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地头摸索经验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有话要说

2023-11-20 15:53:49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刘克

从田间地头摸索经验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有话要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本期《非常对话》,记者采访到了“玫瑰颂”品牌创始人、拥有百万粉丝的直播带货达人“志刚哥”李志刚,平阴县安城镇小官村党支部书记刘万平,起步区孙耿街道杓子李村党支部书记朱宝才,三位对话嘉宾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都颇有心得,也分别探索出了各自独具特色又经过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路子。

  “玫瑰颂”品牌创始人、百万粉丝直播带货达人李志刚

  “花药间作”让一块地赚两份钱

  初冬时节,菊花飘香。走进平阴县玫瑰镇赵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玫瑰加工车间内,往年此时早已闲置多时的烘干设备却是一片轰鸣的场景,村民们正忙着将采摘的菊花倒入烘干机内一批批烘干。

  赵台村种植玫瑰花历史悠久,为提高玫瑰花附加值,赵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购置了专业的烘干设备用于加工玫瑰花,但由于玫瑰花期较短,五六月份玫瑰花采收烘干期结束后,设备便陷入闲置状态,产生不了任何经济效益。

  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不少玫瑰从业者。从这两年开始,有玫瑰加工企业开始在玫瑰花加工的空白期内尝试对外代工烘干菊花、茉莉花、冻干水果,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过去长达半年多的设备闲置期。

  “与其为其他厂家代工烘干菊花,我们何不在玫瑰花植株间隙套种菊花,这样我们的设备能运转起来,还能额外获得一季菊花的收益。”说起在玫瑰花苗标准化种植基地间作菊花的想法,李志刚说,自己一直在琢磨如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促进村集体与群众增收,间作菊花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自2020年初投身玫瑰产业并创办“玫瑰颂”品牌以来,李志刚俨然已经“长”在了玫瑰花田里,在花田里直播带货,在精油提炼车间里试验各种成效,与镇村干部和第一书记探讨玫瑰的标准化种植。玫瑰花间作菊花的想法就是在李志刚与赵台村第一书记郭锋站在玫瑰花田里产生的。而那片玫瑰花田,正是2021年初,“玫瑰颂”品牌和李志刚向赵台村村民免费捐赠的,双方共同打造了20多公顷的玫瑰标准种植基地。经过两年时间,村民从中增加收入就高达50多万元。

  说干就干。在平阴县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和玫瑰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在先前发展的玫瑰花苗标准化种植基地基础上,李志刚在今年6月份又为赵台村捐赠了间作野菊花6.67公顷,共建“花药间作”标准化种植基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群众增收来源。

  春栽一片苗,秋摘万朵菊。今年是玫瑰花套种野菊花采收的第一年,走进“花药间作”种植基地,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玫瑰与野菊竞相生长着,错落有致、美不胜收。乡亲们正在忙着采摘成熟的野菊花,一幅优美的田园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为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赵台村又与中药材厂家签订收菊花协议,采摘后的野菊花经过花枝分离、筛选、杀青、烘干可由厂家统一收购,确保合作社销路无忧。

  塑造品牌、回馈家乡,传播文化、力行助农。李志刚说,“玫瑰颂”根植于平阴,一直没有忘记反哺平阴。没有玫瑰与花农,就没有“玫瑰颂”品牌的今天。“玫瑰颂”在用心做好产品的同时,将不忘初心,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本报记者冯经伟)

从田间地头摸索经验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有话要说

  平阴县安城镇小官村党支部书记刘万平

  “没有过时的产业,只有过时的种法”

  立冬时节,济南市平阴县安城镇小官村的地瓜迎来了大丰收。趁着今年降温晚,村里特意延后了收地瓜的时间,希望以此来提升地瓜的甜度和口感。

  今年是小官村自己育苗种植地瓜的头一年,产量让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大半年的辛勤劳作总算没有白费。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作为曾经被中国甘薯协会授予的“中国鲜食甘薯第一乡”,2013年前后,随着土地肥力下降以及种植技术的逐渐落后,安城镇种地瓜的村少了。如今,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寻找产业振兴门路时,地瓜再次进入小官村的视野。

  “虽然过去村民也大规模种过地瓜,但今年我们种的地瓜和过去大不一样了,地瓜苗是我们自己育的,采用了更精准的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程度也比过去提高了不少。”小官村党支部书记刘万平是一名退役军人,他觉得“没有过时的产业,只有过时的种法”。

  不仅如此,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市档案馆派驻第一书记刘鹏大力协助下,小官村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依托联合党委和村企共建平台,安城镇搭建了“平台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的共富架构,由小官村统一为辖区各村提供育苗、产品加工、营销等一体化服务,让农户成为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受益者,让各级组织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强有力的保障。

  为加大对按下“重启键”的地瓜产业的扶持,让安城地瓜在市场上既叫好又卖座,安城镇前不久推出了以鲜食玉米、鲜食地瓜为两大主打产品的“平阴双鲜”农产品品牌,旨在提升“平阴双鲜”农产品附加值,让农产品迈上品牌发展之路。

  为做实“平阴双鲜”农产品扎实的产业基础,安城镇借助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正加快推进”北安新韵”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发展了小官村七彩种植农场、五十里薯道等产业项目,建设“平阴双鲜”精品示范园,地瓜育苗基地、鲜食地瓜分拣生产线等产业项目,打通地瓜仓储分拣包装、农产品电商上行、物流配送等全链条各环节,辐射带动全镇十个以上行政村共同发展地瓜产业,形成地瓜规模化产业区。

  在降雪来临前,将几十吨地瓜储存到地瓜窖中,在寒冬里等待时间给予地瓜更好的“糖化”,“刘万平们”期待这次安城地瓜产业来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迎接又一个春天。(本报记者 冯经伟)

从田间地头摸索经验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有话要说

  起步区孙耿街道杓子李村党支部书记朱宝才

  小小西红柿撑起富民大产业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接受采访时,起步区孙耿街道杓子李村党支部书记朱宝才可谓出口成章,在他的带动下,曾经贫穷落后的杓子李村变成了“户均两个棚,人均3万元”的富裕村。

  “村里穷的时候,很多人没事干,除了打牌,就是打架。”朱宝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时间回溯到1992年,那个时候的杓子李村可谓又穷又乱,身为党支部书记的朱宝才觉得势必要来一场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了。看到别的乡镇经济发展迅速,朱宝才动了心思,时不时出村取经学习,村民们都不知道的是,朱宝才这次带回来的是带动全村跨越式发展的“真经”。

  “从寿光回来后,我下定了决心,要搞大棚,种西红柿。”朱宝才至今对自己30多年前的抉择自豪无比。村民听说自己的村支书要搞西红柿大棚,有看热闹的,有光打听不敢干的。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除了小麦就是玉米,哪里种过西红柿呢,而且还是在大棚里种西红柿。除了朱宝才,没有人敢开这个头。

  朱宝才的想法简单又实际,就是要一门心思搞乡村振兴,先把经济搞上去,“大家伙儿看到搞大棚确实比种地来钱多,你不用劝他也会跟着你学,撵都撵不走。”事实证明,朱宝才的西红柿大棚大获成功,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都加入到西红柿大棚的种植队伍中来。

  然而朱宝才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前期他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去一趟寿光是远远不够的,种西红柿是一门技术活,搞大棚更是如此。朱宝才深知技术的重要性,专门聘请了技术专员指导工作,开始了从0到1的学习。朱宝才还多次组织群众前往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并与寿光蔬菜专家签订技术扶持协议,创办了全县第一家蔬菜食品医院,免费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群众的种植技术难题,不出家门就能很好地解决。搞大棚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为此朱宝才率先去信用社贷款,这才解决了资金问题。

  有技术、有资金、有强大的带头人,杓子李村的西红柿大棚逐渐呈现出规模化的良好态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朱宝才更关心的是产品的销路问题。为打通西红柿的销售渠道,以朱宝才牵头的村党支部多方筹资30多万元,在村南建起了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并建立了自己的宣传网站,吸引了北京、天津、河北的客户慕名而来,大棚里的西红柿在自己家门口就能销售。西红柿好卖了,群众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无形中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以西红柿为主的蔬菜大棚种植。杓子李村的蔬菜大棚达到638个,已然超过了户均两个棚的规模。

  如今的杓子李村,在朱宝才等优秀党员的带动下,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市级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先进村、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农村文明一条街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张群 通讯员张凯)

责任编辑:刘克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