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厚里前传

2024-05-04 15:22:15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牛国栋

责任编辑:高原

宽厚里前传

宽厚所街的二重门

宽厚里前传

昔日宽厚所街一带民居错列

宽厚里前传

本世纪初的浙闽会馆旧址

  在宽厚里和世茂广场开发建设之前,地处济南府城东南隅的这片区域依然是旧日模样的居民区,巷陌纵横,民居错列,幽深静谧,古意盎然,街坊邻居们过着寻常的日子。

  这一带有十几条街巷,街名很有些意思,诸如“三曲”“小王府”“仓门楼子”“历山顶”“洪字廒”“蕃安”“北斗”“炭市”“独门”“武库”“耳朵眼”“勺子头”等,其中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信息,耐人寻味,而宽厚所街无疑是这些街巷中的“老大”。

  历山·三曲

  宽厚所街东西走向,东起历山顶街,西止舜井街,长400多米,是这一片区最长且最为笔直的街巷。因北侧有东西小王府街,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建置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称此街为“南王府街”。街西首路南曾有家慈善机构叫宽厚所,另一说是临时羁押犯人的宽候所,街名由此演化而来。

  宽厚所街东首与南北走向的历山顶街相连。此历山,非千佛山古称之历山。济南向有“三山不见”之说,“三山”指老城内三处高约1米、孤石突起的小山,即庠门里街的铁牛山(今移至府学文庙)、二郎庙街的灰山(今划入大明湖),以及历山顶街的历山。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齐州(今济南)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此街中段原有一处民宅,其堂屋正中有井,井水很浅,井下水面露出不到1米的小山石,人们相传这便是历山。1976年,济南市冶金局修建宿舍楼,历山被埋于地下。

  另有一种解读说,古时历山系一处南北狭长的高岗,其北段即为今日之历山街,南段则为历山顶街。但这高岗到底在哪又何时消失,语焉不详,留给人们更多的想象。

  历山顶街南端,原先还有条三曲巷,当地人俗称“两山夹一井”。“两山”指的不是山,而是两座房子的两道山墙,中间有一眼泉井,形成独特街景。巷子长不过三四十步,也仅有三户人家,却拐了三道弯,“三曲”之名很是形象。

  四合院·往事

  老街陋巷里的不少人家都有些故事。宽厚所街与历山顶街交界口西北角1号院是两进四合院,有200多年历史,门楼高大,墙上有拴马石。院子主人姓袁,祖上是光绪年间的四品御医。据街上老人介绍,他家焚香炉壁上悬挂的那架古琴,镶嵌有金锭五枚,象征“宫、商、角、徵、羽”五音六律,据说为家传的宋代遗物。

  自袁宅西行不远,路南是16号和18号两个院,人称魏家大院。最初的主人魏福村是民国商人,经营“通益”“元亨”两家银号。据说他家有一年娶亲时,送“圆房”(嫁妆)的车马排满了半条街。魏家原先有五六进院子,房舍考究,1949年后前院充公,余下的房子供其夫人及子女们居住。

  宽厚所街西行,路北49号院的原主人是民国年间的张鸿文,韩复榘主鲁时他出任济南市工务局局长。为方便自己的轿车通行,他将宽厚所街铺上柏油,此街遂成为老城内最早的柏油路。令济南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在商埠经三路开设的“皇宫”照相馆。1949年后,他在宽厚所街的这处院子充了公,成了大杂院。

  宽厚所街路南60号和62号院共有一个临街门楼,西院62号是王家大院。1929年,军阀阎锡山手下的几员旧将集资在西门外估衣市街(今共青团路)创办了植灵茶庄,聘请章丘人王渐三为经理,与同为章丘人的孟洛川麾下的泉祥茶庄唱起了对台戏。发了家的王掌柜在宽厚所街买了这两处院子,西屋是带外廊的两层小楼。济南一般小门楼没有立柱,大户人家多为二柱或四柱大门,而王家大院的大门拥有六柱,足见其家境之殷实。

  宽厚所街西首路南的56号和58号,由一组三栋的两层楼房及若干厢房组成,中西合璧,砖石木结构,拱形门窗,木栏木扶梯,人称李家大院。街上老人们说,这里曾是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为其姨太太盖的“偏房”。1949年后这里成为民居大杂院。

  宽厚所街与武库街交界口西侧,是清末历城知县金猷大的宅院。正院前为东西厢房,北为二层穿堂式楼房,过穿堂楼的后院是由两层楼组成的四合楼院,四面上下均为木制环廊,中间是天井。门窗为拱形,八棱石门柱,拱形门券上为“富贵牡丹”石雕纹样。北楼木制走廊,栏板上有几十幅木刻翠竹图,形态各异。西跨院原有平房四合院和后花园。房子固然气派,但这位县太爷事先忘了请风水先生看看,房子盖好后才发现,屋脊高出了正北不远处的历城县城隍庙,这位县官感觉犯了大忌,一天也没在此居住。

  城隍庙·大王庙

  济南旧时督(省)、府、县三级都有不同等级的城隍庙。历城县城隍庙初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初在南关东舍坊玉皇宫内,清道光七年(1827年)移建到城内广丰仓西,筑有影壁、山门、大殿及东西厢房。县城隍庙以南的街道遂称之为城隍庙街。因民国初年此街附近建武器库,存放火炮等武器装备,1929年街名改为武库街。

  1964年,县城隍庙被改作宽厚所街小学,保留着山门、大殿及东西厢房等老建筑。1985年拆除老建筑,盖起新楼房,先后供历下区教委和区教师进修学校使用。南面的金家大院则成为历下区房管所办公楼。

  武库街东口,有条100多米的弯曲街巷,名洪字廒街。廒指粮仓,明清时期,街东首路北有粮仓。洪字廒街路北原有座炉神庙。据传炉神即女娲氏,因其炼石补天,被认作炉行祖师,故立庙供奉祭拜。出炉神庙南门右拐,便是炭市街,不知是先有炉神后有炭市,还是反之,总之都与烧火有关。

  宽厚所街南侧,即武库街斜对过,古有朝阳庵,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此设立大王庙,内祀金龙四大王和诸水神。清光绪年间大王庙迁到县东巷,朝阳庵逐渐没落,后来其房舍被东邻的浙闽会馆占用。1949年后,原有大殿也作为宽厚所街小学校舍,并一直保留到此街拆迁之前。

  会馆·王府

  古时济南会馆很多,这里就有江南会馆和浙闽会馆。江南会馆旧址曾为历下区文化馆,原门开在宽厚所街,后来仅存临街的如意门楼和门外影壁。西侧紧靠朝阳庵的浙闽会馆,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浙闽两省富绅财力雄厚,故建筑考究,也是迄今济南唯一保留下来的会馆建筑。

  会馆为井庭式木结构建筑群。正门原开在北面,门楼上有楹联:“同是南人,四座高风倾北海;来游东国,两乡旧雨话西湖”,由清同治年间济南知府、福建籍书法家龚易图所书。后北门焚毁,入口改在南面,现存建筑规模也比初建时小了许多,由大门、大罩棚、过堂天井和两层戏台及包厢、看台组成。东西宽30米,南北长80米。建筑细部有架梁透雕和雀替透雕及彩绘。西墙上保存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题写的四字石刻“九畹芝兰”。1949年后,这里先后为省第四招待所、殡仪馆、考格尔汽车公司,后来为济南市国资委老干部活动中心。

  宽厚所街中段路北,还有几条岔路,蕃安巷是其一。明崇祯《历城县志·建置考》记载,此街名“番安巷”。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称此街为“幡杆巷”。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始载“蕃安巷”。1980年整合街牌时将巷东侧的北斗巷并入于此。至拆迁前,街上保留着高大的带两翼的大影壁,还有些高阔精美的门楼,应为当年达官显贵的宅邸。

  宽厚所街北侧的东小王府街和西小王府街,都属不太规则的弯曲小巷。明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封次子朱见潾为德王,原封在德州,后德王府移至济南珍珠泉畔。德王在济南共传袭七代,其子孙共有15人受封郡王。宽厚所街北则先后建有德王第四代孙的宁海王府和第七代孙的宁阳王府,时称西小王府和东小王府。崇祯年间清兵攻陷济南后,末代德王被掳走,宁海、宁阳等8位郡王有的被杀,有的被俘。德王府成为山东巡抚衙署,各郡王府废圮渐成民居,以至于后来的东西小王府街上,丝毫找不到当年郡王府的影子。但狭窄曲折的巷子宛若迷宫,街面上铺设着青石条,还很容易见到拴马石、柱础、旗杆石、石锁等旧物。

  2010年,宽厚所街片区开始全面拆迁。济南市考古研究所配合工程建设实施了考古发掘,共发现古井23口,房基27座,灰坑90个,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瓷器、石雕构件、石头柱础等文物。宁海王府和宁阳王府遗址也被发现。宁海王府遗址整体保存较差,宁阳王府遗址则保存较为完整,主院墙东西宽83米、南北长134米、墙宽1.7米,局部保留高度近2米。主院五进,东跨院三进,西跨院两进,另有厢房、回廊等建筑,共有房屋100余间。

  没过多久,世茂广场建筑拔地而起,宽厚里商街也依序铺陈开来。有幸保留下来的浙闽会馆和金家大院遂成为这一街区的建筑标本与历史见证。 (本版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原标题:宽厚里前传

值班主任:高原

作者:牛国栋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