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梁广斌,75岁仍坚持创作 老调新唱,他守护“王皮戏”近五十载

2024-03-07 08:12:13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李睿 摄影记者:张文龙

责任编辑:刘克

  龙年春节期间,济南平阴孔村镇郭柳沟村,“王皮戏”的演员们如往年一样,头戴彩冠,身披行头,为村民献上了年味浓厚的精彩表演。在孔村镇,没人不知道王皮戏,这古老又独具特色的民间小戏在这里传唱了300余年。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王皮戏的第五代传承人,75岁的梁广斌老人唱了一辈子戏,为守护当地稀有剧种作出了大量贡献,今年春节和元宵节,他带领村里的庄户剧团在十里八乡唱响王皮戏,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非遗传承人梁广斌,75岁仍坚持创作 老调新唱,他守护“王皮戏”近五十载

王皮戏具有动作夸张、表演诙谐的特点。

非遗传承人梁广斌,75岁仍坚持创作 老调新唱,他守护“王皮戏”近五十载

省级非遗王皮戏代表性传承人梁广斌

  “王皮”闹新春 十里八乡喜闻乐见

  元宵节前夕,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演员们再度唱响王皮戏,娴熟的唱腔、诙谐的表演引发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这是郭柳沟村庄户剧团在龙年的第三次演出,大年初一那天,梁广斌带着庄户剧团在村里演了一整天。

  “初一那天上午在村广场演戏,下午我们在村里边唱边走,很多老人腿脚不好,出来看戏比较困难,基本上都转了一圈。”梁广斌介绍,王皮戏因代表剧目《十八大姐逗王皮》得名,该剧目讲述了主角王皮在元宵灯节与他的十八个老婆上街观灯斗嘴的故事。王皮戏在开唱之前,还有一段“跑灯”表演,共有伞灯8盏、“顽童一人”,“顽童”手执拂尘穿插其间,翻滚腾跃,十分热闹,把人气聚集起来。

  新黄河记者了解到,“王皮戏”亦称“王皮调”,是流行于平阴、东阿、冠县、茌平等地的民间小戏,为山东境内所独有,也是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一出民间小戏能够流传300余年,得益于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无论是念白、唱词还是数板,都是语言直白、简明朴实、通俗易懂的,而且带有大量的口语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王皮戏的演出剧目多是喜剧,十分风趣,所以深受老百姓喜爱。

  老调新唱 守护传承近五十载

  梁广斌与王皮戏的缘分要从8岁说起,他的表舅刘德奎是王皮戏第三代传承人。“虽然我舅舅文化程度不高,但剧本却背得滚瓜烂熟。现在很多传统曲目,都是他口述传下来的。”耳濡目染之下,梁广斌从小就对王皮戏产生了浓厚兴趣。1974年,梁广斌从部队复员回家,在村委会负责文化宣传工作;1976年,梁广斌正式开始学习王皮戏,他师从王皮戏第四代传人、刘德奎的得意门生赵书凤,从跑灯开始学起,逐渐担演角色。

  作为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本土剧种,王皮戏在那时便是平阴县的亮丽名片,学戏演戏的同时,梁广斌开始对王皮戏进行系统性整理,并为其配乐,在保留古老表演形式的同时,紧扣时代主题创作了新曲目。1987年,梁广斌编排了《农民的十二个月》《好亲家》《中华复兴》等曲目。2006年,王皮戏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梁广斌获评为省级非遗王皮戏代表性传承人。

  “庄户剧团以前叫王皮剧社,现在村里会唱王皮调的人不多了,没有年轻人会唱了。”梁广斌告诉新黄河记者,目前庄户剧团的所有演员都是郭柳沟村的村民,只有五六个人会唱,大多是老年人。为了让王皮戏传承下去,他在2019年收了3名徒弟,年纪最小的付茂亮不到40岁。如今,徒弟不仅逐渐接过了传承王皮戏的担子,还重新整理了王皮戏资料,以视频形式留存。

  守护传承近五十载,梁广斌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王皮戏的曲调一直回荡在村庄里,飘扬在十里八乡。如今,75岁的梁广斌身体大不如前,唱戏对他来说逐渐变得吃力了,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戏本创作上,一张张稿纸写满了他的作品,每一句唱词,梁广斌都要仔细推敲,力求唱起来通俗易懂。“基本上都是老调新唱,结合老百姓的生活写故事、写唱词。”龙年春节结束,他新写的《好孙媳教育恶婆婆》刚刚定稿,“也是一出老调新唱的戏,希望能让群众在笑声中听得过瘾”。

作者:李睿 摄影记者:张文龙

责任编辑:刘克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