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评弄虚作假要“零容忍”

2024-03-26 10:27:18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何勇海

责任编辑:孙亚迪

  靠抄袭半小时就能编一份环评报告,环评师到现场勘察摆样子甚至有的从未出过现场,许多报告编制人员署名为代签……2023年至今,国内多个省市曝光了环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案例暴露出环评师资质管理松懈、评审专家把关不严、平台预警机制滞后等诸多漏洞。(3月25日《半月谈》)

  环评也就是环境影响评价。无论是新建、扩建还是改建项目、工程,都要就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见性评定,环评报告是办厂办企业、上项目前必须拿到的“出生证”。要守护绿水青山,就必须守住环评“第一关”。

  然而这些年,环评报告弄虚作假并不鲜见。比如两个月前,九江法院审理的一起环评造假案多名被告人被判刑,这是江西首例因环评造假被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1年不到的时间内,涉案犯罪分子在仅有1名环评师的情况下,为全国753家企业出具虚假环评报告。这些环评报告没有环评师参与编制、审核、签名,均由中间商组织人员“编制”。让人深感惊异的是,这700多份造假的环评文件,基本都通过了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审批。“部分环保部门评审专家‘纸面评审’,不清楚项目现场情况,更多关注环评报告编制得‘好不好’。”

  当环评机构甚至是来路不明的中间商与被检测评价的厂矿企业结成利益同谋,一个出钱买报告,一个收钱替人造假,若再遇到监管审批部门没有发现问题,甚至有意无意地“放水”,极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生态问题。可以说,环评弄虚作假不仅是影响生态环境治理的一大乱象,而且对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长远发展,可能造成难以逆转的巨大危害,也是降低民生福祉的一大祸因。

  各级环保部门对环评弄虚作假,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保持严惩重罚的态势。去年有媒体报道称,甘肃省一企业收300元出环评“假单”,被罚16.5万元,罚金数额近550倍,涉事企业负责人表示十分后悔。这就是严惩重罚的一个典型例子。

  环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追责已写入刑法,且于2021年3月1日实施。据媒体观察,对于弄虚作假的环评机构和环评人员,至今仍然多是行政执法机构处罚,鲜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出,严惩环评造假行为,对弄虚作假、情节恶劣的“环评报告贩子”定罪判刑,终身禁止环评执业。应发挥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不严惩重罚,不足以达到警示震慑作用,一些机构罔顾事实和法律法规屡屡犯规,根源或许就在于此。

作者:何勇海

责任编辑:孙亚迪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