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的伯乐精神 永恒的印记——追忆艺术大师刘勃舒

2024-03-13 10:53:4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鞠月芹

  巨匠之光

  刘勃舒(1935—2022),江西永新人。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顾问、研究员。

赓续的伯乐精神 永恒的印记——追忆艺术大师刘勃舒

  编者按 时光易逝,岁月不居。艺术大师刘勃舒离开我们已一年有余,作为徐悲鸿先生门下最年轻、最后一位弟子,他的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烙上深深的印记,他为中国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被徐悲鸿发现的千里马,到成为千里马的伯乐,刘勃舒的身影掠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界几代人的更替,他血脉中“赓续的伯乐精神”见证了新中国美术的历史篇章。

  关于刘勃舒的故事有许多,比如他如何结识徐悲鸿,成为“千里马”,又如何传承衣钵,为推动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发现和培养后起之秀,成为“伯乐”等。我们无法一一赘述,只能在他浩渺的人生履历中,采撷一二,洞见他的智慧之光和艺术之光。

赓续的伯乐精神 永恒的印记——追忆艺术大师刘勃舒

  刘勃舒(左二)与廖静文(右二)

  刘勃舒见证了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推动了一个时代美术史的更迭和发展。2022年7月19日凌晨,刘勃舒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他是一位不求名利、略显沉寂的师者、长者,一位甘于幕后的艺术大家。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个有温度、鲜活、真实的刘勃舒。

  ▶▶▶千里马寻找伯乐:一封信一段佳缘

  当刘勃舒还是一位12岁孩童时,怀着对艺术的憧憬和对大师的崇敬,给徐悲鸿写去了一封信,正是这封信开启了少年刘勃舒与恩师徐悲鸿相识相知的缘。信寄出去不久,他便收到徐悲鸿的亲笔信“勃舒小弟,你的信及作品使我感动。我的学生很多,乃又在数千里外,得一颖异之小学生,真喜出望外。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写马必以马为师,画鸡即以鸡为师,不必学我,真马较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也。须立志一定要成为世界第一流美术家,毋沾沾自喜渺小成功。你好好读完初中,即可应考国立北平艺专,那时候我必极愿意亲自指点你……”多年以后,这封信的内容刘勃舒依然能全文背诵。就是这封信在一个懵懂孩童的心中,追求艺术的信念与热心被点燃;发掘、培育人才的种子也在他心中深种。

  1959年,刘勃舒创作了《大青山上的骑兵》。刘勃舒在英雄主义层面上重构了徐悲鸿的画法,并让其成为画面主题的一部分:无论是年轻的士兵,还是翘足而陆的群马,仿佛都沉浸于对新中国的希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念中。刘勃舒在素描、速写、中国画传统笔墨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与大师徐悲鸿画笔下的“马”严谨、凝重,彰显着其人格魅力的风格略有不同,刘勃舒的“马”多了些个性化的色彩,他笔下的马潇洒、奔放,富有动感的现代精神。

  ▶▶▶从千里马变成伯乐:赓续的文化血脉基因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谈到刘勃舒,无比感慨地说:“没有刘先生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时,卢禹舜毕业于黑龙江省一个综合性大学的美术系,特别渴望能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那时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班的门槛很高,山水画进修班在黑龙江仅有两个名额,考试选拔的过程非常严格,竞争也非常激烈。卢禹舜虽然报了名,却没得到准考证,非常沮丧。刘勃舒得知情况后,看了卢禹舜的作品,觉得挺好,于是写了一张纸条:“请考虑该生参加考试的问题。”这样卢禹舜作为一名没有准考证的考生参加了当年的考试,并如愿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还有一个关于四人展的故事。1987年,卢禹舜被借调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当年,青年画家赵卫、陈平和陈向迅正在筹划一个三人展。刘勃舒向他们三人推荐了卢禹舜,于是变成了“四人展”。他们四个年轻画家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现代艺术的观念,作品让观众耳目一新。刘勃舒主持和推动了这次轰动一时的“四人展”,也改变了卢禹舜的人生轨迹。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同样有此际遇,“于我而言,刘老院长的知遇之恩,让我终生感激不尽”。于文江第一次与刘勃舒见面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一个“山东美术家晋京十人展”的画展上,朋友向刘勃舒引荐了他,刘勃舒与他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你就是于文江啊,我关注你的作品很久了!”这让于文江十分感动,刘勃舒又说:“你想不想来中国画研究院?”彼时的于文江受宠若惊:“当然想啊,做梦都想!”中国画研究院是全国美术家心中的圣地,调到中国画研究院工作,对于30多岁的于文江来说那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当时的于文江认为这不过是刘勃舒爱护晚辈开的一个玩笑而已,他并没当真。但没过多久,让于文江梦寐以求的事成为现实。

  ▶▶▶永恒的印记:名家眼里的刘勃舒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这样评价刘勃舒:刘勃舒学徐悲鸿,又不似徐悲鸿,他画出了自己的风格,语言写实中追求写意,飘逸着神韵,可谓当代艺术家中画马一绝。

  卢禹舜用“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来评价刘勃舒。他说:“他非常注重培养、爱护年轻人,并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年轻人。他举办了非常多的展览活动,每次都会推出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对于引领中国画发展有很大意义,对于艺术界也具有重要的贡献。”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刘勃舒是新中国美术教育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名家名师,始终坚持崇高的艺术理想,奋力探索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在笔墨语言上研究新理新法,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在水墨写意的体格中开创出感性表现的崭新意境,以奔马为主题的作品堪称“一洗万古凡马空”,充满了雄强的艺术生命力,透溢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本色而不功利:夫人眼里的刘勃舒

  刘勃舒在夫人何韵兰眼中是“一个本色而不功利的人”。他对画、待人比较性情化,有些事没常性,怕麻烦,但有些事他认准了就会一直坚持,比如三峡刻石,比如为李伯安、黄秋园呼吁,等等。何韵兰曾看过他用毛笔在宣纸上给黄秋园的儿子写的一封长信,语气诚恳,详述黄不为人知的成就,如何帮助黄秋园先生获得重视等等。这封信的复印件已转赠给中国文联作为当代艺术文物收藏。刘勃舒支持和帮助过的画家几乎都是普通人,对于水平一般的人他则从来不会给面子。

  刘勃舒先生用生命绘出了一幅幅伟岸的经典力作,饱含着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伯乐与千里马角色转换的、文化基因世代相传的笔墨精神。 (本报记者 王家莉)

赓续的伯乐精神 永恒的印记——追忆艺术大师刘勃舒

  作品:《师为古之伯乐所不及》纸本水墨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