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在重阳登高的习俗。除此之外,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大家也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老年人的尊重,重阳节常常被大家称为“老人节”。
10月23日是今年的“老人节”,大家除了准备用各种方式对自家老人送祝福外,如何养老又成为人们近期茶余饭后的话题。
面对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这个问题,今年4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养老消费调查项目研究报告》中显示,老年人出于身体自理情况、年龄、收入等客观因素,倾向于“主动”选择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居家养老是老人首选,大家对机构养老尚有多重顾虑。同时,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由于养老机构可以提供专业陪护等服务,解决了居家养老中缺乏陪护人员和专业护理的短板,所以,对于有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家庭来说,机构养老成为更好选择。
机构养老重在“医养结合”。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医养结合”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发展到今天,10年时间,“医养结合”从一个模糊的理论概念走向了一条有经验可循的发展之路,选择到专业机构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
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建设工作,采取多种服务模式助推医养结合多元化发展,形成医、养、康、护有效衔接,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新格局。
养老、医疗机构“双向奔赴”
2018年,济南市槐荫区首获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为了更好推动医养融合高质量发展,槐荫区卫生健康局多措并举贯彻落实国家《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服务指南(试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打造“1+N”发展模式,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的“双向奔赴”与“深度融合”。
什么是“1+N”发展模式?“1”是指医养结合机构自身拥有的医疗资源,鼓励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医务室、诊所、护理院、一级医院,发展为养办医型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发展为医办养型医养结合机构。“N”是指通过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之间的多级签约,一方面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各个医养结合机构,一方面推动医疗机构的养老服务功能更趋成熟,通过“双方发力”,全社会范围内养老服务功能实现不断提升。
就医问题是养老机构在服务老年人过程中的一个短板,如何提高养老服务机构中的老年人的就医质量?槐荫区推动16家医养结合机构分别与就近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站)、至少2家二级以上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畅通双向转诊,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保障。同时,医院的专业诊疗、经验丰富的科室专家、护理人员走进养老服务机构,不仅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同时也为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提供前往医院进修的机会,进一步提升机构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逐步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培养互动机制。
同时,槐荫区重视完善医疗服务支撑,辖区除特殊专科医院外所有医院老年人绿色就医通道开通率100%。全区4家综合公立医疗机构和1家私立医疗机构设立了老年医学科,综合公立医疗机构设置比例为100%。全区28家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医院、护理院,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达标率100%。
10月12日,第五届(2023)养老机构(企业)口碑榜颁奖活动举行,历城区养老服务中心脱颖而出,再度斩获“最受欢迎养老机构”。据悉,历城区养老服务中心又称闵善康养中心,由山东历城城市发展集团建设运营,是2021年历城区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之一。今年7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历城区养老服务中心共同举行医联体授牌仪式。双方在绿色通道、健康体检、双向转诊、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医养结合课题研究、科室共建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深度融合”迈出坚实一步。
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的深入合作,不仅大大提高全社会的养老服务质量,这两类机构本身也实现了突破式的发展,最终受益的是接受医养结合服务的老年人。
社区养老机构化 居家养老多样化
由于更多的老年人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生活,槐荫区大力推进医疗资源向社区、家庭下沉,推进社区医养机构化、居家养老多样化。
发展“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综合服务体,强化医疗与养老资源的共建共享。槐荫区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引入具有医疗资质的第三方运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引导医养结合机构参与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社区医养全部实现机构化发展。
将医疗资源引入千家万户,槐荫区研发居民服务端——“慧医护槐”小程序,提供健康宣教、专家说医养、专病管理、老年人健康问卷调查等医养健康全过程智慧化服务。全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80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家护定点机构8家,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和家护服务为老年人特别是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多层次居家医养健康服务。推进全区39家医疗卫生机构和护理院与第三方互联网信息平台签约,将“互联网+护理服务”送到居民家中,打通医疗护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零距离”。24家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覆盖全区16个街道,为达到家护服务标准的失能老人提供居家医疗和养老的护理服务。
为让医养结合服务有保障、更惠老,聚焦“党建引领+民生服务”,将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医养结合民生工程相融合,槐荫区还打造了“红领医养”品牌。组建基础信息员队伍、邻里守望员队伍、健康宣传员队伍的“三员”志愿服务队伍,在村(居)公共服务场所中嵌入巡护点或护理站,融入智慧化医养服务资源,既可以作为“三员”志愿服务队伍汇集、分析民意的主阵地,也可以为居民提供远程诊疗、智能化慢病检测等医养服务,也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养服务的延伸点,通过“点对点”“一对一”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家医签约、健康评估、心理关怀等多样化医养志愿服务,结合一体化智能检测设备,实现老年人查体数据与公共卫生服务平台数据贯通。
人才建设支撑“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加快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济南医院等单位专门成立了市医养健康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把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紧缺人才纳入卫生健康人员培训规划,统一安排培训从业人员1000人次。支持市属院校开设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相关专业和课程,2018年以来市属高校新增康养类专业点13个。采取鼓励引导政策,明确规定医养结合人员在职称评审时可突破单位岗位数量,增加15%的推荐申报名额。
为医养结合工作筑牢坚强屏障,槐荫区加强专业人才支撑。建立护理员、示教实训、健康辅导员3个培(示)训基地,开展不同专题培训与学习交流活动,建立进修轮训机制,通过选树评优、业务培训、带教宣传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全区医养队伍专业化水平,规范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意识。
为加快培养和选拔医养结合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今年5月,历城区首届“闵善杯”医养结合护理技能竞赛在历城区养老服务中心举办。经过初赛的理论知识考核,在全区近60名参赛者中选拔出30名优秀选手进入决赛实操环节。决赛分居家、日间照料中心两类服务场景,测试内容涵盖生命体征测量、卧床辅助翻身、康复训练等照护实操,全面考验选手的理论功底、操作技能及心理素质、应变能力。
深入调研助推“医养结合”长远发展
“有多少医务人员?”
“有多少入住老人?”
“机构的营收怎样?”
……
为准确把握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新形势,聚焦解决广大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医养结合工作进一步发展,济南市康养事业发展中心持续性开展“访送问”活动。“‘访’是指走进医养结合机构,‘送’是指把专家和健康知识送到机构里的老年人身边,‘问’是指问医养结合机构和老年人的具体需求和期待。”市康养事业发展中心老龄健康部科长潘齐川告诉记者,“通过‘访送问’活动,我们将遍访全市医养结合机构,对我市医养结合工作进行摸底与梳理,深入了解老年人的期待和医养结合机构的需求,勾勒出此项工作的‘全貌’,切实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活动现场,潘齐川向机构的负责人发放调查问卷,并就运营情况进行详细问询。“通过问卷调查、现场问询及察看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和医养结合机构存在的问题是‘访送问’活动的重要环节。”潘齐川说,“掌握各医养结合机构的人员配备类型及数量,了解各机构的需求,倾听老年人的真实心声,真正掌握此项工作最扎实准确的资料,才能为我市进一步推动老龄健康工作提供助力。”
在推动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道路上,除了深度调研,市康养事业发展中心还探索出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办法。这项考核办法通过查阅平台数据、电话核查、专家检查等方式,对全市各区县相关工作进行综合考评、兑现奖惩。潘齐川说,“这个‘考核办法’最大的价值是让具体执行部门知道具体怎么干,树立了工作标杆,推动各项惠老政策落实,效果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