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旅行”成产 业道德镀金的狂欢写满伪善

2024-01-25 11:40:09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然玉

责任编辑:高原

  去年以来,以“支教”为名的旅游团十分火爆。这些旅行团行程大多为一周左右,报名费千元至万元不等,地点既有国外度假热门区域,如泰国、巴厘岛等,也有国内落后山区,形式大多以公益助学、保护动物、环境等志愿服务展开。调研发现,这样的旅游支教目前已演变为成熟的产业链。一些针对贫困地区的支教项目,不仅规划好每天活动的时间地点,游玩体验时间甚至长于教学时间,密集的行程单和旅行社出团通知格式如出一辙。(1月24日中新社)

  动辄收费上万的“支教旅行”,堪称天才般的商业创意。其提供了一种复合型的价值回报,包括游山玩水、行善助人、“背景提升”种种。如此这般,将最高尚的爱心与最功利的算计“揉”为一体,这使之具备了其他文旅产品所没有的独特调性。从一名游客摇身一变“升格”成支教老师,对于某些人来说,此类人格镀金的便捷化路径,诱惑巨大。以货币化方式来换取道德实现感,这是现代慈善业的源动力之一。而短期支教成产业,则是对之的又一次减配和庸俗化。

  分明是走马观花、逢场作戏,虚情假意而扭捏作态,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乐在其中,在流水线的打卡体验中,在廉价的自我感动中,达致某种情感的高潮。一波流程走完,那些跟拍留存的照片、视频,被配上了精致的小作文。这之后,它们成了朋友圈文案的“总结升华”,成了留学申请里的“社会实践”,成了评优升职时的“履历资本”……由“支教旅行”可以衍生出很多的用途,可这一切偏偏就是和“教育”无关。

  当某些人付费参加此类“支教旅行团”,其往往带着一种强烈的优越感,那是阶层的优越感、知识的优越感、道德的优越感。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与真正的支教事业所需要的人文情怀、责任意识与平等精神,本身就是格格不入的。商业化的短期支教,其上课的净时长极其有限。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见面会”更为恰当。所谓的“课堂”里,没有老师与学生,有的只是主演与群演。孩子们被商业机构诱导着加入这场“爱心支教”的戏码,失望与厌弃,写在脸上。

  我们知道,教育教学,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从来都是技术活。一群没有专业背景的“游客”,哪来的自信可以当好“支教义工”?玩票客串,花钱过过戏瘾而已,入戏太深,着实有些自欺欺人了。短期支教产业链,说到底,就是一个“层层相蒙”的诈局:文旅公司收钱攒局,一顿神吹、愿者上钩;一群游客假装“教师”,对着孩子装模作样。彼此各取所需,一派供需两旺。道德的狂欢,在氪金的旅游团、在山区的课堂,一副自鸣得意的模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真正需要教师、志愿者的贫困山区长期支教项目,不用参与者自费,却往往招不到人。所谓叶公好龙、所谓假仁假义,莫此为甚。

作者:然玉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