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峪金谷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命,也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每一城、每一域都要面对和解答的时代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是高质量发展征途上的“新蓝海”,没有捷径可循,亦不能一蹴而就,唯有立足自身优势,找准解题突破口,久久为功、劈波斩浪、拾级而上。
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争先……面对这道必答题,济南用好创新之“钥”,提速产业之“擎”,瞄准“数字化、绿色化、生物医药”3个方向聚焦发力,“解题”的新技术、新突破、新动能层出不穷——
超高速电磁驱动试验、载人航天微重力试验、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基因剪刀”首次实现技术出口美国;
建成开通济南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全球首张确定性网络,宽带下载速率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四位;
首次完整实现基于单光子干涉的远距离双节点纠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国际首个城域三节点量子纠缠网络;
在全球率先研制出了12英寸(直径300mm)的超大尺寸光学级铌酸锂晶体;
在ISC 2023高性能计算大会上,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构建的验证性计算集群(Cheeloo-1)在10节点研究型榜单中登顶夺冠;
“齐鲁卫星”“济南一号”“泉城一号”“济高科创号”相继发射,济南在国内率先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 3个重要领域全面布局;
……
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坚持创新驱动、领先一步,日夜不息向“新”求“质”,只争朝夕以“新”促“质”,比学赶超励“新”提“质”,就能赢得当下和未来!
【“新质”之解】瞄准数字、绿色、生物医药聚焦突破
于一座城市而言,新质生产力领域众多,向哪突破?解“新质生产力之问”,首先要审视自我。
近年来,济南经济“持续向好、量质齐升”。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757.4亿元、同比增长6.1%,在全国26个过万亿元城市中总量排第19、增速居第四位。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培育形成了总规模突破1.6万亿元的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四大主导支柱产业。
从资源优势、发展趋势、成长态势来看,济南解题“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数字化”“绿色化”“生物医药”3个方向聚焦发力——
数字化文章大有可为。
数字经济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济南发力早、力度大、比较优势明显的重点领域。2023年济南软件业务收入位居全国第七,在北京大学发布的《2023数字生态指数报告》中位居全国第十。
向数字化发力,济南持续推动“数据+算法+算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领域加速创新,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元宇宙、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绿色化文章清新扑面。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济南坚决落实“双碳”战略,2023年全市能耗强度较2020年累计下降18.8%左右,PM 2.5浓度为山东7个传输通道城市最优,水质指数位居全省第一。
向绿色化发力,济南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节能降碳、清洁生产等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展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氢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不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生物医药文章潜力巨大。
发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济南有基础、有优势。2023年,本土龙头医药企业齐鲁制药上市了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一类创新药——伊鲁阿克,为国内外ALK阳性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2022年和2023年,济南分别新获批药品注册批件47个、65个,新获批2-3类医疗器械批件168个、195个,均占全省总量约三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
向生物医药领域发力,济南聚焦生物医药、中医药、医疗器械、医美抗衰、特医食品五大领域,推动未来健康产业、生命信息、精准医疗等领域技术加速创新。
找准解题之“钥”,济南向“新”发力。
【“创新”之链】从“0”到“1”……“N”的突破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科技创新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产生、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先导力量。今天的济南,从广袤沃野到清泉大河,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素热切涌入,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城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在《自然》杂志发布的《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排第32,“创新实力”较上一年度上升4个位次!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畅通创新链条。
——科创平台策源力持续增强。世界首个电磁推进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电磁橇”在济南全面建成,运行速度刷新世界纪录。试验设施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是济南近年来全力打造的全新科创平台。如今,全市共有13家中国科学院落地院所,谋划布局了“电磁驱动”等5个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正式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山东产研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区块链研究院、北理工前沿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活力喷涌。无论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还是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技术创新,济南的科创平台闪耀着科技策源的光芒。
——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持续增强。全域的创新活力源自遍布各领域的企业。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323家、居全省第二位,近4年平均增幅近70%。未来济南将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力争到2025年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等企业总数达到8000家以上。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2023年,济南技术合同成交额916.15亿元、同比增长49.3%,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位。如今济南正持续优化提升“1+6+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加快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培育“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等转化载体,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图纸变为产品。
畅通创新链条,济南向“新”图强。
【“数字”之基】数字先锋城市赋能百业之兴
良好的数字生态是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底座”。当前,数字化已成为全球的重要共识,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数字城市建设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先行实践。济南提出了“打造全省领跑、全国一流的数字城市,率先建成数字先锋城市”的目标。
建设数字城市,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以数字济南建设为牵引,这座城市全力推进“1+4+N”建设体系,搭建完成整体智治框架,政务云一体化安全运营中心投入使用,基本建成全市通用共享的“数据湖”,深入实施“工赋泉城”行动,成功打造数智警务等17个重点专项应用场景,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数字化进程没有止境。在新征程上持续优化数字生态,济南正在加力——
网络支撑能力上行。截至2023年底,济南累计建成5G基站4.7万个、居全省首位,建成开通济南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全球首张确定性网络,未来将聚焦打造黄河流域信息通信枢纽中心城市,提高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未来网络、未来导航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持续推进“双千兆”建设,加快5G网络深度覆盖和规模化应用。
城市算力持续优化。深入推动数字化,没有强大的算力支撑不行。目前济南算力规模达1900P,居全省首位。今后济南将积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推进济南超算、国家级行业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谋划推动政务服务、智能矿山、工业垂直行业等大模型建设,打造算网融合创新发展生态。
重点领域推进数字化改造。建设数智赋能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和智慧协同的能源互联网,对于数字生态营造至关重要。目前济南正在进行交通领域“车、路、云、网”的智能化升级,开展电力系统“源、网、荷、储”的全域全程建设与智能化改造。全市累计建成充电基础设施7.9万个,成为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
优化数字生态,济南向“新”而行。
【“绿色”之进】做深“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文章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做深“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文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济南持续推进“双碳”战略,2023年新能源占电力总装机比重、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分别达到34.4%、17.2%。国家级绿色工厂(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总数达到36家,位居全省前列。同时也要看到,整体碳排放体量还比较大,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仍然较低,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
做深“降碳”文章,济南将加快推进光伏规模化开发、生物质能多元利用、新能源综合利用,提升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绿色化水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建设“无废城市”。
做深“减污”文章,济南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标准推进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任务,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和移动源管控,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节水典范城市建设水平。
做深“扩绿”文章,济南将不断健全排污权、水权等绿色要素交易机制,推进近零碳试点建设,加快打造南部山区、长清北大沙河省级EOD项目,持续实施济西、玫瑰湖等重要湿地生态修复提升工程,高标准打造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力争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1%。
做深“增长”文章,济南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建设,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扩大制造业领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探索开展行业和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引导企业加大绿色低碳安全技改投入,提升产业链整体绿色水平。
绿色低碳转型,济南向“新”加速。
【“产业”之优】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济南,浪潮集团打造的服务器智能柔性生产基地,以市场为导向按需生产,通过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实现从柔性化生产到交付服务的全过程智能化,人员减少75%,服务器研发周期从1.5年缩短为7.5个月,订单交付周期从15天缩短至5-7天。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可见一斑。
对于产业优化升级之路,济南有着清晰的“路线图”——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传统产业蕴含着新动能、新活力。济南聚焦钢铁、化工、建材、炼化、食品等行业,深入实施技改“双千工程”,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力争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00个以上。
新兴产业集群集聚。聚焦四大主导支柱产业和10条标志性产业链群,济南加大建强补延力度,积极构建“全产业链+生产装备”新型产业形式——产业共同体,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今年四大主导支柱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
未来产业布局起势。从激光通信到激光探测,从量子精密测量到空天信息……当人们惊叹科幻电影中未来感满满的“硬核”科技时,“未来”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点滴。济南将加快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逐一分析未来产业新赛道和标志性产品,推动量子信息、卫星导航、空天信息、储能、氢能等产业突破发展,加快布局智能仿生、扩展现实、基因编辑、类脑智能、极弱磁检测等产业,力争在1-2个产业细分领域赢得先发优势。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济南开展“两业”融合试点示范创建,深入实施“工赋泉城”和制造业数字化提标行动,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研发设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产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生产性服务业量级。
产业优化升级,济南向“新”隆起。
【“人才”之力】壮大新型劳动者队伍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必须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济南有高校52所,总数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第14,在校大学生近70万人,每年毕业生约18万人。
近年来,济南搭建“才聚泉城常态化互动式招引平台”,推出人才政策“双30条”,完善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年新增人才数量连续3年保持“10万+”,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78万人。
人才汇聚彰显城市热度,人才向往见证城市活力。连续6年举办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落地项目627个,引进36个院士团队及各类人才4300余人,让人才创新活力喷涌迸发。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壮大新型劳动者队伍规模,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素质水平。济南支持顶尖人才在济牵头设立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引进一位顶尖人才,带动一项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名企、名牌、名家“三名工程”,培育更多产业领军人才和人才引领型企业。坚决破除“四唯”倾向,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建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鼓励企业前移培养环节,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打造一支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人才引进培育,济南向“新”聚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通过一个个项目来推进。近年来,济南以“项目突破年”“项目深化年”为总牵引,以高质量的项目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今年将深入推进总投资2.66万亿元的2000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470.6亿元。随着项目渐次建成,济南新质生产力的规模和水平将持续攀升。
循“新”而动、向“新”疾行,济南正立足资源禀赋优势,锚定航向、聚势而进,全力答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