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善与挑剔,带不来公平正义

2023-11-17 13:16:49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李明

责任编辑:李欢

  □本报评论员 李明

  助学金又起风波。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网友在中山大学贴吧发帖称,该校一名获助学金的特困学生用的是苹果系列“四件套”,而且还买了价值1517元的王嘉尔演唱会门票。11月15日夜间,涉事高校发布情况通报称,该获助学生的认定符合相关规定,但因该生存在生活不节俭、过度消费的行为,决定终止其助学金发放。

  无独有偶。在此前备受关注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助学金事件中,当事人朱同学称在助学金评选中遭遇不公对待,并指控参评的同学里有人使用高配置苹果手机,经常聚餐、旅游等,存在“高消费”行为,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而后,其所在高校表示不存在有关情况,舆论的风向旋即开始调转,有网友扒出当事人朱同学也存在“高消费”行为,怀疑他利用流量打赏敛财,并向天津巡视组进行反馈。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这些事件后续反转与否,在舆情刚出现时,公众往往保持“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这从某一方面折射出评审机制的公信力仍需努力提升。毕竟那些穿金戴银、名不副实的“受助者”,大家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在如今社交媒体舆论监督便利化后,以往那些积累的不满最终化成舆论的惊涛骇浪,在这几起舆情中集中爆发。

  程序正义是分配正义的必要条件。或许出于尊重贫困生的隐私等考量,很多高校往往在助学金评定这一问题上透明度不高,因此评定结果是否足以服众也就被打上诸多问号。尤其在现实中,一些掌握名额的辅导员、老师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往往让助学金“所助非人”,这种打着保护隐私的幌子行暗箱操作之实的,是对“尊重隐私权”的扭曲,更是一种伪善。要实现助学金的程序正义,就意味着要让渡受助者的部分隐私,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助学金的评定明细,让保护与监督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找到一个公约数,才是对“隐私”真正的敬畏。

  反之,秘而不宣的程序流通非但带不来公平正义,反而会沦为对真正的公平正义的道德绑架。

  同时,也要警惕对受助贫困生群体的过度苛刻,不能把不满与怀疑无差别投射在所有贫困生的身上。无论如何,贫困都是不幸的,他们在自尊心最重的年龄背上“贫困生”的标签,已经足以令人同情。

  助学金的本质,就是要帮助他们成为一个个独立平等的个体,而不是受人恩惠后便处处低人一等,他们同样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何况还未步入社会的青年心智本就不够成熟,如果普通的年轻人尚且无法阻挡住偶尔“剁手”的消费冲动,同样,也不应苛求受助者们比同龄人就更成熟、更得体、更经得起指指点点。

  以一种施惠者的角度看待受助者,要求他们诚惶诚恐地活在刻板偏见的框架里,以审视代替平视,说到底,这并非是什么追求公平正义,这只是一种社会戾气。

  因此,社会应该对这类群体形成一个客观评价的坐标体系,即在坐标体系的范畴内保障他们的正常权利,范畴外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如果没有监督与对照,只是把主观意志强加在这一群体身上,只能让助学金变成众矢之的的道德枷锁。

  总之,廉价的善意与极致的挑剔,非但实现不了公平,反而会造成更多的不公,只会把这一不幸的群体推入更加撕裂的社会议题的深渊里去,舆论应该审慎对待,毕竟,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们还有光明的未来。

作者:李明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