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场慢生长的蔬菜“发金芽”、山楂创意产业硬核“雕”出致富路、深山古村搭上“文旅快车”焕发新的生机……从山野到车间,从乡村到民宿,一幅产业兴旺、创新迸发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10月26日,济南市“一月一主题”集中采访暨“乡村产业看莱芜”主题宣传活动拉开帷幕。活动吸引了来自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中国网等20余家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参加。他们实地了解莱芜区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工作举措、进展成效,采访报道乡村振兴在莱芜的生动实践。
莱芜区交通网络发达、生态环境优美、资源禀赋丰富、特色产业久负盛名,是省、市打造的“省会城市副中心”“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近年来,莱芜区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认真落实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型提质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了全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行走在莱芜金秋的土地上,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星罗棋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地生花,让人从中感受到丰收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实现营收84亿元,农产品加工助力产业提档升级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在山东省万兴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内,当地特产“黑蒜”的独特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工作人员告诉大家,这是畅销海外的“网红”保健食品。
据介绍,莱芜区农业产业特色鲜明,“三辣一麻”“三黑一花”家喻户晓,有将近10类农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除了走向世界的黑蒜,姜制品更是占据国际中高档市场的半壁江山。“全世界70%的姜片来自山东,其中30%来自莱芜。”在山东省万兴食品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立足本地区姜蒜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实际,企业全力打造了“产、供、销”于一体,功能齐全、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链发展体系。
全国的海底捞门店都供应万兴“姜老大”品牌的糖蒜,东方甄选“齐鲁山海行”姜老大糖蒜两天销售额达150万元,有机保鲜蔬菜、脱水、腌制和调味品四大系列共100多个品种,在国际高中端市场出口份额达到50%以上……
海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源于农产品加工水平的逐步提升和政策的有力扶植。
近年来,莱芜区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载体,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重点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对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升级加工设备和技术,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能。鼓励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提升生姜、大蒜及制品、冻干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份额,积极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境外注册商标,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出口。
“这个糖葫芦太好吃了,就像在吃冰激凌。”“把山楂做成冻干,口感更佳还保留了原有的营养成分。”在莱芜万邦食品有限公司,品种山楂、山楂干、(冻干)冰糖葫芦、山楂零食等产品俘获了大家的味蕾。山楂制品好吃,车间实景更令人震撼,土特产经过大型现代化机械流水线,摇身一变成为高端零食,小小山楂撬动了当地致富链。这家开在偏僻山间的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集山楂种植、深加工、农村电商与现代旅游业于一体,自主研发了“山楂去核切片机”等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建成8000平方米的高标准脱水车间,加快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持续提高特色山楂制品的附加值。
莱芜区被认定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莱芜农高区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被认定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山东省万兴食品有限公司等1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被认定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2023年1-8月,莱芜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在库企业70家,实现营业收入84亿元。全区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到108家,产品出口到欧美、日韩、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前三季度莱芜区出口农产品42.6亿元,增长25.7%,占全市75.1%。
伴随着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农产品出口稳定增长,一条围绕乡村振兴加速上行的“幸福曲线”越发清晰。
扶植75家龙头企业,带动企业与乡村发展“共赢”
“不是贴上商标就是有机蔬菜,顺应自然规律,创新技术手段,引进优良品种,实施物理防治,这样种出来的蔬菜才健康又好吃。”在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芹菜大棚里,清香扑鼻而来,理事长陈明利在介绍特色蔬菜种植时着重强调了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在这里,不催肥、不过度干预的芹菜不同于其他品种3个月的生长周期,“金芽”经过6个月的慢生长,预计将在元旦期间卖出28元1斤的高价,通过订单、网络、专柜的方式销往济南市区和全国各大城市。
产业兴,则农民富。据了解,这家从事芹菜、韭菜、黄瓜、西红柿等特色蔬菜种植、加工及销售的合作社,目前有社员217户,种植基地年产蔬菜约2400吨,辐射带动周边乡镇60多个村、3000多户农户参与优质蔬菜生产,还通过土地流转和加入合作社,让农民变身“新农人”参与分红,让“共创共享共担”理念落到实处,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除了种植户,“老味道”的黄瓜、无菌种植的西红柿……这些“黑科技”加持的农产品“新贵”,还离不开技术员的全程“守护”。这些扎根田间的高端人才以最前沿的栽培技术和先进的销售理念将莱芜特色有机蔬菜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引进高端人才、创新经营模式、扩大产品销路、打造高端品牌,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干劲儿也更足了。像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样的企业在莱芜遍地开花,实现了企业与乡村发展的“共赢”。
莱芜区坚持把培育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作为壮大全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就业增收、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认定、指标监测、包帮服务、扶持培育等工作,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已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储存、市场、休闲农业等多个领域,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5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居全市第1位。
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一幅幅画面催人奋进。如今的莱芜,幸福质朴的笑容,绽放在每一个人脸上。
聚焦本地主导产业,激发乡村特色产业活力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莱芜区聚焦生姜、大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通过吸引资本聚集、能人入村、技术进户等方式,积极创建主导产业突出、集约加工转化、产业链条完整的农业产业强镇。引导依托资源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引导挖掘传承乡村文化根脉,创建乡土产业名品村。“山楂之恋田园综合体”就是这其中的代表。
在莱芜区牛泉镇庞家庄村,王守义“十三香”对村民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原材料里有一味是山楂,产地就是我们这里。”说这话的是莱芜万邦食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亓宪瑞。万邦公司通过引进50余名大学生扎根农村,培育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山楂系列产品和花草茶为主,建成了“电子商务特色村”。
截至目前,莱芜区发展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3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7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1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个,山东省乡土产业名品村52个。2023年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强镇2家,省乡土产业名品村15家……
书写农旅融合答卷,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守住青山,记住乡愁,赢得未来。
露营野炊、拍照打卡、民宿观光已经成为上班族心中的诗和远方。这里,碧空如洗,白云飘飘,瓜果飘香,欢声笑语……
立足山水生态优势,莱芜做足农旅融合文章,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如今已经成为游人纷至沓来的打卡地。
走在莱芜区雪野街道王老村的石头小路上,赶路的疲惫被一扫而空。到访时,村民刘阿姨正在清扫民宿院内的落叶,她告诉记者:“村居改造以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好了,不仅村民生活更加舒适,游客也愿意来,比以前单纯靠天吃饭心里有底气。”据了解,像刘阿姨一样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农家乐”接待技术的农户有41家。金秋时节,民宿配套儿童游乐场、速滑跑道、星空宿营地的小村庄,日均接待游客达到300余人,王老村已逐渐发展成为集休闲、垂钓、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度假乡村。
为打造“灵山秀水宜居宜业”的美丽画卷,莱芜区积极拓展农业新业态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重构”。实施修路治水、植树造林、村居改造等美化工程;种植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成立绿色果蔬种植基地,引进优良品种,种植有机蔬菜和精品水果;引入山东文旅集团,利用村内闲置宅基地,打造精品民宿。让荒岭薄地种出“摇钱树”、民房老屋变身“农家乐”、深山小村成为“打卡地”。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乡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莱芜的山野田间正不断凝聚起澎湃动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这片热土将不断演绎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