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广大基层群众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莱芜区全力打造“娓娓道莱”宣讲品牌,探索形成“六级联动”宣讲大格局,调度全区各级创新宣讲形式,用好宣讲阵地,理论宣讲接地气,传递党的声音见实效。今年以来,大王庄镇的村村落落,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如同一缕清风,徐徐吹进了群众的心里。
“乡村夜话”解民忧
夜幕降临,大王庄镇富岭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外,逐渐聚集起众多村民,村干部、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夜话”拉开帷幕。
“大家都说说,老李门口放的那个柴火垛,该不该挪开?”富岭村党支部书记杨西周说。原来,最近村里搞人居环境整治,别的地方都挺好,唯独老李家门口堆着一垛柴火,不但影响卫生,还阻碍交通。村“两委”成员多次上门劝阻无果,这不,杨西周就利用村里每晚的“乡村夜话”,让大家都来谈一谈。
“乡村夜话”是富岭村茶余饭后的一个小节目。村民们白天忙于生产生活,晚上却爱聚在村口聊天。杨西周发现了村民的这一特点,村里一有大事小事难化解的,就开启“乡村夜话”模式,不只是家长里短,在生产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对居住环境、村庄建设各方面有哪些想法,都可以在“乡村夜话”讲一讲。“大家伙儿白天都忙于干农活,党员或村民代表开会,经常来不全。晚上村民大都没事,利用晚上闲暇时间开会讨论问题,大家积极性都挺高的。”村民刘红翠说。
古栗树下开“学堂”
在大王庄镇独路村,有一个古树板栗园,这里的古板栗树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树龄。板栗树下,则成了群众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地方。村支部抓住这个优势,决定在栗子树下开设“栗下学堂”,设立便民志愿服务和集中宣讲点,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孝善矩阵”“村庄美颜”“文化惠民”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传承红色文化,独路村还把“栗下学堂”建到“廖容标抗战指挥所”旧址的旁边,将其打造成红色文化宣讲平台。在“栗下学堂”,村里的老人纷纷化身“主播”,既讲浓墨重彩的历史大事件,也讲触动心灵的红色小故事;既让观众耳目一新,又弘扬和传承了本土文化。
小课堂搭建“大舞台”。除了“故事会”“宣讲会”“议事会”,“栗下学堂”还是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集会。为了打造优秀文化品牌活动,“栗下学堂”积极开展“小戏小剧”文艺演出,以“廖容标司令员”为原型编写莱芜梆子曲目《天门关》,挖掘有热情、有才华的老百姓加入,自排自导自演,引导、带动村民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
坐着板凳拉家常
“现在村村都通上了水泥路,种地也机械化了,粮食也能卖上好价钱,人民生活更富裕了。”前不久,在大下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宣讲员正在围绕如何推动乡村振兴这一话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乡音土话”娓娓道来,用拉家常的方式宣讲党的好政策。
活动中,宣讲员采取“板凳座谈”“路边交流”等方式,蹲在百姓身边,站在群众眼前,拉家常、谈变化,以接地气的语言破解理论宣讲“深入难、接受难、持续难”的问题。宣讲员向群众讲解党的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展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好未来。在互动交流中了解居民的困难诉求,结合群众兴趣需求,讲解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实事,并与群众分享学习体会。
“在党的熏陶下,我们家小孙子也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小伙子,咱大王庄镇的好人好事儿再给我们讲几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宣讲现场热火朝天。(本报记者柳尧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