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档案
聘请老乡回乡担任“新乡贤”,推动人才回归、资金回流、资源回乡——棋山观村多年来以党建为引领,将乡贤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推动乡贤履职长效化、作用最大化,引导乡贤反哺家乡、报效桑梓,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11月8日,钢城区棋山观村,40名“老乡”在主席台上接过了红艳艳的聘书。多年前,他们离开故土,在外打拼事业,取得了各自的成就。但这次返乡,他们拥有了一个新身份:棋山观村的“新乡贤”。
来自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秦刚是他们中的一员,也是棋山观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当天,恰逢他的任期结束。接过聘书的那一刻,他也完成了身份转换。“虽然身份变了,但参与乡村治理的担子依旧在肩。”走下主席台的秦刚,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
“乡贤”农技博士郑福山(左)指导菊花种植方法。
党群一心,建设“两园三区”
之所以如此重视乡贤,是有缘由的。
“乡贤不仅仅是老乡,有可能还是技术能人、招商大使。”秦刚在棋山观村驻村虽然只有两年,但深知人才和资源对一个乡村发展的重要性。
“如果把一个村庄比作一棵大树,党组织就是树干。可以说,党建是链接资源的中枢,只有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有机的整体,这棵树才能开花结果。”在棋山观村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大片的黄菊花开得正艳。合作社的社员们将新采摘的花朵铺在烘干网上,推进设备。这里出产的优质菊花茶销往全国各地。秦刚告诉记者,最初来到棋山观村时,他就被这里基层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所感染:“邵书记思路清晰,就是要带领村民一心发展经济,做大产业。”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记者看到了“一心、两园、三区”几个大字。秦刚向记者介绍起其中的含义: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振兴为目标,党群一心建设两个“园”,三个“区”。
在党支部的领办下,一个个合作社如今都发展得有声有色,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帮助村民实现致富。这些实实在在的效益,都是党建引领下,人才返乡和资源汇集的成果。
生态园喜获丰收。
搭桥引线,吸引“能人”回乡
秦刚告诉记者,纵观棋山观村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乡贤发挥过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群体本身就对家乡抱有情怀,同时在外工作多年,也都积累了一定的能力和资源。凝聚这一力量,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两年间,秦刚不断梳理人脉资源,在其中“搭桥引线”,吸引那些从乡村走出去的党员和行业精英返乡助力。
就职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郑福山是一名党员,也是“乡贤”里少有的农学博士。在棋山观村的生态农业产业园里,经常能看到他和学生们的身影。两年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在棋山观村建立了科技兴农博士工作站。恰逢当时村里刚刚启动“南果北种”项目,郑福山团队的入驻,正好为村里提供了农业技术支持。
同样,在民生保障方面,党员“乡贤”也发挥着作用。济南市人民医院的党员药师狄会峰也是附近乡村走出去的一位乡贤。他返乡带回来的,是丰富的医疗资源。针对村里的多发疾病,他有针对性地组织义诊团队下乡,村里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定期体检、问诊。
“不只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乡村里的各项事业都需要资源。我们通过党组织来凝聚乡贤力量,发挥乡贤专长,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秦刚说。
秦刚查看菊花烘干状态。
畅所欲言,共话乡村发展
当天,棋山观村“乡贤联盟”成立,自此,村庄形成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乡贤联盟和民情理事会“四位一体”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在生态果蔬产业园内,恰逢无土栽培的无公害黄瓜丰收。乡贤们感受着乡村的变化,讨论着今后产业链的延伸,大家畅所欲言,共话乡村发展。
秦刚介绍,区别于以往的“乡贤”概念,他们在前面加了一个“新”字。“‘新乡贤’并不仅仅局限于本村走出去的人,我们欢迎所有有才干、有情怀、有激情的城市人来到棋山观村,为我们的村庄建设添砖添瓦。”
济南日报记者临走时,远远望去,棋山观村古朴的黑瓦白墙民居掩映在树影中;产业园里,社员们正喜悦地采摘着熟透的火龙果;携带一家老小的游客刚刚从棋山森林公园徒步归来……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村党支部书记邵光才告诉记者,今后他们也将继续坚持在党建引领下,以党组织的凝聚力,来实现与“新乡贤”在情感中“聚心”、资源里“聚力”、能力上“聚智”,共同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