责任与担当,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践行国企担当、承担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守护齐鲁大地能源安全,助力济南市和山东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支援国家建设践初心

  国家需要支持,济柴一马当先。

  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如何解决人民吃饭的问题和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头等大事”。济柴有着多年的军用、民用装备生产制造历史,有基础、有设备、有经验,更有一颗随时准备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的心。在全国开展工业支援农业运动的背景下,济柴按照中共济南市委要求,与原历城县柳埠公社结为“工业支援农业”的挂钩单位,开启了大力支援农业的发展篇章。

  济柴积极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重点在支援农业生产发展、加强农业器具技术改造上下功夫,积极动员、群策群力,从人力、设备、技术、物资等方面全方位对柳埠公社进行支援。据不完全统计,那一时期,济柴先后为柳埠公社提供铣床、钻床、发电机、柴油机等机械设备21台,小型工具和机械零件近1900件。在抗旱救灾期间,济柴的技术人员连续三次进驻公社,开展设备检修工作,让81台排灌机械重新发挥作用,浇灌了6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

  想要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只检修设备是远远不够的。济柴深谙这个道理。为了作出更大的贡献,济柴积极动员员工开展了利用业余时间设计制造农用机械的活动,在厂区内掀起了“人人都为支援农业贡献力量”的热潮。

  众人拾柴火焰高,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在短短一个月之内,济柴人大搞技术革新,设计制造出18台新设备,有力地支援了公社发展。

  那时,中共济南市委对济柴的做法表示了充分肯定,并下发通知,号召学习济柴经验。1960年7月30日,《把加速农业发展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济南柴油机厂大力支援农业》的报道在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济柴大力支援农业运动的做法得到广泛宣传。

  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哪里有需要,济柴就出现在哪里。1965年,为大力发展石油工业,扭转没有国产石油动力装备的被动局面,石油工业部将拥有多年动力产品制造经验的济柴“招致麾下”。面对无经验、无资料、无设备的“三无”困难局面,济柴人迎难而上、聚力突击,仅用88天就研制出了12V190大功率柴油机,填补了国产石油钻探动力的空白。1966年3月31日,中共济南市委机关报《济南日报》用了两个版面专题报道了济柴“学大庆精神,走大庆道路,办大庆式企业”的经验做法。1986年,该产品经过不断完善升级,荣获了国家最高质量奖——国优金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190柴油机为主导的济柴产品,成为了国内石油钻探行业的主打动力产品,装备了全国90%以上的石油钻井队,为打破国外技术制约和价格垄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至今,济柴始终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适应行业和市场需求,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先后研发制造出以天然气、瓦斯气、沼气、秸秆气等气体为燃料的多类气体发动机,140、175、190、260、270系列多种缸径的动力产品,为国家建设生产各类发动机超过7万台套,其中半数产品直接助力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进入新世纪,济柴不断发展壮大,又先后拥有了压缩机、新能源产品业务,以更加多元突出的业绩,保障能源安全、助力城市发展。

  推动和谐发展担重任

  济南被誉为“泉城”,拥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城市容貌。主动维护属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山美水美的省会城市,是每一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企业市民”的首要责任。身为“国家队”选手,济柴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一直是“领头雁”。

  作为大型工业企业,为了响应城市生态建设的号召,推动企业与城市和谐发展,济柴用了近20年的时间,不断搬离中心城区,为济南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搭桥铺路”。

  1989年,济柴在距原厂区5公里外的城郊,筹资1000多万元购买土地,率先将铸造分厂搬离中心城区;1994年,济柴又同山东聊城内燃机厂达成合作,共同出资组建济柴聊城机械有限公司,彻底将济柴的铸造业务搬离济南;2006年,济柴借济南市“腾笼换业”的东风,整体搬迁至位于长清区的济南经济开发区,在实现更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域环境、带动长清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生态环境建设,关键靠保护,更要靠创造。近年来,济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济柴”为目标,连续14年坚持举办春季志愿植树活动,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国土绿化事业贡献了“润物无声”的持续力量。

  “走,植绿去!”每到春季,总会在济柴听到这句话。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已经成为了济柴的一项传统,每逢彼时,济柴党委领导都会同企业青年员工们一道植树造林,为城市添上一抹“新绿”。

  截至2023年9月,济柴本部厂区的绿化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企业绿化覆盖率超过40%,俨然成为了“花园工厂”。在今年的济南绿色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和济南绿色生态保护促进会上,济柴荣获“造绿济南、志愿奉献”标兵单位称号,企业对济南市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的积极作用获得肯定。

  多年来,济柴不但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贡献良多,更通过连续多年开展的无偿献血活动奉献爱心。

  每逢盛夏暑期,社会医疗特别是临床急救用血都会迎来“季节性缺口”,这时企业就会成为无偿献血事业的“主力军”。济柴多次联合山东省献血办公室开展无偿献血进企业活动,济柴员工踊跃参与,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保障社会用血需求贡献了力量。自2015年以来,济柴连续七次组织献血活动,累计500余名干部员工参与义务献血。2023年,企业获得山东省献血办公室赠送的“暖心献血铸初心、奉献为民办实事”锦旗。

践行新时代国企担当,绿色转型不断突破——济柴:装备制造“百年老店”为强省会添动力

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济柴电化学储能系统在吐哈油田稳定运行超过260天。

  促进经济发展乘东风

  作为一家中央驻鲁企业,在横跨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济柴与济南市“同频共振”,走过波澜壮阔的壮丽百年。在努力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世纪50年代,济柴的柴油机销往越南,开创了济南市机械产品出口的先河。1977年,济柴开展发动机“百台会战”,昼夜不停投身于钻机配套生产中,这件事也受到了省市主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改革开放以后,济柴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1988年获得了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山东省省级先进企业”称号,转型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

  1996年,济柴顺应时代和行业发展趋势,在国家证券中心、中国石油和山东省政府的指导下,完成了企业上市工作。同年10月22日,“石油济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作为中国石油第一批、山东省第二批上市的企业,济柴为中国石油的股份制改革和济南市的经济发展积累了经验、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为济柴更好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创造了良好条件。

  21世纪之初,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国有企业如何实现更好发展成为新课题。对于济柴来说,寻求一个更大更现代的厂房空间,建设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工厂“迫在眉睫”。

  而这一需要,与济南市正在筹划的“腾笼换业”不谋而合。

  所谓“腾笼换业”,就是济南市人民政府为改善城市环境,调整市区产业布局,提出用3到5年的时间,逐步将位于市区二环路以内的工业企业外迁。企业得到更多发展空间、升级换代经营设施;城市中心则向着偏重生活宜居、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

  于是,济柴抓住时机,向济南市政府和中国石油提交了实施腾笼换业的申请,在得到批准后,正式开始了新厂搬迁建设。2006年11月18日,历时两年多的新厂搬迁工程全面完成。新厂建设项目的正式落成投产,是济南机械装备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济南装备制造业以及全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腾笼换业”,换来的不仅是新厂房,还有“加速度”。以新厂搬迁为契机,济柴科学谋划、聚力出击,全力以赴打造石油装备龙头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实现了生产经营再创新高。

  2009年,原属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的成都压缩机厂重组进入济柴,企业主营业务从单一的发动机,变为发动机、压缩机“两机”。2020 年 以来,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济柴紧跟能源行业低碳绿色转型趋势,大力推进新能源业务提速发展,再进一步将主营业务逐步扩展为以发动机、压缩机、智能加油机和自动换电产品、新能源业务为主的“三机一新”产业布局。

  2022年至今,济柴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推动新能源产品装备研制应用,积极参与到中国石油百万吨级全产业链CCUS示范项目、风光气储一体化“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和氢产业链业务布局之中,全力创建了长清新能源产业孵化培育和制造基地,并陆续研制推出电化学储能系统、二氧化碳超临界注入压缩机、分布式能源设备、天然气压差发电装备、氢压缩机、大功率气体发动机等一系列低碳绿色“利器”。

  扎根济南近百年的济柴,通过不断地自身发展,先后为城市解决就业岗位近万人次;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变迁,在市区、长清区多个区域兴建10余座宿舍区、社区等生产生活聚集区,形成良好企业文化,带动了城市社会发展。近年来,济柴的产品在济南市多处实现应用,“济柴储能”在莱芜高新区汇源大街北侧加油站投用,济柴机组助力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在济南104监狱、中海环宇城、长青泵厂也有济柴的产品为生产运行作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济柴将在奋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动力装备百亿企业的征途中继续勇担使命,与美丽泉城“同呼吸、共命运”,为济南市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文/图本报记者李萌萌 通讯员党勍 张雅琪)

作者:李萌萌 通讯员:党勍 张雅琪

责任编辑:刘克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