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济南老乡辛弃疾笔下的热闹节日景象,在这个龙年春节呈现得更加充分。在泉城大街小巷,民间艺术受宠,国潮元素席卷,为新春佳节增添“复古”的文艺色彩。无论是网红“酸妮儿”,还是村里的民俗艺术队,见“龙”巡演都能获得夹道围观、满堂喝彩。
“国潮”回归和传统文化“复兴”有迹可循。在泉城民俗表演界颇有名气的滑端鹏深有体会,“今年特别忙,企业、商场、景区、小区演出不断,正月里更是闲不住。”他的“狮吼堂”从年前就开始串场,“业务量”也不断攀升,和许多民俗艺术团队一起,为泉城“舞”出一个红火年。楼宇亮化工程将泉城装点得摩登时尚,传统民间艺术的花火“流转生辉”,浓妆淡抹间,新春闪亮登场。
天桥区某售楼处的广场上,打铁花民俗表演蓄势待发。天气寒冷,在等待“铁水”达到1600摄氏度的半个钟头里,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充满了期待。火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在遍地生金的瞬间,人们一声声惊叹和欢呼慰藉着匠人的心。“打得越高越用力,铁花越散越好看。”打铁花传承人表示,观众捧场,匠人打得就更起劲儿。这项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的民间艺术带着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祈愿,穿越千年在现代盛开,呈燎原之势,点燃了年轻人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就是过年的感觉。”“开了眼了,还想再看一次。”年轻人纷纷点赞、捧场。
传统文化的“复兴”,加之文化“两创”的落地,一系列新潮又复古的商品让泉城市民游客争相买单。入夜,在泉城广场、天下第一泉风景区附近,“鳌鱼灯”成了抢手货。与前些年不同,今年的花灯可以“摇头摆尾”。年轻人买来拍照打卡;小孩儿坐在爸爸肩头,将“鳌鱼灯”举过头顶,点点荧光随着人群涌动,灿若星河。
精明的商家也早就嗅到了商机。“我们这一代人,每到过年都会拿着自制的灯笼追着舞龙舞狮队伍跑。最近几年,民俗表演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今年,从节日装饰到文娱活动,处处都有不一样的‘中国味’。”泉城广场南边的咖啡邮局也早早开始贩卖起“中国浪漫”。
在学者眼里,舞龙舞狮、打铁花、踩高跷都是正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在文化传承和商业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商超、地标前的景观小品从圣诞树变成了“龙凤呈祥”,对联年画玩出了新词热梗,大街上处处可见身穿汉服、长衫的年轻人,就连奶茶店都开始走国风营销路线。有数据统计,今年热销的不仅是汉服、新中式服装,舞龙舞狮行头和各种民俗装饰也榜上有名。“前些年,人们都在说年味淡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传统文化买单,大家潜意识里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某高校历史教师表示,民族意识的觉醒将为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厚植沃土。乘着“国潮”,传统文化想要传承“复兴”,发扬光大,最终要看年轻人这一棒。
舞狮看着很难,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必须下功夫才能把动作做好。”狮吼堂负责人滑端鹏介绍,2008年下半年,他开始在高校招募大学生学习民俗表演,吸纳了来自山东交通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的200多名兼职艺人。“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2岁的小伙子开始是师傅手把手教,后来大三、大四的学长就可以带大一、大二的学弟了。”狮吼堂的青年“狮头”刘恒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艺术大有可为,心怀热爱就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作为年轻一代,有责任让传统文化在泉城薪火相传。
大明湖畔,济南市民张大爷跟随春节文化庙会的舞龙舞狮队伍边走边讲“泉水故事”,在他的“老济南”情怀里,身边的一草一木,甚至胖胖的锦鲤都是文化。张大爷说:“这几年,我们都在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究竟有什么?都在哪里?看看大街小巷的锣鼓,听听歌曲里的戏腔,品品民间艺术的韵味……”就像辛弃疾说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