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拜年之名,留住“春节社交”的温良之义

2024-02-16 07:38:4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肖明君

责任编辑:田艳敏

  春节,是社交的密集时段,高潮迭起,挡都挡不住。走亲访友、全家聚餐、同学聚会……有人说,假期这几天,把全年的客气话都说了,把一年推掉的酒局全补上了。不管怎样,以亲友圈为主色调的春节社交,总是浓郁年味中的其中一味。

  春节传递的是“团圆”“美满”“祝福”等美好价值,因此,其间的社交生活大多也是向上、向善的。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不大感冒,对于过多的应酬、客气有点抵触甚至逃避。这几天,网上一个关于“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文中提到,“断亲”现象在一些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群体中更为普遍,他们在外出务工过程中,逐渐减少了与亲戚的联系,甚至出现了完全断绝往来的情况。

  断亲,简而言之,是对于非直系近支亲属关系冷淡,少走亲戚甚至不走亲戚,与以往那种三公六叔的亲情关系进行“断舍离”,以极简的人际关系构建“极简生活”。处于春节这个特殊时间,断亲现象很容易被感知和放大。为了搞懂这个事情,特别查了一下发现,“断亲”并非一个网络词汇,而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社会学术语,大意是“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有学者曾用数据佐证,在“90后”“00后”群体中,“断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其实,断亲不只在农村,在城市更早更甚,也不只在春节,而是常年无音讯。之所以把这个问题放在“农村”场景中,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这里是“熟人文化”“亲情社会”最后的留守之地。现在连农村也开始远离亲戚故旧,说明这个势头有点“势不可挡”了。

  新春佳节,团聚时刻,断亲合适吗?对此,暂时没法给出恰切的评价,个人生活选择,既不关乎法治、也不关乎道德,外人不足置喙。而且人情牵绊对于个人的消耗也确实是个问题。无论如何,对于脱离“亲情社交”这种念头,感觉最好还是“二分法”一下。毕竟,亲情传导的不只有压力,更多还是关爱、勉励、慰藉和互助,尤其是血脉牵连所构成的圈层,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对此不要不屑一顾甚至随意丢弃,流淌在血脉里的家文化,在中国人心灵中有很重的分量。当直播平台的主播们都在一口一个“家人们”拉近乎的时候,我们实在没有过硬的理由拒绝现实中的“家人们”。

  即便功利一点,维护良好的亲情关系,是以最低的社交成本达成个人愿景,“一家人”这个纽带,能为自己筑就一个更大的巢穴,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上的互助,都是写在中国人血脉里的。中国人重视亲情,是“社群关系中传递善意”的文化基因,就像辜鸿铭说的“中国人是温良的”,《汉书》中就有对“温良泛爱,振穷周急”的亲族关系的推重。现在的年轻人排斥宗族亲情,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因为认知上的偏差,甚至可以叫“偏见”。老觉得七大姑八大姨是一种“旧式关系”,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际负担。

  其实,一个性情开阔稳健的人,往往会在春节“老家”场景之下,打开心扉,展现善意,用积极的心态接纳更多的“家人”,在此过程中重现“温良”的中国做派。这同时提醒,年轻人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理性看待并有意呵护自己的大家庭。其实,春节拜年,就是一种对亲情的回味,打一个电话、发一段微信……以拜年之名,留住“亲情社交”的温良之义,珍惜和维护好自己的亲情圈,也许能唤回渴盼已久的归属感。

作者:肖明君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