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农民不“猫冬”——泉韵乡居有“好戏”村民登台唱“主角”

2023-12-04 07:40:4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李小梦 张龙 张敏 邵明红

责任编辑:刘克

这里的农民不“猫冬”——泉韵乡居有“好戏”村民登台唱“主角”

美里湖艺友吕剧社团的演员上妆准备为群众演出。(张龙摄)

  “猫冬”意指躲在家里过冬,不出门。

  以往到了冬天,农村很多村民因为没有农活,也没有娱乐活动,便开始“猫冬”。如今,随着济南开展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各区县各村文化活动、产业发展等不断丰富——有的村建设了活动中心,村民有了丰富的文化活动;有的村文旅产业兴盛,即使是冬天也是客流不断;有的村农业产业发达,村民在大棚里忙不停……

  近日,济南开展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十大行动,到2025年,和美乡村省市级示范村将达到700个,建成具有泉水韵、黄河情、湖光美、山川秀和生态底色、产业成色、文化特色、保障本色、党建亮色的“四韵五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建设过程中,村村有“好戏”,农村的冬天也生动,农民不“猫冬”,而是“登上”乡村振兴的舞台唱“主角”。

  1 中药丹参傲冬立 农户田中盼致富

  寒冬人不闲,发展产业忙。冬季本是农闲时节,然而万德街道石胡同村的“两委”班子却没闲着,纷纷寻找增收的“新路子”,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无特色资源,无支撑产业,无集体经济”。这是石胡同村多年来的标签,也成了制约石胡同村发展的最大短板。“村民增收要依靠农村产业发展,过去村民一年到头就靠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收入实在有限,只有我们整合起来发展特色产业,才能有更大的利润空间,让村民实现增收致富。”石胡同村党支部书记赵祥深谙这一道理,多年来,他带领着“两委”班子到多地“取经寻方”,力求探寻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乡村致富道路。今年上半年,在市派第一书记李亚林的协调帮扶下,石胡同村因地制宜引入中药材种植,初次尝试种植丹参。

  丹参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药用价值高,对冠心病、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市场需求量大,近年来价格始终保持稳中有升。石胡同村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丹参,出产的丹参颜色鲜红,深受药材采购商的青睐,不愁销路,而且丹参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种植简单,管理也不费工夫。“今年村里共种了约6.7公顷的丹参,一年左右就能收获,预计1公顷产量能达到30吨,等来年春天我们还可以间作套种上玉米,玉米的收益就够支付土地流转的费用,那么丹参的净收入将十分可观。”李亚林对种植丹参充满信心,“今年我们不仅要让村民们种上药材,更要让村民们鼓起钱袋子。村里发展丹参种植产业后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也意味着能够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在收取土地流转收益和产业利润分红外,还能凭劳动赚取种植务工费。”

  丹参种植只是石胡同村产业发展的开始,接下来,石胡同村将以“一村一业”为抓手,在土地上做活“特色”文章,促进农业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不断拓宽、夯实石胡同村民的增收致富路,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2 “明星戏团”接地气 文化唱进百姓心

  槐荫区美里湖街道新沙村的村民可没有时间“猫冬”,他们的生活被文化填满了。

  “头戴着一顶俊巾帽,身穿着一件可体蓝衫,腰系着丝绦手拿着扇,云袜镶鞋二足穿……”近日,美里湖艺友吕剧社团的演员们表演的传统吕剧《井台会》,引来了观众的阵阵叫好。

  “今天是礼拜三,我们每周一、三、五都有演出,主要就是为村民们表演。”团长魏宝庆说道。

  演出结束,剧团成员们进入后台,他们有的卸妆、有的收琴,“我来社团比较早,在这呆了20多年了。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就演吕剧,当时唱的都是一些经典老戏,比如《王小二赶脚儿》《三拉房》等,当时宝庆还在台下看我唱戏呢!”今年77岁的剧团演员王乃润说,“文化生活丰富了,哪儿有时间‘猫冬’,不是在排练,就是在演出,老年生活很丰富。”

  每周三天,坚持了十几年,对于民间戏团来说很不容易,大家不会觉得累吗?

  面对这个问题,魏宝庆的回答简洁有力:“只要喜欢就不累!”他说,每次演出,算上前期化妆、布景、搭台和后期收拾整理,怎么也得三四个小时,“就像刚才这场《井台会》,我们一开场,就听到了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大家立马就精神了,我们唱得就很轻松很快乐。我们喜欢唱,大家喜欢听,这就值了。吕剧是咱们山东戏,乡村文化就要接地气,让老百姓真正喜欢,才能实现振兴。”

这里的农民不“猫冬”——泉韵乡居有“好戏”村民登台唱“主角”

石胡同村村民在丹参地里忙碌着。(邵明红摄)

  3 白菜装上“科技芯” 丰产农民采收忙

  进入冬季,唐王街道的村民开始忙碌——白菜田中,收菜、择叶、称重、装车等流程一气呵成。今年唐王白菜实现丰产,农户进入冬季,一忙就是一整天,在冷峭的冬季,绘出热火朝天的丰收图景。

  近年来,唐王街道不断推动唐王大白菜育种换新工程,为农业生产赋上科技新能,不断砺新擦亮“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其中,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崔家庄村的组合,成为“科研单位+村集体”共建选育基地的良好示范。

  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在唐王街道崔家庄村建设了约3公顷新品种示范基地和1.3公顷新品种选育基地。“我们前期的准备工作从每年的8月底、9月初就开始,进入10月,每周都会定期安排人员过来跟踪白菜成长的动态,并为当地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研究员王立华表示,“我们在选育种植阶段直接对接村子,一些良好组合提供的优良信息可以迅速从这里推广、铺开。后续选育成果好的话,会考虑进一步扩大示范基地和选育基地的面积。”

  通过基地中的选育、种植,不仅科研单位可以根据适宜的土地进行试验、获得更加良好试验效果,白菜种植户也能够因此定期获取农业技术指导。

  “蔬菜所的专家经常帮助我们村的种植户进行农业技术提升,能够和蔬菜所的老师们在田间地头一同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农户们真的非常高兴。”崔家庄村党组织负责人表示,“开展新品种选育能够帮助我们村的白菜种植户有效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我们村白菜种植的‘科技含量’,进一步促进村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作为在“济南四美蔬”中与蒲菜齐名的优良农产品,唐王大白菜通过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以把握定植、追肥、捆扎、收获四个关键生产环节,并与科研单位和各类企业开展唐王白菜的研发、升级、创新和营销,充分发挥唐王白菜的品牌效应、集聚效应,为唐王大白菜的产业发展赋能。

  “唐王一直以来都是咱济南的大白菜之乡,之所以选在这里建设选育基地还是看中这里优良的自然条件和种植历史。”王立华表示,“白菜由于耐贮、高产、适应性强的特点,一直都是稳定咱老百姓‘菜篮子’的重要蔬菜,因此白菜也是传统的‘平安菜’,咱有句老话叫‘白菜萝卜保平安’嘛。”

  4 幸福院里活动多 尊老爱老传孝道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临近中午,刘家庄村幸福院里又传出了阵阵歌声,60余名80岁以上的老人欢聚一堂,唱唱歌、拉拉呱,其乐融融。对于他们来说,之前冬天就只能在太阳地里晒太阳,没有太阳的时候,就“猫”在屋里,一“猫”就是一整个冬天。“儿女不在身边,很寂寞,没人说话,太冷也出不了门。现在到了幸福院,文化生活可丰富了,每天都很高兴。”刘家庄村今年76岁的村民王长乐说。

  近年来,仲宫街道持续推进农村养老“幸福工程”,坚持“政府支持、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的原则,打造环境温馨、设施完善的幸福院,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孤寡、独居老人养老难题。在这方面,刘家庄村积极探索实践,蹚出了一条引领性道路,村里的幸福院今年荣获“济南市示范型农村幸福院”称号。

  刘家庄村毗邻省道317线,全村2400多人,是仲宫街道东部第一大村。2021年,该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立后,将“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完善为老服务体系”作为构建和谐村庄的一件大事来抓,高标准打造了集“供餐助餐、日间照料、娱乐活动”于一体、占地约700平方米的幸福院,实现了部分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离家不离村的养老服务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家门口养老的愿望。

  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人,该村建立了爱心义工服务工作群,组建了益诚志愿服务队,在节假日和活动日为老人献爱心送祝福,并以爱心义剪、包水饺、唱歌舞蹈表演等方式为老人提供更加完善周到的服务。每逢节假日,是幸福院最热闹的时候。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唱响农村大舞台,各大艺术团体、“村村有好戏”、“文化进万家”等走进刘家庄村幸福院,为老百姓送歌声、送温暖、送幸福;爱心义诊团队免费为老人健康查体,提供健康咨询;刘家庄村“两委”、仲宫长缨志愿服务队、仲宫驻地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到幸福院,为老人打扫卫生、包一顿水饺、送上慰问品,陪老人们一起过节。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有所养是基本的民生需求,幸福院不仅是刘家庄村老年人浸润心灵、颐养天年的栖息地,更是中国乡村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缩影。接下来,刘家庄村计划成立孝老爱亲基金会,打造新时代孝老爱亲文明实践示范点,与仲宫街道长缨志愿服务队共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共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乡村善治良治不懈努力。

作者:李小梦 张龙 张敏 邵明红

责任编辑:刘克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