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乡村振兴“好戏连台”

2023-10-16 07:14:1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鞠月芹

  乡村是中国的根

  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富裕——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一出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好戏正火热上演。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莱芜区高庄街道北王庄村的工人在地毯厂车间内赶制产品。(亓楠楠摄)

  产业兴旺“有好戏”

  从路面坑洼、房屋破旧、村集体基本没收入,到干净整洁的路面、内容丰富的文化墙、产品远销海外——莱芜区高庄街道北王庄村的“变身大戏”,是5年前落地的地毯厂唱响的。

  2018年,在外创业小有所成的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谷国明,回村建了村里第一个工厂。铺经织纬、修线运货……从此村里人就有了种地以外的另一种选择。

  “在这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比种一年地强多了。”村民蔺兴珍说。

  “从前只能在家里种地,进了厂,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员工孙兆勇说。

  一块块小小的地毯让60多名农村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还吸引了一批大学生回村建设家乡。谷国明告诉记者:“当时在村里建厂也是希望依靠厂子抚育、吸纳一些年轻人进来,然后带着他们学习管理,最终把这些企业管理办法运用到村庄管理当中。”现在厂里的销售经理孙慧就是被吸引回村的大学生。孙慧利用所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为厂子组织搭建了外贸团队。目前,外贸团队共18人,全部都是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他们把地毯卖到了海外各国,“仅今年7月份和8月份两个月的时间,发往世界各地的集装箱就有30多个。”

  如今,村集体收入已达到700多万元,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

  谷国明说:“下一步想借助我们村小三线的原电话设备厂遗址这种红色基因,结合我们正在打造的格桑花基地,跟村民的生活结合起来,为我们村民的一些农副产品打开销路,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产业兴旺的好戏还未谢幕。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长清区万德街道灵岩村大佛山景区。(邵明红摄)

  生态宜居“有好戏”

  小小一个村,8天收入155万元。如此戏剧性的故事,发生在长清区万德街道灵岩村。

  灵岩村,坐落于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灵岩寺的脚下。群山竞秀、绿树满山,由于耕地面积少,前些年,村民们只能靠土里刨食维持生计。为了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村“两委”成员和村里的党员、骨干群众组成了施工队,花了短短半年时间抠石凿坡,在近乎垂直的悬崖上架起了489级台阶的“天梯”,硬化了5公里长的环山石板路,建设了灵岩大佛山景区。随后,村里又把生态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根脉相融合,立足原生态绿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保护性开发打造散落在灵岩寺外的8个自然景点,建造起二期云梯步道、玻璃栈道、铁索吊桥。

  如今,“高颜值”变成了“高产值”。金秋时节,山川锦绣。大佛山的灵动、古柏

  倒挂的悬崖陡峻、明孔洞的奇特、滴水崖的神奇、檀抱泉水的清凉甜美和一个个传说故事,让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停车场上、马路两旁,汽车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们或是沉浸在远离都市的田园生活画卷中,或是参与劳作体验、分享丰收的喜悦;或是聆听传说故事,感悟故事中传播的正能量;或是欣赏悬崖峭壁等自然造就的神奇。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大佛山景区仅门票收入就达到了155万元。

  “这里的环境太好了,看看文王寨那489级天梯,酷似泰山的‘十八盘’,一家人玩得很开心。”来自聊城的一位游客说,这出生态宜居的好戏,让他在“诗与远方”的探寻中,实现与乡村时空、情感的连接。

  乡风文明“有好戏”

  同样牢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主线的,还有曲堤街道北街村的乡村博物馆。

  走进济水韶音博物馆,古色古香的红色木质大门,一颗颗石算盘珠组成的围墙,800平方米的广场上红旗迎风飘扬。浓缩建设的闻韶台、禅塔、月牙桥、黑风口、无梁大殿,姜太公钓鱼台、秦烽火台等古时景物历历在目,每一处景物都诉说着一个美丽传说,无一不散发着闻韶文化的韵味。

  曲堤街道北街村党支部书记郭怀福介绍,博物馆深入挖掘“曲堤古镇”4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利用和改造各个不同时期的原有房屋建筑,增添恢复古镇重点历史遗迹、遗址等传统景观,打造了闻韶书院、古镇春秋、乡村记忆等20多处展厅,展品1万余件。从农耕工具,到石器、陶瓷器,再到书画、红色收藏……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老物件,是“乡愁记忆”的最佳载体,也是“乡风文明”这出大戏的主舞台。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对乡土文化进行保护性传承,让农耕文化可见、可感、可传承。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章丘白云湖“百姓宣讲员”进村入户开展宣讲活动。 (刘晓淙摄)

  乡村治理“有好戏”

  “快去看看那里摆了个摊是干什么的?发的什么啊?”一条横幅,一张桌子,一群神秘的“红马甲”,这就是章丘区白云湖街道宣传办的“草根宣讲员”们演唱乡村治理大戏的方式。

  近年来,该街道整合资源织密文明实践阵地网络,以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文明传播教育,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草根宣讲员”就是其独创。

  “保护好咱们的耕地就是守住了咱们的粮袋子”“可不能在耕地上乱盖房子什么的啊”……来自街道宣传办的“草根宣讲员们”,不需要明亮的讲堂,不需要响亮的喇叭,就用摆摊的方式,唠百姓嗑儿,讲国家事,解群众惑,让更多老百姓了解政策、会用政策。

  村头的大巴车前,志愿者们组织困境儿童排队乘车去动物园;村尾的幸福院,“红马甲”们陪独居老人下棋、打太极;家门口的文化广场,上演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村头巷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让人们随时可以汲取知识、学习技能、陶冶心灵……“蒲公英”志愿者们进村入户,点单派单式志愿服务温暖人心。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平阴县孔村镇北孔庄村村民在合作社劳作。(冯经伟摄)

  生活富裕“有好戏”

  “在家门口就能拿三金,”自从建了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平阴县孔村镇北孔庄村村民于茂召就从地里刨食变成地里拾金。

  据了解,北孔庄村以前是一个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常年基本为零。

  2021年,新一届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乐印抓住全县探索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有利契机,在深入研究政策基础上,由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平阴县嘉谷农业合作社,建设了140余亩的蔬菜种植基地。

  ”合作社有土地入股、有资金入股。我家5亩地流转给社里,我在合作社打工,一边拿着4000元的土地租金,一边拿着每月600元的工资,年底还给分红,在家门口就有了三金。“像于茂召这样的入股群众还有20余户。

  随着“沉睡”的土地再度“活起来”,村民们钱包越来越鼓,村集体收入也从0变成20余万元。找准乡村振兴“金钥匙”的北孔庄村,唱响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共富大戏”。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场场好戏唱出了满满的幸福感,也唱出了满满的期待。每一台“好戏”,实际上就是一个观察乡村振兴的窗口。以“乡村振兴”为平台,相信未来的日子里,农村农民“唱戏”的劲头将越来越足。

  (本报记者郝倩 张群 冯经伟 刘晓淙 邵明红 亓楠楠 通讯员刘禹 隋继泉 付旭鹏 周鹏 李悦)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