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8日,在山东大厦举行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上,长清区荣获生态环境部颁发的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奖牌。
长清,这个济南西部的山区区县,是如何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文章写到国家级高度的?
“进了长清地儿,喘气都觉得顺畅,看着周边的满目苍翠,压抑的心情得以释放。”这句话可不是玩笑话,而是市民张女士的真实感受,正因如此,她特意搬到长清区居住,即便离工作单位距离远了,也在所不惜。
最近长清市民石女士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个晨练打卡的好去处,那就是北大沙河边上的中川公园。现在,公园里,坡度舒缓的城市绿道旁红彤彤、金灿灿的树叶正渲染出浓浓的秋日氛围,给周边居民们上演着一幕幕秋日大片……
事实上,长清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既有现场观感,也有数据和评价体系支撑:长清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续多年名列全市第一,2021年和2022年生态质量指数(EQI)分别达到65.48和65.3,是济南市唯一一个超过60的“二类区”。2022年建成区绿地率指数达到95.15,位列山东省16市第一名,远高于全省平均值58.54,是国家绿化模范区、济南市唯一国家级及省级两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山东省生态文明先进区。
近年来,长清区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坚持“两山”理念,主动融入、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抢抓强省会战略和“西兴”战略机遇,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山水魅力中心城区目标,一路走来,风景越发美好。
好气质、好水质、好环境的得来既有先天优势,也有后天努力
长清地处泰山隆起边缘,处在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关键节点,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5%,素有“山水长清,齐鲁仙境”之称。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这里有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2处A级景区,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境内又有黄河、南北大沙河、玉符河和清水沟等众多水系,是省城济南重要水源涵养地。这样的“天生丽质”为长清“生态优先”奠定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天生丽质固然重要,但后天努力更是必不可少。在长清,“生态优先”已经贯穿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减污降碳做减法、生态修复做加法已经成为该区相关工作的基本“素描”。此外,长清还抓住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坚持标本兼治,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落实街道(镇)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将污染防治与分管行业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强化制度建设和责任落实;系统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区建立起覆盖区、街道(镇)、村居(社区)三级的林长制、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山体保护,构建林业生态、水生态两大体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筑牢“绿水青山”的生态屏障。
长清区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多重视?看看他们的工作机制就知道了。
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印发实施《长清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济南市长清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长清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体系,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形成正确的政绩观。
一城好水更是来之不易。长清区认真贯彻落实《长清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河湖景观环境:完成北大沙河滨河华庭南人工湖水质改善提升和城区护城河主干管清淤疏通工程,济南西区污水处理厂二次提标改造工程、创新谷和济南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实施北大沙河、南大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和济西湿地公园保护修复工程,努力构建生态景观。2020—2022年,全区考核河流(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氟化物四项污染物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四类水体标准,水环境质量保持领先水平。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是不发展也不是慢发展,而是在绿色、生态、低碳基础上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这样优美的人文生态环境中既要寻求发展,又要确保生态优先,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在长清,这个平衡点就是谋划新能源汽车装备及零部件、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网络视听、文旅康养两大特色产业,努力构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层次清晰、竞争力强的生态经济体系。
近年来,长清区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科教优势、中医药优势和交通优势,创新驱动培育新动能,强力推进文化创新引领区、生态文明样板区、医养康养活力区、中医中药特色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智能制造先进区、科教产业融合区“七区联动”。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清区积极推动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建筑建工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加快建设国舜绿建低碳产业园、通发绿色建材智慧产业园等项目。作为长清大学城承载体,该区发挥大学城人才优势,依托大学城科创优势和平台资源,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优秀人才入驻,努力打造集成果研发、中试孵化、成果落地于一体的科创链条。
放眼长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更具优势——
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先后获得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省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省节能产业环保示范区、省技术转移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型商业中心实现突破,多个物流园区相继投用,创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齐鲁8号风情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设立重大科技创新联动资金,搭建校企联盟、未来工匠联盟等六大联盟,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生态旅游经济不断壮大,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成为全区支柱型主导产业。长清区被评为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区、全省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绿水青山让本地人更加舒适,提升了城市品质,推进城乡融合进程
正如文章开头张女士的切身感受和搬家之举,生态文明建设正为长清区高质量发展绘就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底色——
气,2022年长清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43,较2015年改善47.3%;PM2.5为37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改善54.3%。
水,长清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全区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
人居环境,国家级济西湿地公园、济南国际园博园、长清城市中央公园、扁鹊文化主题公园等相继落成,市民生活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
绿色生活,坚持“城乡一体、建管并重”,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长清区已经建立“村收集、镇储运、区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一桩桩一件件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切口,却能看出长清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步改善民生保障,坚持精细、精致、精心城市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而在乡村,长清区同样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路径:在黄河滩区,通过迁建后的集中连片土地流转,探索出以粮食作物稳产增产为重点的强基固本路径;在马山镇,探索出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现村庄优化整合的路径;在南部街道(镇),探索以田园综合体等产业项目带动区域连片发展的路径,实现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让长清区的城区和乡村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城乡融合加速推进。在城区,人们可以从家中走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城市公园中徜徉。而在马套村、灵岩村等齐鲁样板村以及马山镇的梦启程社区,群众家里可以有院落、有田园,还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