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不直说这届年轻人喜欢找“嘴替”

2024-03-22 10:06:03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江丹

责任编辑:高原

  前不久,年轻网友将史铁生推为他们的全网新“嘴替”,将这位作家写母爱、写际遇、写人性、写拖延、写困境等主题的相关语句摘录出来,在社交网络上“分发”传播,认为这些表达了他们的心中所想。不只是史铁生,被年轻网友称为“嘴替”的还有余华、鲁迅,甚至一些影视剧中的角色等。其中的金句被集结成网络语录,随时用来表达心声。

  如果没有几个“嘴替”,这届年轻人可能都不好意思在网络上社交。此外,还有从前的“发疯”文学、你来我往的“表情包”,以及将一切看淡的“淡人”等,都曾经是或者正在成为年轻人流行的网络社交单品。

  年轻人寻找网络“嘴替”

  前不久,已故作家史铁生被年轻人推为新的全网“嘴替”。在年轻网友看来,这位作家太会写了,替他们说出了心里想说但说不出的话。

  网友将史铁生的金句从其作品中摘录出来,全网“分发”。他写无处不在的母爱,“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他写让人豁然开朗的际遇,“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他写直击年轻人心灵的拖延,“拖延的最大坏处还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气勃勃,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他对困境的描写也深得年轻人之意:“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许多网友在重新阅读史铁生的过程中,还发现这位在他们印象中似乎一直与苦难相伴的作家,实际上也有诸多有趣的写作,而且还写出了当下他们无法言说的心声。比如关于完美人生该加什么缺点,史铁生早已经自嘲过,笨不行,丑不行,无知也不行。他写道:“笨?不不,这不行,笨很可能是一件终生的不幸,几乎不是努力可以根本克服的,此一点应坚决予以排除。丑呢?不,丑也不行,丑也是无可挽回的局面,弄不好还会殃及后代,不行,这肯定不行。无知呢?行不行?不,这比笨还不如,绝对的(或相当严重的)无知与白痴没有什么区别;而相对的无知又不是一项缺欠,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一位正在相亲的网友,正因为对方的长相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而纠结不已,读到这段话后一解心中所困。史铁生当然也不会想到,自己关于人生运气的一次写作能在多年后成为年轻读者的相亲指南。

  很多网友重新阅读史铁生,应该是因为他们的另一位网络“嘴替”余华的反复提及。余华与史铁生是挚友,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怀念史铁生。近些年来,余华凭借其幽默耿直的性格深受年轻人的欢迎,特别是他对年轻人表示理解的一些话更是在社交网络传播甚广。比如他会告诉年轻人不要相信什么鸡汤;告诉年轻人人和人交往少说话,记得滔滔不绝后带来的悔恨;告诉年轻人苦难就是苦难,不要美化它、轻信它……也因此,余华被称为年轻人的“最强嘴替”。

  实际上,不只是余华和史铁生,很多作家特别是曾经名字和文章都曾出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作家,都在这个网络时代重新获得了年轻人的注意。他们的文章被重新挖掘,金句被摘抄传播,用来表达年轻人的心声。

  用互联网为自己创造意义

  “嘴替”被年轻人视为一种互联网社交单品。除了作家和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影视剧中的角色、台词也发挥了一样的功能。年轻人愿意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直击自己心灵的句子,一呼百应,寻找一个又一个“嘴替”。这些“嘴替”说出了他们当下的生活情境,表达了他们此时的心情,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悲伤还是喜悦,由此而来的共鸣让年轻人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

  除了“嘴替”,最近在社交网络上流行的“淡人”也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与早前在年轻人之间风靡的“发疯文学”不同,“淡人”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争做“淡人”的年轻人放弃了内卷,抚平了内心的波澜,接受生活的无聊和孤独,不发疯、不生气,即便心里遇到什么难过的小沟坎,也用“那就算了”来劝自己放下,一切都是这样淡淡的,工作淡淡的,生活淡淡的,主打一个任凭身外风浪不止,内心却如静水无波。如果说“发疯文学”是年轻人在用一种夸张、戏谑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不合理的抗争,那么做个“淡人”则是他们一身疲惫之后的不再理会。

  新闻传播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周海宁,一直关注年轻人的这些互联网使用现象。在他看来,在网络社会,年轻人使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创造一种属于他们的文化,表达他们自己或者对事物的一些认知。

  社交网络上,年轻人不断地挖掘那些他们曾在语文课本上看到过的作家名字和作品。周海宁认为,这并不是一种滞后,反而正是文学对话性的一种体现。年轻人在读书的时候,由于当时的知识、阅历和社会情境,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跟现在肯定会有所不同,随着一些因素的变化,对文本肯定也会有新的解读。周海宁解释,作者写完了作品,作品如何再发挥功能取决于读者,而在互联网时代,每个读者都有发言的权利,那些发言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凝聚成生活智慧的力量会更强。

  很多人发现,推崇这些网络社交单品的往往是年轻人,他们热衷于迎合一些新事物并将其变成一种具有集体性的文化现象。周海宁解释,相较于中年人,年轻群体更有时间,在社交网络上表现得也更为活跃,而且,他们跟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还面临一种“无意义”。就像写《变形记》的卡夫卡一样,这些年轻人警惕人的异化,用他们的方式反抗“无意义”。他们用互联网这种工具给自己创造意义,为生活赋能,这是难能可贵的。

  肯定年轻人的网络文化产出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一方面在社交网络上表现活跃,但另一方面却在现实中“失语”。他们欣赏“嘴替”深刻且精湛的表达,但是也发现自己在语言方面的欠缺。在年轻人聚集的豆瓣网站上,创建于2021年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已经有38万多成员。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发帖内容,有人问“孤独”要怎么写,有人问有没有能表达“过去从未过去,过去就在今天”这种意思的古诗文,有人问为什么生日会有悲伤的感觉,有人问最能形容暗恋的文字是什么……

  周海宁也注意到了年轻人的“失语”,认为这是网络社会必然会有的现象。他认为,在网络社会,会玩手机、会制作视频、会发布短视频等,这都不是让年轻人能够在这个社会突出、拔高的技能,而是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基本技能,它们不是年轻人人生提升、发展的主要动力。周海宁说,不只是网络社会,在任何一个时代,能够让年轻人突出、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都是深度解读能力。

  周海宁解释,对文本真正地进行深度挖掘,真正理解史铁生对我们的意义,这是深度解读能力的表现,而不是看到了史铁生的一句话,然后去把它无限放大,却并不理解史铁生写过的其他内容,也不理解史铁生的这句话在其文本中的本来意义。“你只知道一句话的时候,只能作为一个乐趣,这也是娱乐化的一种体现方式。”周海宁说。他认为,当下的年轻人实际上在深度阅读能力方面是有所缺失的,应该进行深度阅读,而不是碎片化的阅读。周海宁在课堂上,也会跟学生强调深度阅读的必要性。他说,知识是外在的,而深度阅读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觉改变自己的一种能力的培养,是深度思考的基础。

  生活在网络社会,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拒绝网络。但是周海宁认为,年轻人在互联网的使用方面应该有所克制。他说,深度思维能力可以让年轻人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自己决断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长时间沉迷于短视频却不自知,实际上是对时间的浪费,互联网是我们表达自我的一个工具,而不应该是控制我们的主人。

  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周海宁说,应该用肯定的态度去看待年轻人当下的网络文化产出行为,然后加以适当引导。每个年代都会有人唱衰年轻人,包括80后、90后,都曾不被看好,但实际上80后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90后也欣欣向荣。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会表现出跟上一个时代不同的特征,这个特征可能是不成熟的,但是应该被接受、被引导,而不是被一味地打压。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江丹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