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市卫生健康委组成调研组,深入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办事处社区医院进行实地调研,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全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事业与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助力打造满足群众需求的基层卫生服务融合新模式。
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济南市创建的第一批社区医院,包含十六里河街道及兴隆街道两个区域,下设领秀城、领秀东、王家三个服务站和17个村卫生室,服务总人口数约16万人。院内设有门诊部、住院部、药剂、医学检验、医学影像、预防接种、儿童保健等20余个临床及医技科室,以及胃肠镜、中医科、康复科、口腔科等特色门诊。年门诊量突破28万余人次,儿童接种2.6万余人次,出入院人数约5200人次,中医诊疗3万余人次。
作为山东省首批社区医院、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单位、济南市基层卫生先进单位,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调研发现这些经验做法值得推广借鉴
○坚持中医与西医融合发展○
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中西医协同发展理念,实现了中西医优势互补。
坚持中西医结合诊断。院内实验室可进行临检、生化、免疫、HIV筛查等近百种项目检测,可利用先进的设备开展多种超声检查项目、CT检查、DR成像检查、心电图检测等。结合中医诊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用适宜的中西医疗法,解释并解决、满足老百姓健康服务需求。
着力打造特色中医诊疗专科。院内开设涵盖中医诊疗、针灸、推拿、拔罐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中医特色疗法。全面建设智慧中药房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中药代煎代熬及配送上门等一站式服务,日均代煎中药20余人次,极大提升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建立“品牌”管理模式。自2016年以来,“国医堂”项目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支持下落地生根。通过建设中医文化墙,积极宣传和推广中医文化,增强了居民对中医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提升了中医诊疗服务在整体服务中的占比,从“国医堂”项目落地短短两年时间内,中医诊疗服务占总体比重实现了从零至60%的飞跃。
○坚持预防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
采用对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策略,进行分级诊疗、医防融合,推动实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居民健康促进行动。
规范档案建设。门诊病历必须填写患者主诉中医症候、治疗穴位、治疗手法、方药剂量等,为患者建立档案并上传至数据库,方便数据统计及后期回访工作开展。截至目前,共建档案数达156773册。
实行“全员公卫”法。医疗人员全部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取消“专职公卫”的模式,采用划片区与分任务相结合。院内全体员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2023年向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达15151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数据筛查、病例抽查、电话随访、上门访问等,平均每年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进行4次回访,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和长期护理上门服务。
推动健康教育。院内不定期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2023年共开展讲座24次。广泛宣传药食同源融入日常饮食理念,并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低盐酱油、低盐醋等健康食品。
○坚持服务与管理融合发展○
目前,院内日门诊量稳定在500人次左右,接种量200余人次,构建全方位的服务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坚持“一人一病一方”,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方案。同时,引入并实行6S管理体系,确保患者能够在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推行“15301”工作法。即每日进行1分钟的快速交接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每周利用5分钟时间,以班组和科室为单位进行服务总结,实现自省与提升;每半年进行30分钟的医德医风培训;年终则召开总结大会,全面回顾并展望。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单位内部能及时处理问题,采用重大事故全区通报批评的方式,将问题与员工绩效考核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医疗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坚持健康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
结合自身优势,实现了产品创新与养生保健的双向延伸发展。确保产品多样化、便民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代茶饮、膏剂等多样化产品,将药食同源理念深度融入基层卫生发展的战略规划中。
“银发”产业与服务的深度融合。针对社区老年人,采取问诊与食疗保健有机结合,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坚持一人一方精准食疗。针对每位老年人的具体状况,科学搭配使用代茶饮、膏剂等药食同源食疗产品,以期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本报记者 韩磊 实习生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