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博物馆做策展

2024-03-02 09:40:18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徐敏

责任编辑:高原

我在博物馆做策展

  “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展”序厅

我在博物馆做策展

  金声玉振——曾侯乙展部分展陈文物

我在博物馆做策展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

  近些年,要说热度最大的文化场所,博物馆绝对是顶流之一。如今,去博物馆看一场底蕴深厚又精美高雅的展览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展览、策展也逐渐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近日,一套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第一辑)出版发行,涉及考古、历史、文化等相关的13场展览。这些策展笔记包括:《生命的路: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生平陈列”策展笔记》《衣冠大成:山东博物馆“明代服饰文化展”策展笔记》《金声玉振: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展”策展笔记》《青铜之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陵彩绘铜车马展”策展笔记》《因运而生: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基本陈列策展笔记》等。这些展览的策展人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记录了一场展览从策划到布展、开展、观展到结束后复盘的全过程。

  如何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代表着当地历史文化风味的所在,它也能在无形中折射出一个国度、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厚度。如今,人们越来越愿走进博物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策展人的幕后努力,他们会精准地捕捉到当下大众的审美兴趣所在,从而策划出吸引大众的展览,办一场博物盛宴。

  比如,2020年9月29日至2021年2月28日,山东博物馆举办了原创展览“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谈到缘何会策划这样一场展览,这场活动的策展人、山东博物馆书画部主任于芹在策展笔记中写道,这是源于中国传统服饰爱好者与日俱增,古装日益受到青睐。流行古装剧的热播,古装仪态之美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一些动漫人物的古装形象设计也是飘逸而浪漫,深受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与此同时,如今审美也越来越多元化,人们愿意突破自我,亲自尝试穿上古装展现不一样的自我。如此,很多古装爱好者都有参谒真品的愿望,最终形成了山东博物馆举办明代服饰展的期待。”于芹在策展笔记中记录。开展之前的一个数据表明,这场展览必然会是一场“盛宴”:从山东博物馆微博正式公布“衣冠大成”开展信息,到正式开展的一个多月期间,山东博物馆微博增加了15万粉丝,可见明代服饰受欢迎的程度。

  可以说,在很多展览中,策展人会“预判观众的预判”,布展时就会考虑观众喜欢看什么,对观众的兴趣点进行先期预设,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展览馆藏文物。在策展时,策展人甚至精心设计“如何拍照打卡更出圈”的布置,这些均是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的先期工作。

  当然,单纯迎合观众兴趣不是策展的唯一理由,展览的策划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试图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我们的历史、文物。比如,湖北博物馆策划的“金声玉振——曾侯乙展”。

  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策展人曾攀提到,曾侯乙是湖北省博物馆乃至湖北省当之无愧的文化名片,过去的几十年间,策展人员曾经策划过多次曾侯乙主题展。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早已为世人所知的文化符号,就成为最大的难题。

  即便是固有的文物,也要想办法带给观众新鲜感。2021年的这次“曾侯乙展”,策展人从“以物见人”的角度出发,颠覆了以往“墓葬展”的思路,打破观众对曾侯乙主题展览固有的认知观念,用对“物”的梳理整合来折射“物”背后“人”的艺术审美和自我意识。

  如此,展览依然可以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吸引着人们走进博物馆,触摸故纸堆里的历史。

  “让文物活起来”

  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可谓是仅次于瘦西湖和二十四桥的一处“打卡点”,博物馆每日的预约游客接待量已经从7000人提升至12000人,仍然供不应求,游客络绎不绝。

  在“因运而生: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基本陈列展”的策展人、馆长郑晶和展览展示部负责人徐小虎看来,游客们最喜欢停留拍照的地方有两处,其中一处是“舟楫展”中的实体复原的沙飞船。进入复原的大型沙飞船内部,观众可以感受到船舱的内部结构,也可以站在甲板上观看古代运河360°环幕视频。在整个体验过程中,空间由狭窄到宽敞,展示手法从实景到虚拟,为观众带来充满惊喜的沉浸式感受。

  另一处是“运河街肆展”的临河河房。这处场景浓缩了大运河江南段小桥、流水、人家的情境,利用科技手段,设置LED天幕以及联动落雨装置,循环播放视频,渲染大运河沿岸的生活环境,包括日夜、晴雨、四季变换,配合循环落雨,呈现出一个真实而又梦幻的城镇历史景观。

  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几处地方?不难看出,这几处地方都给观众带来了新奇而活泼的观展体验。很多策展人都在笔记中这样记录:“让文物活起来。”大运河博物馆这几处布展,就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典型代表。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在让文物活起来上也下了大功夫。策展人于芹记录,除了展品服饰之外,展厅的设计也颇具匠心。明人尚赤,展厅以红色调为主,灯光投射的设计也更加彰显服装鲜活的生命力。此外,展览还借助新技术、新材料辅助阐释,将通过数字手段提取的明代服饰纹饰制作成视频,在显示屏四周加装镜面,视频播放时呈现出万花筒般迷幻的效果,将服饰之美、纹样之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拼接投影、情景再现、AR观展等带给观众更多美的体验,使观众沉浸在中华民族悠久坚实的礼乐传统和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华夏美学盛宴之中。这样的服饰盛宴,让观者如何不喜欢!

  “青铜之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陵彩绘铜车马展’”在策展上与大运河博物馆有些思路不谋而合。这场展览重视展览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用多感官体验让展览活起来。比如展出的铜车马二号车,车厢内部的彩绘纹饰非常精美,但是观众却无法看到。策展方利用大屏幕高清展示铜车马二号车车厢内外彩绘纹饰的细节,让观众以第一视角进入二号车车厢内部,仿佛置身于二号车车厢内,近距离欣赏彩绘纹饰的华美。

  这些活起来的文物,褪去了灰尘和锈迹,如此生动、如此鲜活地和今天的观众接触。

  让观众从“围观”到参与

  一场展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肯定是能够吸引观众,并且能激发观众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思考、提出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所以,一场优质的展览还会同步推出丰富多样的社教活动,让观众不仅仅是“围观”,而是可以跳出围观的意识,由被动的消费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在积极的参与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思考。

  比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策划的“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展”,策展方依托该展览同步推出了一些体验项目,通过互动过程尽可能使观众与博物馆产生更多的联结。比如“明良千古沉浸式剧本杀”活动,策展方从展览相关的三国历史背景故事中选取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英雄事迹等,结合当下在青少年中较为流行的游戏形式,编制出“明良千古沉浸式剧本杀”,带领观众身临其境体验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切身体会历史人物的精神心理。

  “向往的三国”则是答题闯关和探宝活动,还有文物集章打卡环节,这些环节都充满了趣味性和互动性。活动结束后策展方统计,仅答题闯关活动就有近三万人参与,实现了博物馆与观众的深层交互。

  北京鲁迅博物馆策划的“鲁迅生平系列”展览,比起其他以古代文物为主的展览来与观众更贴近一些—毕竟几乎所有人都从课本上了解过鲁迅。在对这场展览进行复盘时,两名策展人、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黄乔生和博物馆副馆长姜异新也特别重视从观者的视角去审视这场展览。重新布展的这场展览增加了很多新媒体的技术应用,但不是仅仅通过技术手段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是采用短视频、触摸屏、投影的手段,将丰富的鲁迅研究资料如鲁迅在北京的足迹、鲁迅收藏的拓片、鲁迅在日本看过的幻灯片等提供给观众,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为观众提供互动和学习的空间。

  也有一些专业观众对展览细节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展出的鲁迅译《近代美术史潮论》,说明牌上注明“鲁迅以米勒的《播种》图为封面装饰”,有观众指出,这本书的封面画来源并不是米勒的《播种》,而是梵·高所绘纸本素描稿。由此引发了一番专业的讨论,督促博物馆吸纳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秦始皇彩绘铜车马展”则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展览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且以期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问卷内容涉及观众年龄层次、参观目的、参观时长、观展印象最深的部分等内容,这些分析结果对日后展览策划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所言,这套策展笔记可以作为展陈从业者策展创新借鉴的“实践参考书”,还可以作为普通大众的“观展指南书”,帮助他们了解博物馆幕后工作,更好领略博物馆展陈之美。

原标题:我在博物馆做策展

值班主任:田艳敏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徐敏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