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前,辛弃疾生活在金人统治下的济南

2024-04-08 09:47:54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徐敏

责任编辑:鞠月芹

  我们常常艳羡那些写出令人着迷沉醉的诗词篇章的文人,也会对那些上马能千里走单骑出入敌营的将军敬佩不已。文才可以滋养人心,武略可以安邦定国。在中国文学史上,能把这两者结合得最好的,莫过于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出生于济南历城四风闸。尽管辛弃疾的主要文学活动发生在南渡之后,不过大致可以考证,除了跟随祖父辛赞在外做官的时间,南渡之前他应该多数时间居住在济南。

  他跟随祖父游历在旧战场上追古思今;他青年时期一腔豪情,独闯军营生擒叛贼;他在江南的落日楼头按捺不住怀念家乡的情绪;他独自面对着青山,恨除了青山之外了无知音;他怀揣着一腔收拾旧河山的心愿却只能沉沦下僚,含恨而逝。辛弃疾身上有着太多传奇的过往。他不仅是因为词作而青史留名,我们今天阅读他、了解他,也是因为他毕生意难平的北伐梦想和家国情怀。

  不妨从四风闸这个小村落开始,探寻“词中之龙”辛弃疾与家乡济南的交集和过往。

南渡前,辛弃疾生活在金人统治下的济南

  大明湖的辛弃疾纪念祠里的停云堂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徐敏 摄

  小清河畔曾有稼轩故居

  清朝康熙年间,曾经中过进士的山东德州籍诗人田雯来到济南北郊小清河畔的四风闸,写了一首《四风闸访辛稼轩旧居》:

  药栏围竹屿,石泉逗山脚。

  风流不可攀,谁结一丘壑。

  斜阳甸柳庄,长歌自深酌。

  田雯的诗歌风格学习黄庭坚,当时其诗与王士禛、施闰章同具盛名。客观来说,单从艺术水平来看,这首诗作并没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不过,这却是田雯诗歌中知名度非常高的一首,原因就是这首诗诗题中点名了历城区的四风闸有辛弃疾旧居——至少在清朝初年如此。

  小清河自西往东流经济南北郊,市区东北有华不注山,流经华不注山之后,小清河畔依次有柳林闸、王家闸、坝子屯、船柳渡、四风闸。这些地名是不是从宋金时代就沿用至今,已经不可考。并且,在田雯之前没有任何史料详细记载过辛弃疾的具体出生地,多数史料仅载他是“齐之历城人”。田雯这条记载辛弃疾故居具体位置的诗作实际上是孤证,不过后世学者并未找到更确凿和详实的资料,故而认同了田雯的记载。当然,田雯作为一代知名文人,理论上应该有事实支撑才会下笔,毫无考证信笔而写的可能性也不大。今天的四风闸村,因为是辛弃疾故里而远近闻名。

  深冬的华北平原辽阔灰黄,宁静清冷。从八百多年前辛弃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时代至今,曾经历过女真人的刀光剑影、蒙古人的金戈铁马,还有满人的鼓角争鸣,当然还有数千年来未曾中断的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汉文化。经过这么多年的风云流转,想要找到近八百年前真正的遗迹已经不太可能。不过,至少今人还在这里重修了辛弃疾故居供人凭吊。

  从小清河沿岸往南大约三公里就是四风闸村,这里仅有百余户人家,相传村子建于宋代。村子南部就是坐北朝南的辛弃疾故居建筑群,入口处是一座颇有几分巍峨之气的四柱三门石坊,上书“辛弃疾故居”五个大字。寥落的冬日,这处距离市区偏远的地方很少有访客,园内还有大片尚未被踩踏过的积雪。从建筑群的设计来看,这是一处标准的名人故居的样式,里面有“稼轩公遗像”碑刻、辛弃疾塑像,展示辛弃疾豪迈一生的主展室,摆放着稼轩词的元代刻本以及相关书籍。当然还有书刻辛弃疾词作的文化长廊,以及一组仿宋民居。对比多年前这组建筑群的照片,此前的样子更为古旧,如今廊檐上这些红绿分明的颜色却让人觉得离辛弃疾更加遥远。我们无法复原当年辛弃疾生活在这里的样子,甚至也无法考证田雯看到的稼轩故居的样子。不过至少可以确认,辛弃疾确实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很长时间——这也足以抚慰凭吊者的情怀。

  辛弃疾生活时代的济南

  2020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振振来到辛弃疾的故乡——济南历城,在稼轩故里文化讲堂举办的《稼轩故里读稼轩》讲座中提到,不管辛弃疾主观上愿不愿意,如果按照当时的户籍制度来算,实际上辛弃疾算是金人。在辛弃疾出生之前十二年,即高宗建炎二年(1128),济南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不过辛弃疾自己始终认为自己是宋人,所以才会有抗金义举以及后来的南归事件。

  了解金朝统治下的济南之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背景是《绍兴和议》的签订。此前,宋军在反击金入侵的战争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国缴纳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两,承认东起淮河中流、西至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以北,皆为金国领土。《绍兴和议》结束了宋金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和平共存的局面。

  《绍兴和议》签订时,辛弃疾已经是一名两岁的孩童。到二十三岁南渡之前,他在金朝统治下的济南等地区生活的这段时间,社会基本稳定,没有太大规模的战乱。

  据《济南通史·宋金元卷》载,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八月,金朝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施行新官制,地方政区统一划分为十七路。“路”是金朝地方最大的行政区,可以理解为类似于今天的“省”。这时的济南府被划归山东东路,辖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等县。金海陵王完颜亮执政时,天德二年(1150)十二月废除了汴京行台的设置,济南等地区归属于金朝的直接统治之下。此时的山东东路首府为益都(今属青州),却在济南设置山东东西路提刑司,后来又在此设置山东东西路宣抚使司,济南由此成为山东东、西两路的首要之地。金朝将领蒙古纲曾言:“济南介山东两路之间,最为冲要。”

  在完颜亮执政时期(1149—1161),金朝迁都燕京(今北京),实施女真人南迁政策,加快了女真贵族的封建化(学界称之为“中原化”)的进程。这段时间是辛弃疾的青少年时期。所以,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应该目睹一大批女真族士兵进驻济南地区,众多女真猛安谋克户(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在济南等地屯田杂居。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被誉为金史上的盛世,现存济南石刻中也可以看到当时“天下治平,四民安居”的叙述。当时,济南依然山水形胜且文化繁荣。不过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仍然很尖锐。

  追溯辛弃疾的生平线索,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也就是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辛弃疾渡江南归,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祖父辛赞对辛弃疾的影响

  辛弃疾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南宋词人罗愿曾在《送辛殿撰自江西提刑移京西漕》中写道:

  辛氏世多贤,一姓古所夸。太史善箴阙,伊川知辞华。谁欤立军门,杖节来要遮。亦有救折槛,叩头当殿衙。英风杂文武,公独可肩差。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曾任大理评事,高祖辛始古官至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滨州司户参军。其父亲辛文郁早亡,他是跟随祖父辛赞长大的。辛赞是对辛弃疾影响最大的族人。现存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几条辛弃疾对祖父辛赞的记载。《济南辛氏宗图》所载的《世系表》中记载:“赞公,朝散大夫,陇西郡开国男,亳州谯县令,知开封府,赠朝请大夫。”辛弃疾的军事论著《美芹十论》中则说:“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

  辛弃疾研究专家、《辛弃疾新传》作者辛更儒推测,辛赞的年龄如果年长辛弃疾五十岁,则大致出生于宋哲宗元祐年间,靖康之耻发生的1127年,当时辛赞不到四十岁。北宋年间,他很可能中过进士或者担任过官职。这样一名文人,对靖康之耻以及大片国土的丢失是很难接受的。不过,济南地区沦陷时,辛家由于人口众多,辛赞无法带领全家人南下追随宋廷,故而在金朝为官,虽然这绝非他的意愿。辛赞是一名有爱国之心的士大夫,他常常给辛弃疾讲述过去不久的这段历史,给他传达着有朝一日能够恢复宋朝江山的念想。

  《美芹十论》中还记载:“每退食,(祖父)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可见,辛赞外出为官时常常把辛弃疾带在身边,有机会也会带他外出游历,给他讲解斑驳的古战场和曾经发生的战事,传递期待南宋得以北伐收复故土的愿望。可以看出,辛赞是一名爱国、睿智且有远见的士大夫,他的言传身教对辛弃疾后来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辛赞在安徽亳州为官时,辛弃疾曾经跟随他在身边,并且拜当地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刘瞻为师。刘瞻,字岩老,自号樱宁居士,亳州人,天德三年(1151)进士。作诗工于野逸,擅长作田园诗,有《樱宁居士集》传世。刘瞻门下有不少弟子,最受他赏识的是辛弃疾和党怀英,后世将两人并称为“辛党”。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进士,金代文学家、书法家,后官至翰林学士,成为金朝文学领袖。大概十余年后,辛弃疾率众起义,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则留而事金,两人因民族大义分道扬镳。这是后话。

  辛赞在亳州县令任职期满后,曾在汴京为官,任职于行台尚书省,所以辛弃疾幼时还有过在汴京逗留的经历。汴京原是北宋都城,当时已经被金人所占。南归后辛弃疾曾作过一首词《声声慢·开元盛日》,词中小序记载,“嘲红木犀。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提到了他小时候曾经到过汴京的凝碧池。全词如下: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澹,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凝碧池上十里木樨盛开,不过却是金人囊中之物。这首词颇有几分吾家山河沦落的忧愤感慨。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徐敏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