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小窗口 练好大本领

2024-04-04 10:18:29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兰萃

责任编辑:孙亚迪

  殡仪馆,是个庄严而肃穆的场所,它犹如生命交响乐中的沉静乐章,承载着对逝者的敬意与对生者的慰藉。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对殡仪馆都避之不及,甚至在老百姓的眼中,殡葬工作只需要按一下按钮,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但真的是这样吗?事实却并非如此,随着社会和人口结构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殡葬服务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延续传统,更融入了现代化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理念。

  始建于1962年的济南市殡仪馆,是我国首批兴建的殡葬服务单位之一。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集遗体守灵、运输、冷藏、整容、告别、火化、灵骨安放为一体的综合性殡仪馆,担负了济南市区60%以上的殡仪服务。

  这所有着60多年发展历程的殡仪馆,不断发挥工匠精神,历练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技能。在清明节到来之时,记者带大家一探济南市殡仪馆在日常工作中练就的“看家本领”——

  “智慧公交”

  部分有到馆需求的中老年人对手机的操作能力较弱,不会运用电子地图,经常打电话咨询到馆路线。为此,市殡仪馆的接线员化身“智慧公交”,将济南市范围内的公交路线烂熟于心,每逢亲属电话咨询到馆路线时,不管是人迹罕至的偏僻乡村,还是交通复杂的繁华商圈,市殡仪馆的业务人员都能迅速给出最合适的公交路线。“智能公交”不仅体现了市殡仪馆工作人员的工匠精神,也彰显了对中老年人的关爱和尊重。

  “最强大脑”

  亲属去世,跑派出所是免不了的,作为殡仪馆的业务人员,早就对全市所有小区、街道的对应派出所了如指掌。当亲属在为逝者办理相关手续时,只需提供所在小区的名字或门牌号,业务人员即可准确告知其所属派出所,方便亲属前往办理相关业务。他们以最精准的方式,为事主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让繁杂的手续变得简单,让沉痛的心情得到慰藉。这样的本领,看似微小,却是对“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的深刻体现。

  “验证机”

  作为逝者最重要的证件,死亡证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年经殡仪馆之手的死亡证明可达上万张,总有一些人员出于一些私人目的,试图以假证蒙混过关。但殡仪馆业务人员早已熟记死亡证明印刷类型、纸张质量、图案等微小细节,他们的双手如同感应器,能够捕捉到纸张质地、印刷质量、颜色变化乃至于最微妙的瑕疵,就算再仿真的证明都能被精准判别,他们凭“验证机”的本领做到了“不误判”真证、“不放过”假证。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关于生命尊严和社会责任感的最深刻的篇章。

  “穿衣术”

  在我国民间传统丧葬习俗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为逝者净身穿衣,这一过程被称为“小殓”。但因为很多亲属并没有给逝者穿衣的经验,导致经常出现折腾了一两个小时,遗体接送车已经到达家中而寿衣还未穿上的情况。这种情况出现得多了,市殡仪馆车队工作人员便开始思索,是否能将接送服务前延,延伸到帮助逝者穿衣,解决家属的困扰。

  于是,他们潜心琢磨为逝者穿戴寿衣的方法与技巧,摸索出一套反穿衣法,先将衣服反套在自己身上,再利用巧劲儿套到逝者身上,这不仅仅节省了时间,更让逝者在最后的旅程中得到温暖和关怀。

  从最初的半个小时,到如今的五分钟,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工作的承诺。

  “百俗通”

  丧葬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者的缅怀。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丧葬习俗,各具特色。市殡仪馆服务部工作人员为给不同习俗需求的事主提供周全的丧葬服务,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各地域、各宗教、各民族之间不同的习俗,考究各类丧葬文化,并将这些习俗了然于胸,确保在第一时间内为逝者及其家属提供最合适的殡葬方案,在迷茫之际,解亲属一时之困。

  他们不仅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殡葬文化的传承者。

  “私人订制”

  告别仪式,这个沉重而庄严的时刻,需要的不仅是一位礼仪主持的流畅表达,更需要的是一位艺术家的细腻笔触,能够将逝者的故事,以文字的形式,永恒地刻录在在场每一个来宾的心中。

  在济南市殡仪馆,这些工作对于礼仪主持来说早已炉火纯青,只需要十分钟,礼仪主持便可以根据逝者的职业、喜好、事迹撰写出一篇个性化的悼词,并站在告别仪式的舞台上,用响亮而清晰、温暖而充满力量的话语,深情地讲述出那份独属的温情故事,在慰藉家属的同时,为逝者的生命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立足小窗口 练好大本领

  “面容再塑术”

  市殡仪馆每年都会接收头、面部严重受损的亡者。因交通事故、火灾以及面部疾病等原因死亡的人,常常因为面部受损或变形严重而无法直接举行告别仪式。

  针对这部分大面积面部受损的逝者,市殡仪馆遗体整容师深入研究,练就了按照逝者生前照片对头、脸、肢体等损毁部位进行重塑的“绝活”,遗体整容师首先从家属处获取逝者清晰的面部照片三至五张,然后根据照片手塑模型,最后进行上妆补色。

  在这个静谧的工作室里,每天都上演着一个个关于尊严与爱的故事。每一位遗体整容师都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角,他们用自己的技能,让每一个离去的容颜,在最后的时刻静静地绽放。

  “透视眼”

  有些特殊死亡的遗体送来时已是冷冻状态。这时,市殡仪馆的遗体整容师就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透视眼”,遗体整容师在看到遗体的第一时间,便可分辨出遗体解冻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有的遗体脸上有伤,但冻住看不出来,解冻后就可能扩大。有伤的遗体不容易处理,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一处理起来往往就是好几个小时。如果去世时间短,而且是锐器的伤口,遮盖起来相对容易。遇到溃烂的遗体,妆化得再浓也很难遮住。有的因为去世时间长,皮肤干得快,即使颜色盖住了,皮肤也会变得很硬。像这些情况都需要提前预判,并向家属及时作出说明。

  “针脚隐形术”

  缝合,这个字眼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并不陌生,在遗体整容领域中,缝合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它的字面含义。缝合,是遗体整容中重要的一环,它是一种尊重,一种对逝者最后的敬意,一种让亲人能够和平告别的方式。

  正是明白缝合的重要,所以市殡仪馆遗体整容师苦练缝合技艺,在数以万计的练习与实践中,逐渐掌握了“针脚隐形术”。对于遗体的外露创口,他们从内层开始缝合,让线头藏在逝者体内,经过反复的提升,这种技巧能达到让上百针的针脚都“隐形”的程度,仿佛从未被破坏过一般。他们的手法轻盈而精准,每一针都恰到好处,既保持了肌肤的自然纹理,又最大程度地恢复了逝者的面容。

  “火眼金睛”

  火化师,这个职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既神秘又遥远。他们的工作环境中充满了高温与灰尘,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面对着滚烫的炉膛,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冷静的心。遗体火化过程中,火化师的每一个细微调整都至关重要。风大了,火焰会过于猛烈;风小了,燃烧又不充分。因此,火焰的颜色及燃烧状态是判断遗体燃烧情况的重要依据。济南市殡仪馆的每一名火化师都拥有“火眼金睛”的本领,他们从刺眼的火光中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调整炉膛内风与燃料的配比,达到最佳燃烧。

  “辨听术”

  一台火化炉的正常运行,需要依赖复杂的机械结构和精确的温度控制。一旦出现故障,不仅会影响火化的进程,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影响逝者的安息。因此,火化师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对设备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要敏感捕捉,确保万无一失。

  在济南市殡仪馆,火化师们就炼造了“辨听术”,并将这一技能发挥到了极致。“3号路炉门有噪音,初步判断是炉门内壁有异物”“4号升降机构运行有异响,判断是缺少润滑油”……他们对设备的每一次运转都了如指掌,能够通过听设备运行的声音,就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拿出解决方案。这种能力的背后,是他们对专业的无限热爱和对技能的不断钻研。

  “无稿雕刻”

  玉函山公墓是济南市殡仪馆下属的公墓,在那里,有一群默默无闻的雕刻师,他们以冷寂的石碑为纸,以凿子和锤子为笔,在这个充满哀思和纪念的领域里,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无尽的情感,将生命的故事凝固在一块块沉默的石头上。

  一把锤子一把凿,再加一双灵活的双手,就是雕刻师们的全部工具。几十年的雕刻生涯,早已锻就了他们无草稿雕刻的本领。

  无稿雕刻考验的是腕力和定力,深浅纵横,一锤一凿,都要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全在这一锤锤的线条里,看起来简单,实则包罗万象。他们的每一次敲击都精确无误,每一次雕刻都深情而专注。他们的作品不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承载着爱与记忆,成为永恒的纪念。

  殡仪馆工作人员,这个许多人不愿提及的职业,默默地诠释着人类对于生死、对于尊严、对于爱的最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仅是办理业务的助手,也是生命故事的见证者,是人间温情的传播者,更是心灵的抚慰者。

  济南市殡仪馆一代代殡葬人对生命充满敬畏的初心和对殡葬事业的无限热爱,使身处殡葬工作不同岗位的他们,有着同样的执着与坚守。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故事和面容或许会被遗忘,但这些工作人员的匠心和温情却永远映射在那些逝者的身上,成为他们永恒的守护,也成为生者心中最柔软的力量。

作者:兰萃

责任编辑:孙亚迪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