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的思念,藏在云祭扫的“小作文”里

2024-04-06 07:51:14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刘杰

责任编辑:高原

  “姥娘,时常记得7岁那年你带我赶庙会,买了一对别家姑娘都没有的粉色头花,整个暑假我都是全村最漂亮的小女孩。”这段话来自某云祭扫平台,24岁的黄聪在云祭扫平台给去世的姥娘建立了网上祭奠室,在清明节、祭祀日等重要时间之外,她也会登录跟姥娘“说说话”。那些无法在清明节家庭祭扫场合开口的话,都以一篇篇作文的形式倾诉在云祭扫平台。

  云祭扫并不小众

  2020年被业内誉为云祭扫平台“元年”。受当年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民政部大力推广非现场的祭扫方式,比如网络“云祭扫”。此后,全国各地民政部门纷纷启动云祭扫平台建设服务本地群众。

  尽管各地祭扫风俗不同,云祭扫平台有着大致相似的功能。市民注册登录后,输入逝者的姓名等信息后,建立一个网上祭奠室,多数祭奠室可以上传逝者的照片,还可以进行“献花”“鞠躬”“留言”“许愿”等操作。有的祭奠室可以实现亲友共同祭奠,也可以实现亲友祭奠室关联,让逝去的亲人在云端实现再“聚首”。

  根据民政部公开统计数据,2022年,全国共有2304个网络祭扫平台,网络祭扫群众695万人次,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275.7%。2023年各地殡葬服务机构开通网络祭扫平台1414个,全国共有247.30万人次选择网络方式祭扫。随着跨地域出行的回潮,网络祭扫平台和人数均有下降,但云祭扫早已不是一件小众的事情。

  民政部门主办的云祭扫平台之外,还出现了诸如小烛光、云上思念等各类半公益或纯商业云祭扫平台。那些有延续性的云祭扫平台,已经逐渐超出了每逢清明祭奠亲人的基础功用,还承担着寄托思念与倾诉的功能。

  没有回答的对话

  因为老家习俗,滨州人肖静茹从来没有参加过奶奶的祭扫。她告诉新黄河记者,问过大伯家的哥哥,爸爸在奶奶墓前几乎年年都说一样报喜不报忧的话:“家里老小都好,您老人家放心,保佑我们这些子孙越过越好。”她觉得爸爸过于程式化的表达只是因为在众多亲人面前羞于开口。她想对奶奶说说心里话,2020年她找到了一个商业云祭扫平台,上传了奶奶开怀大笑的彩色照片,建设了一个摆满了鲜花、美食、各种道具的祭奠室。

  “不像墓地那样肃穆,这是我和奶奶的秘密房间。”肖静茹第一次通过“对话”功能向奶奶倾诉了思念。“对话框一次最多150字,我发了十几条,从找工作的迷茫到跟男朋友闹矛盾,到难以相处的合租室友,就像小时候我放学回家小嘴叭叭地跟她讲学校的趣事。”她说,这场“对话”没有回应,理智上知道奶奶不会看到,情感上却期待着冥冥中,“天上的她”会有心灵感应,她相信生前奶奶对自己不折不扣的爱,会是感应的连接。

  也有人在云祭扫中,一遍遍诉说着遗憾。在宁波工作的河北人刘崴因去年登录次数最多,被所注册的云祭扫平台注意到。经平台联系,他接受了新黄河记者的采访。他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17岁离家后,短则一年、长则三年才能回家看望一次。“爷爷奶奶过世的时候,我都刚好跟着船出海,都没能赶回去。”刘崴说,他太想多赚钱,多给两位老人改善生活,忽略了他们老得很快,病也很快找上他们,没在有生之年好好陪他们。

  “那天渔船起锚我就感觉不对劲,像丢了魂,想给你们打个电话问问,怕你们担心就没打……”“我跟小何谈恋爱有两年了,我早下决心带她见见你们,你们肯定会喜欢她。”类似的留言刘崴写了几十条,他说,“遗憾不会消失,说出来会好过一些。”

  情感宣泄的出口

  成都人高力是云祭扫的深度用户,也是“小烛光”云祭扫平台的创始人。2019年,因为离开老家不能给去世的爷爷祭扫,他想到了搭建一个网络祭扫平台,供像他一样远离老家的异乡人寄托思念。

  我国有将近3亿多流动人口以及海外华人华侨是“小烛光”平台的目标用户。高力向新黄河记者提供了4月4日的后台数据,截至当天20:30,通过小烛光参与祭扫人次总数超过1100万人次,4日当天祭扫人次达39.33万。广东、河北、辽宁、北京、河南、山东、四川、上海、江苏、浙江成为用户量排名前十的地区。“我们对用户进行过分析,刚好也与年轻流动人口数量呈正相关。”高力说。

  高力说,情感宣泄始终是他同时作为使用者和研发者的关注点。“人不会在离开的亲人面前撒谎。”他说,人们在祭扫的时候,跟亲人的对话都是跟自己内心的对话,通过倾诉思念、表达悲痛、诉说心愿,最终得到内心的安宁。也有人在不断追问中得到最终的答案,很多人在点开跟去世亲人的对话框时,心中已经思考很久了,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遭遇了什么不公,其实这些情绪通过留言的方式打出来的过程中,答案也在慢慢浮现。

  高力认为,和逝者进行的云端对话,还有一个情感追溯的痕迹,比如过去的哪一天,对逝者诉说过什么,后来有没有迈过那道坎,生活有没有如愿变得更好,立过的目标有没有实现。

  今年清明节,云祭扫作为绿色祭扫的一种形式,在北京、山东、广东等地依然被积极倡导。在那些开放留言区,无论是表达思念和祝福,还是倾诉生活的快乐和困苦,那些来自遥远亲人的力量从未消散。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刘杰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