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为什么选莎士比亚?

2024-04-17 07:13:3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李雪萌

责任编辑:高原

  ▶▶以莎士比亚的纪念日作为世界读书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是有原因的,毕竟在世界文学史上,莎翁称第二,没有人敢当第一。

  ▶▶“莎士比亚”可能比一般人知道的要更为复杂。比如一直有人认为这个人并不存在,“莎士比亚”只是一个托名或化名,而那些作品的真正作者,另有

  其人!

  4月23日,我们将迎来第29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又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选择4月23日,因为这一天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和去世的日子——是的就是这么巧,莎翁的生与死在相隔52年的同月同日!

  在世界读书日,我们来多了解一些莎士比亚,关于他的伟大与神秘,以及留给后世的思考。

  人们有多爱莎士比亚?

  关于莎士比亚,通常人们耳熟能详的是这样的: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入读当地文法学校。因家道中落,14岁辍学,18岁成家,生了3个孩子。日子过不下去,到伦敦打工。

  做过戏院的看马人、清洁夫、提词人、临时演员等等,靠着勤奋努力和出色才华,崭露头角,逆袭成功。1610年衣锦还乡,1616年逝世。一生创作37个剧本、150首十四行诗加两首长诗。

  与很多文学家或科学家一样,莎士比亚虽然生前已经小有成功,但他的名气是后来不断累加,直至成为整个文学世界的神,最终达到“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这一无以复加的高度。

  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是高高站在鄙视链顶端的存在。一代代的追随者们有多仰慕莎士比亚?来看看“莎家帮”的迷之崇拜——

  ■歌德: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当我首次读完他的一部作品时,我觉得好像原来是一个先天的盲人,这时瞬间有一只神奇的手赋予了我双目的视力。

  ■雨果: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

  ■别林斯基:神圣而崇高的莎士比亚,对地狱、人间和天堂全都了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过他灵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

  ■博尔赫斯:每一条意识的河流都通往莎士比亚,白天和黑夜都迂回而不间断地通往莎士比亚。

  ■大仲马:创造得至多的是莎士比亚,他仅仅次于上 帝。

  ■德莱登:他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金庸:如果有一天能上太空,又只能带一套书,那必须是莎士比亚全集。

  同时代的剧作家同伴本·琼森说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但属于所有时代”。诗人海涅评价《李尔王》是“天才飞翔到令人晕眩的高度的悲剧”。

  湖畔派的柯尔律治说“500位牛顿的灵魂才可以构成1位莎士比亚”——当然恐怕自然科学家们不太认同这个比例,诗人们的语言难免有所夸张!

  “我们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这句话被广泛流传为丘吉尔所说,实际上出自苏格兰哲学家、评论家托马斯·卡莱尔的《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

  连马克思也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据说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引用或谈到莎士比亚的地方有三四百处之多。

  莎士比亚的盛名大约在他去世150年后开始爆发,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浏览社交网络,随处可见“每个人的一生,至少都应该认真地读一次莎士比亚”“你所有困惑,他都有解药”“莎士比亚是四个世纪来,最懂人性的人”等等带有时代特色的评价。

  的确,莎士比亚有着理解和描绘人类灵魂的无与伦比的能力。他的作品彰显人文、塑造人物、洞察人性、探索哲学,同时又做到了语言独到而精微,成为一种文化标识和世界性的文化符号。

  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认为是和希腊罗马神话、《圣 经》齐名的三大西方文化母本之一,无数的艺术形式、商业设计从中获得灵感与原力。

  人们赞美爱情离不开《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仇恨超不过《哈姆雷特》,《麦克白》是关于“野心”最深刻的揭示,《奥赛罗》则完美展示了什么是“理想与幻灭”。

  他还是一位台词圣手,很多英剧、美剧中刷屏的金句,包括很多流行的网红名句,都诞生于他的笔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出自《暴风雨》;“无论黑夜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出自《麦克白》;“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保留你自己的判断”出自《哈姆雷特》;“不太热烈的爱情才会维持久远”,是劳伦斯神父对热恋中的罗密欧的告诫。

  《纸牌屋》借鉴了《理查三世》,《狮子王》脱胎于《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被翻拍了一次又一次,就连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概念设计,也借鉴了《暴风雨》。

  有网友说:四百年间,数不尽的辰星粲然升空又归于沉寂。江山代有才人出,而莎士比亚永远是那轮金黄浑圆的满月,于暗夜高悬,岁月只增添他的光华,向人们昭示最好的文学何以永恒。

  “莎士比亚”

  也许并不是莎士比亚

  2011年,大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拍摄了一部电影《匿名者》。故事有点复杂,简单说是一个关于莎士比亚的“有关鹅毛笔与宝剑”的黑暗惊悚宫廷故事。

  爱德华·德维尔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儿子,同时也是女王的情人。他喜欢戏剧,写了很多剧本,但是“不能挂自己的名字,我得保障自己的名誉,在我的世界没人写剧本”。

  爱德华希望借戏剧演出向广大群众传递信息、帮助伯爵登上王位。在舞台上,一名叫作威廉·莎士比亚的酒鬼演员声称自己是剧本的作者,结果成了伦敦的名人。

  经过了一番政变、背叛与杀戮之后,莎士比亚回到了老家斯特拉福,改行经商,而爱德华于1604年死去。临死前,爱德华把所有的手稿交给了朋友强森。但在世人的眼中,它们的作者只能是威廉·莎士比亚而不是幽灵一般的爱德华·德维尔。这个故事只是众多关于“莎士比亚究竟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一。

  与超高的光环相映照,莎士比亚是一个被神秘包围的人物。名气大得出奇,记载却少得可怜。人人都知道他,但没有人了解他。每一本莎士比亚传都是5%的事实加上95%的猜想。

  人们觉得,莎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外及异邦他国,内涉皇宫内闱,通达古今,精深博大,一个出身小镇平民、14岁就辍学的普通人,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关于莎士比亚的人生经历记载很少,他只留下5页手稿两个签名,遗嘱中也没有提到自己的作品和手稿,大部分作品都是死后由别人搜集整理之后才陆续问世。

  莎士比亚46岁回到斯特拉福,并在1616年悄然死去。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人,他去世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没有任何人从伦敦赶来参加葬礼,也没有一个人为他写下悼词或者怀念的诗歌。

  有观点说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是一名女性,也有人说就是伊丽莎白一世。莎士比亚第一本戏剧集由潘勃鲁克伯爵夫人出版,而她是伊丽莎白的亲信和遗嘱执行者。女王知识广博、能言善辩,词汇量丰富,有能力创作出优秀作品。而且女王在1603年去世之后,以莎士比亚为名所发表的作品的质量有了明显的下降。

  另有观点称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才是莎剧的真正作者。当时上流社会认为写剧、演戏有伤风化。培根虚拟出了一个“莎士比亚”的笔名,用这个虚化的人来发表作品抨击当时的社会。

  “莎士比亚是谁”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连马克·吐温、拜伦和狄更斯这样的大作家都是怀疑论的支持者。也许随着新技术的运用,这个谜题能够找到答案,但对大部分人来说,相对于执着探究“莎士比亚”这个名字,更重要的是关注作品本身。

  在《论英雄》中,尽管卡莱尔对莎士比亚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但他也说:即使是那最杰出的诗人,莎士比亚或荷马,也不可能永垂青史——总有一天也会被人忘掉!

  值得历史铭记的从来都不是哪一个人,而是这个人的成就。我们推崇的不是出生于埃文河畔的那个皮革工人、演员、商人“莎士比亚”,而是那一部部光辉的作品,是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记载下的历史。

  有人说,要欣赏完全部的莎士比亚著作,需要花6个月的时间。但他自己有一句名言: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世界读书日马上要到了,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现在”,可以尝试打开一些书,也可以就从莎士比亚开始。

作者:李雪萌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