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家国情

2024-04-03 06:39:1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兰萃 通讯员:魏然

责任编辑:高原

  春风送暖,杨柳依依,又到一年清明时。在这个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日子里,山东福寿园迎来了三位特殊的朋友。说她们特殊,在于她们同为革命后代、同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是新中国75年变迁与发展的见证者和贡献者,她们身上满载着与家国同呼吸共成长的时代印记。

  春风拂过新绿的叶尖,阳光透过树梢洒在那条熟悉的小径上。她们手捧着鲜花,步履沉稳地走在红星园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上,她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敬意,充满了深情,也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怀念—

  承载爱情与信仰的红色浪漫

  人物名片:杨文 出生年月:1949年8月

烽火岁月家国情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战火无情地吞噬着无数人的家园和梦想。然而,就在这悲壮的土地之上,却孕育出了一段温馨的爱情故事。这是关于杨文父母的故事,他们的相遇,如同一朵在炮火中绽放的花朵,尽管脆弱,却异常坚强和美丽。

  “这是郯城战役,我的爸爸妈妈就是因为这场战役结缘的……”在位于山东福寿园内的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陈列馆里,75岁的杨文望着有关郯城战役的篇章打开了记忆深处的闸门。

  “我的父亲是一名13岁就入伍的‘红小鬼’,经历过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到达延安。经组织安排,跟随白求恩学习外科技术,1939年跟随115师来到了山东。我的母亲是一位12岁入伍的‘小八路’,16岁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郯城战役中,与她父亲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在郯城战役的硝烟中,杨文的母亲身负重伤,滚到了沭河中,撤退时,部队误认为她已经牺牲,并为她及其他牺牲的战士举办了追悼会。岂料一场大雨将杨文的母亲从昏死中浇醒,此时她身上已沾满血迹,无力支撑,看着身边牺牲的同胞,她悲愤中满是对生的渴望。就在杨文的母亲绝望之际,一位村民将她救起,并将她藏在一处土坑中,4天后,部队回到当地,杨文的母亲被村民交给了部队。

  命虽然没丢,但杨文的母亲四分之一的肺部、背部及整个乳腺都被炸弹炸烂,生命垂危。部队医生为杨文的母亲进行了第一次手术,但因为弹道很深,难以彻底清创,加之缺医少药,10个月后肺部伤口溃烂。杨文的父亲作为当时野战医疗所的负责人为杨文的母亲做了进一步处理,检查发现杨文的母亲身体内仍有残留弹片。限于当时医疗条件恶劣,没有足够的麻醉剂和治疗手段,也无法准确定位残留位置,手术存在极大风险,杨文的父亲在征得她母亲同意下,仅用一支麻药,就为其开刀取出了两片指甲盖大小的弹片。

  杨文的父亲被这位年轻的女战士的坚强和勇敢所感动和钦佩,在接下来治疗的日子里,两颗心逐渐靠近,彼此的关怀和理解,让这段感情在战火的考验中愈发坚定。两人间相守终身的承诺,如同她身上刻骨的伤痕,永远刻在彼此的心头。

  岁月流转,战争终于平息。杨文的父母携手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他们的爱情,如同一首永不褪色的诗篇,激励着后人在逆境中寻找力量,在困难中坚守信念。

  代代相传的红色家风

  人物名片:方景苏 出生年月:1949年11月

烽火岁月家国情

  方景苏出生于一个老革命军人家庭。父亲于1930年6月参加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母亲于1945年参军,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军医。两位老人目前都安葬在山东福寿园的红星园。红星园是为已故老红军、老八路及各个革命建设时期和不同时代的军人开辟的专区,方景苏的父亲是红星园第一位入葬的老红军。

  方景苏的父亲曾参加过苏区历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母亲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的新四军,他们都是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战士,方景苏从小就沐浴在老红军的精神世界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以及那些为革命不畏艰险敢于流血牺牲的故事,早已深深植根于她的心中。她的眼睛,像是装满了星辰,每当提及未来,总是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知道,自己的人生也将是一场战斗,一场不同于父母,却同样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战斗。于是,她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真正的革命军人。

  1969年初,刚满19岁的方景苏遵循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穿上了那身代表荣誉与责任的军装,成为一名真正的军医。在她看来,接过父母的班,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宁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要和母亲一样,用医术为每一个战士服务。这是对父母最好的致敬,也是对自己信念的最大实践。带着这样的信念,她一直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论在医院还是在基层连队巡医,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行医服务,荣立了三等功。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特大地震,方景苏参加了抢险救灾医疗队。3个月的时间里,方景苏不分昼夜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她和医疗队的队员们穿梭在废墟之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抢救受灾群众的生命争取每一分每一秒。那段日子里,方景苏时常想起父母,父母如同一盏灯塔,在她心中照亮前行的道路。她的勇气和力量,正是源自父母简单而深刻的教诲。父辈的精神,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励着她不断前行。

  如今,父母亲已经离开多年,方景苏自己也步入了古稀之年。每到清明,她都会带着鲜花来到红星园祭拜自己的双亲。抚摸着碑上名字,仿佛能感受到父母那温暖的双手,在她的肩上轻轻地抚摸,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在耳边低语,告诉她要活得有意义,要带领好下一代继续前行,继续传承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铁骨铮铮报国心

  人物名片:范西红 出生年月:1949年10月

烽火岁月家国情

  在春风拂面的季节里,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对于范西红来说,清明节前夕的山东福寿园,是一片沉静而神圣的土地,这里承载着她对父母深沉的思念与敬意。3月31日,她与3位兄妹齐聚,为两位献身国家、无私奉献的老人扫墓,缅怀他们如山的恩情。

  范西红的父亲,是铮铮铁骨的军人。15岁离开家乡当红军,在近60年漫长的岁月里,他在战争年代经历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8个字发挥到了极致。他的一生,是对党、对国家无限忠诚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奋斗的一生。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范西红踏上了军旅之路,成为一名卫生员。她工作认真努力、吃苦耐劳,绰号“假小子”,凡事要强,各项评比名列前茅。但成长中总会碰到挫折,提干、当护士的机会与范西红擦肩而过,让她信心受挫。正巧,父亲此时视察部队路过医院,得知此事后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评价工作好不好不是看有没有提干、当护士,而是看你是不是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人是要比的,但不能比名利,要比贡献。”听了父亲的话,范西红茅塞顿开。从此,这句话成为范西红的人生准则,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她走到哪里、做什么,都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座右铭。

  岁月流转,父亲近70岁了,他在离休命令下达之前仍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一天下班后,父亲一改白天工作时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状态,一脸疲惫地瘫坐在家中的办公椅上。范西红静静地坐在他身边,默默地看着敬爱的老父亲。只见父亲将手放在手腕处,范西红问他怎么了,他只轻轻地说心里不好受,乱跳。作为一名医生的范西红立刻意识到了不妙,她急切地劝说父亲就医,但父亲却微微一笑,淡然地说:“没事,大不了死嘛,我可以死了。60岁退休为党工作45年,我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可以死啦。”这句话,如同重锤击打在范西红的心上,让她深刻感受到了父亲心中那份对生命的意义理解和对使命的坚守,也深刻体会到父亲把一切献给党、那句“当我不能为党工作时,死无足惜”的深意。

  站在父母的墓前,范西红和兄妹们默默地祭拜着。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父母的思念。他们立志让父母的信念和精神在自己和后辈的身上永远继续传承。忠于党、服务人民、建设祖国、热爱家庭,是他们生命中永远的主题。

原标题:烽火岁月家国情

值班主任:李欢

作者:兰萃 通讯员:魏然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