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丞琳道歉后,“地域黑”该何去何从

2023-12-14 08:46:52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李明

责任编辑:田艳敏

  杨丞琳的“辱豫”言行,还在舆论场不断发酵。

  12月13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在谈及杨丞琳在大陆开演唱会的有关言论引发议论时表示,“我们积极支持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欢迎台湾演艺人员来大陆发展。希望台湾演艺人员自觉弘扬行风艺德,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此前,有媒体从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主管部门正按法律法规对此事展开调查,演唱会主办方南京某公司负责人在回复媒体时也表示,已接受了演唱会主管部门的约谈,正等待处理结果。

  在当事人道歉后,尽管也有人放出了完整录像,分析了杨丞琳说此话的前后语境,试图阐述杨丞琳或许主观上并不存在多大的恶意,但舆论场对其的批评依然不绝于耳。不过也不乏对杨丞琳言论的偏激支持者,认为其替自己说出了心里话。需要指出的是,粉丝为杨丞琳辩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若对“地域黑”这一现象本身选择站队支持,则大可不必。

  同时,需要警惕的是,对杨丞琳的批评正有泛化的苗头,比如有人又将此事引到了性别对立等其他议题的维度上去,企图通过个例来牵扯进一片。需要指出的是,就算杨丞琳真是有意为之,这种以彼之道还彼之身的做法,与“恶意的杨丞琳”又有何区别呢?

  “地域黑”是一个伪命题,它的本质是对现代文明观的扭曲。通过一个否掉一片、通过个体污名化集体,这种量词绝对化的表述,让“地域黑”有非常浓厚的“连坐”之感,是反文明的产物。而现代文明观的理念就是对个体的充分尊重,让个体免于为其他人的言行而买单。相信每一个受过系统性现代教育的人,都不会在内心真的认可“地域黑”。

  但“地域黑”为何总能在舆论场上,获得长而强的生命力呢?

  首先,无论是支持“地域黑”的人,还是由于被黑而反黑的人,争论的双方应该是基于观点与逻辑,而非身份与立场。因为,观点是可以讨论的,身份与立场对个人来说往往是不容置疑的:它有不可挑战的个人尊严的天然正确性。彼此观点与逻辑中的不自知的漏洞,可以通过探讨与争论来帮彼此完成认知重构,从而达成双方的共识,而基于立场与身份的批驳没有赢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认输赢,不讲道理。如此,只能留下一地鸡毛,而下次当相同社会议题出现的时候,也会再次陷入这种内耗的循环,无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性的自私与贪婪,以及人际之中的刻板印象……再庞大的地域也盛不下复杂的公共议题之重,把全社会应该共同思考的议题一股脑推给其所处的地域环境,这是对公共议题的情绪化和去责任化。

  当什么时候,我们不再把戾气无限放大到通过个例而否掉整体,或者即使有人搞“地域黑”,而人们只是将其视为可笑,而不是可恼可恨,“地域黑”也就真的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了。

作者:李明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