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画像丨种苗“梦工厂”的科研者,将农作物幼苗培养成“理想型”——“苗宝宝”保育员

2024-04-18 18:17:28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王飞 钱堃

责任编辑:田艳敏

  人物速写:从实验室走出来的王希波,脱下白大褂,换上一身休闲装,蹬上电动三轮车,来到了园区的智控培育大棚里。他俯下身,拿起几株幼苗对比着,观察着细微的生长变化。农田里的他,与刚才实验室中的形象判若两人。

融媒·画像丨种苗“梦工厂”的科研者,将农作物幼苗培养成“理想型”——“苗宝宝”保育员

  4月17日上午,在位于章丘区刁镇街道的山东伟丽种苗有限公司内,技术员王希波正在实验室里与同事们一起观察刚刚嫁接完的一批西瓜种苗。一株株小苗整齐地码在培育柜里,萌动着嫩芽。王希波通过设备的触屏,调整着小苗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融媒·画像丨种苗“梦工厂”的科研者,将农作物幼苗培养成“理想型”——“苗宝宝”保育员

  登记完今天的生长数据后,王希波转眼又来到了智控大棚。这里,是一片种苗的海洋。这些最新培育出的新品种,将输往全国各地,成为农民增收的动力引擎。

  “弯道超车”攻克世界难题

  如果你对育苗的认知还停留在田间地头,那就错了。在这里,济南日报记者看到了一个庞大的“植物梦工厂”。

融媒·画像丨种苗“梦工厂”的科研者,将农作物幼苗培养成“理想型”——“苗宝宝”保育员

  “以前都是农民自己育苗,全靠经验摸索,成功率低不说,长势也难以保证。”置身于一大片西瓜“苗宝宝”的海洋中,王希波拿起离自己最近的几株观察比对着。它们的形态、大小和长势都非常接近。这些小苗,都是经过标准化培育、使用机器人完成嫁接的。

  “目前,实现嫁接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我们是全球唯一。”王希波介绍,不仅美国和日本,全球多个国家一直在探索研发嫁接机器,虽然设备早就做出来了,但一直没有真正成功应用。原因是生命体的个体差异性,设备嫁接难以让砧木和接穗匹配成功。“就像人有高低胖瘦,随机匹配嫁接成功率自然不高。”

  人工嫁接效率低,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个“世界难题”,王希波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放弃。一个想法的闪现,让他们实现了“弯道超车”。

融媒·画像丨种苗“梦工厂”的科研者,将农作物幼苗培养成“理想型”——“苗宝宝”保育员

  “单方面干永远不行,仅琢磨设备是不够的,还要从苗子上花心思。”按照王希波的设想,如果能让所有种苗“高矮胖瘦”一致,嫁接的成功率不就高了吗?

  “这个设想能实现吗?”

  “当然能!”

  “发动机”带来的连锁反应

  在这个达2000平方米的智慧育苗室,记者果真看到了这些“高矮胖瘦”一致的种苗。它们都是在标准化的选种和培育,统一的环境调控下长出来的。用农民的话说:“这里棵棵都是壮苗子!”

  批量化培育出的种苗达到了标准化,加上王希波和团队探索出的“双断根嫁接法”,机器嫁接的成功率提高到了98%,效率也比人工高了5倍。所带来的效应也是一连串的:种苗价格下降,农民成本降低,作物长势更好,化肥农药用量减少,产品质量更高。

融媒·画像丨种苗“梦工厂”的科研者,将农作物幼苗培养成“理想型”——“苗宝宝”保育员  

  育苗是一个需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的工作,一株幼苗的生长只需要一季,但一个优良品种的培育,往往需要几年。和许多农业科研工作者一样,王希波远离家人,在偏远的乡村扎根,坐在研究的“冷板凳”上,常年的坚守只为等待这一刻:为农民培育出更优质的种苗,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融媒·画像丨种苗“梦工厂”的科研者,将农作物幼苗培养成“理想型”——“苗宝宝”保育员

  在王希波看来,种苗是农业种植的“发动机”,育苗者的责任重大,因为一次控制失误,就可能毁掉一棚的苗子;选种育苗做不好,就没法跟老百姓交代:“很多农户,是押上身家种植的。”

  听到这里,也就不难体会王希波的压力。每每想到肩上的担子,他和团队人员总会在研发上格外投入。

融媒·画像丨种苗“梦工厂”的科研者,将农作物幼苗培养成“理想型”——“苗宝宝”保育员

  互通有无的“伟丽模式”

  “我理想中的现代农业,是环境智能可控,自动化解放人力,高速运转效率高,产品优质标准化。”王希波所描绘的这一图景中,科技是最重要的支撑,种苗是核心竞争力,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尤为迫切。

  在他看来,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和改革驱动的,他们在种苗培育上一直探索着摆脱原有粗放型的农业发展路径。“以前评价一株苗仅仅看形态,现在除了形态大小,还要求没有发生过病虫害,没有打过药。只有这样的优质苗子,才能输向农田。”

融媒·画像丨种苗“梦工厂”的科研者,将农作物幼苗培养成“理想型”——“苗宝宝”保育员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劳动对象从常规品种向高产优质耐逆品种跃升的农业生产力质态。在这其中,关键的卡点就在像伟丽种苗这样的创新企业中。为了让种苗具有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特征,王希波与团队在探索“数字种苗”,“农业生产的经验难以复制,因为它是模糊的,需要把它精确化。”从每个生长阶段的环境控制,到最终苗子的质量评价,他与团队试图将种苗培育的每个环节“数字化”,将好的经验向行业内推广复制。

融媒·画像丨种苗“梦工厂”的科研者,将农作物幼苗培养成“理想型”——“苗宝宝”保育员

  “农业发展还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产业化的扩面提速靠的是行业内共同努力。”王希波从不吝啬于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他研发出的番茄双干育苗等技术属国内顶尖,每一项都是从无到有的艰难攻坚。每当新技术问世,他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国内同行。“农业就是这样,大家互通有无,发展起来才更快。”

  如今,在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一个个新技术汇集而成的“伟丽模式”,已经复制到全国多个省份,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作者:王飞 钱堃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