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塑造毛猴七十二变 五旬匠人复原方寸市井人间

2023-12-16 07:57:30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倩 王铮

责任编辑:鞠月芹

指尖塑造毛猴七十二变 五旬匠人复原方寸市井人间
指尖塑造毛猴七十二变 五旬匠人复原方寸市井人间
指尖塑造毛猴七十二变 五旬匠人复原方寸市井人间
指尖塑造毛猴七十二变 五旬匠人复原方寸市井人间

  57岁的杨凤岩是一位传统的毛猴匠人,也是济南毛猴第三代非遗传承人。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倩 摄

  “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曾这样描绘一种老北京民间工艺——毛猴。在济南,57岁的杨凤岩便是一位传统的毛猴匠人,也是济南毛猴第三代非遗传承人。30多年间,他醉心于毛猴创作,用辛夷和蝉蜕塑造出毛猴“七十二变”的形态,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毛猴作品向世人展现了老济南的市井文化和人生百态。

  6岁初识毛猴 热爱生根发芽

  走进杨凤岩的工作室,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地下室里,“济南毛猴”和“毛猴杨”的牌匾赫然在目。宽大的桌面上摆放着两盏台灯、几支白乳胶和502胶,还有装着剪刀、镊子、竹签等工具的盒子,桌旁的架子上摆放着成箱的辛夷和蝉蜕。

  杨凤岩告诉新黄河记者,毛猴又叫半寸猢狲,是一种民间工艺品,起源于晚清,因其浑身披毛,长相、形态都酷似猴子,所以被称为“毛猴”。

  “这是木兰花的花蕾,在中药里叫‘辛夷’,一般用它做毛猴的猴身;‘蝉蜕’就是知了壳,用它的头做猴脸,粗壮的前腿用来做毛猴的下肢,后腿做上肢,触须当猴子耳朵,有一些蝉蜕上的毛可以弄湿了做猴子的毛发,非常逼真。”他说,古时候用辛夷、蝉蜕、木通和白芨这4种药材做“猴料”,后来,用来做帽子的木通和用作黏合剂的白芨便有了更适宜的材料替代。

  说起和毛猴的不解之缘,杨凤岩的记忆回到6岁那年。据他称,奶奶当时常流鼻血,所以便喝中药调理身体。每当熬完药,奶奶就挑出里面的辛夷等几味中药,给他做成“毛猴”。“那时我还小,第一次见这个玩意儿,觉得非常有趣。”自此,毛猴给年幼的杨凤岩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杨凤岩又“盯”上了父亲制作的毛猴,每次都把那些小猴子重新排列组合。不管是布景还是毛猴,他都爱不释手。“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父亲去郊外找知了壳,然后回来自己粘‘毛猴’。”杨凤岩说,虽然他生疏的手法常被父亲“挑刺”,但他对毛猴的热爱却丝毫不减半分。

  场景至关重要 大小比例最难把控

  “我们这一行有句话叫‘七分景三分猴’,也就是说,要做好毛猴作品,七分在道具,三分在猴。”杨凤岩进一步解释称,传统毛猴以表现民俗生活为特长,场景的搭建至关重要。

  “按照人体正常比例来说,一般是身子短腿长,但毛猴因为材料的限制,腿短身子长,要在道具中同时兼顾大小、比例与美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将细节做得更加精美,使各个场景更加鲜活,杨凤岩还钻研了面塑、微雕等技艺。

  在杨凤岩家的客厅里,一人多高的展示柜中摆满了他的得意之作,《大圣娶亲》便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27只毛猴生动还原了老济南古时结婚场景,抬轿、敲锣、打鼓,浩浩荡荡的仪仗队栩栩如生。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杨凤岩参加的一场婚礼。当时他看到新娘坐的花轿,就想用毛猴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查了大量的资料,历时两个多月,终于还原出来了。

  “你看这片竹帘,是我专门学习了古时候的编法制作的,虽然小,但都能卷起来。”杨凤岩指着《市井图》中一片仅两三厘米长的竹帘说道。为了还原老济南的风采,他在制作老物件上十分讲究。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道具,耗费的心血是和其大小不成比例的。

  “毛猴没有眼睛和表情,只能靠肢体语言去表达喜怒哀乐,把故事讲清楚。”杨凤岩举例,“比如这个卖糖葫芦的,要塑造出双手扛着冰糖葫芦草靶子的毛猴,毛猴的两只胳膊动作不一样,所以要在数十个乃至上百个蝉蜕中仔细比对和挑选。毛猴的手是上扬还是下落,也得根据场景来定,不是随便粘一个就行的。”他说,光毛猴做得传神还不行,每个糖葫芦的大小都得按照毛猴的比例来做。“我用微型面塑搓好一个个小圆球,再用削得特别细的竹签把它们串起来,最后再一根根插在草靶子上。要完成一幅好的毛猴作品,巧思和巧手都是缺一不可的。”

  带领学生探寻“非遗” 期待未来无限可能

  截至目前,杨凤岩做的毛猴题材不下百种。在他的作品中,三轮车夫在街边吆喝拉客、大院里的小孩吃着5分钱一根的冰棍、两人对弈边上的看客抓耳挠腮……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无不来自于他的童年记忆,这也正是老济南的回忆。

  2017年,济南毛猴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杨凤岩看来,非遗不能脱离生活,他将自己珍贵的回忆放在其中,让每一只毛猴都沾染上时光的气息。“很多人看我做的毛猴,会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通,因为很多场景都来源于生活,里面的毛猴便是平凡生活中每一个人的缩影。”

  一直以来,杨凤岩的作品都保持与时代同频,怀旧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北京冬奥会期间,他创作了一个滑雪的毛猴为冬奥健儿们助力,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后,受到许多朋友的喜爱。“艺术作品就是要跟随时代的脚步,服务于人民,这样才算有意义。”

  有时为了一件作品,杨凤岩会耗费大量心血。“像查资料、画图纸、选材料这些,重复起来其实挺枯燥,需要执着与耐得住寂寞的匠人精神。”杨凤岩称,在作品完成后,他会有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仅是因为一个“毛孩子”的诞生,更是因为非遗文化在那一刻又增添了一分色彩。

  “跟其他非遗相比,关心毛猴的人实在太少了。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毛猴、走近毛猴。”令杨凤岩欣慰的是,近年来,通过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他把毛猴带进了校园,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了制作济南毛猴。

  谈到自己的“接班人”,杨凤岩称他一直渴望有这样一个人,能发自内心地喜爱这门非遗技艺。“我相信,对于济南毛猴之美和非遗文化之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和传承的,济南毛猴的传播和弘扬一定会有无限可能。”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倩 王铮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