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软实力 文旅强引擎 塑造“全国非遗看济南”优势

2024-06-11 07:38:10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陈炜敏

责任编辑:孙亚迪

  近年来,济南市不断健全非遗保护机制、优化传承发展环境,努力塑造“全国非遗看济南”的文化优势,非遗保护传承不断取得新进展,成为济南文旅产业发展的有力引擎,也成为助推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8日—10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济南市主题活动暨非遗购物节在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拉开帷幕。主题活动展示了我市非遗系统性保护继续走深走实、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推进的崭新局面,展示了我市“非遗名城”建设取得的成果。

  聚力“非遗名城”打造

  形成洼地效应

  从代表性传承人参展、参演,非遗项目实物展示、销售,到优秀非遗剧目展演、非遗项目进校园、非遗专题展、传统工艺比赛、非遗互动体验、线上推广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再到饱览大运河畔非遗风情,尽享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丰硕成果,共赏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在济南,全国非遗博览会在展现非遗保护成果、弘扬非遗保护理念的同时,也成为市民近距离接触非遗的一个窗口。

  中国非遗博览会是国家非遗领域最高层次盛会。自2010年首届在济南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7届,其中6届由济南市承办,并从第四届起永久落户济南。十余年来,济南市不断创新办会思路,积极探索新的模式,非博会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成为展现非遗保护成果、引领非遗保护方向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展示城市形象、增进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非遗软实力 文旅强引擎 塑造“全国非遗看济南”优势

  国家级非遗济南皮影戏传承人李娟在表演中。

  历届非博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济南非遗的保护传承弘扬,提高了人们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在非博会的带动下,全国非遗曲艺周、全国非遗扶贫工坊产品展示展销、全国首个城市传统工艺工作站、全国非遗曲艺书场试点,一系列全国重大非遗活动在济南举行和落户;在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等各类评选活动中,济南市荣获多项殊荣。

  近年来,我市的非遗发展呈现出“三高一多”特点:即市民对非遗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传承人社会地位越来越高、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群众自发性非遗活动越来越多。

  同时,济南传统文化厚重、非遗资源丰富、非遗保护机制健全、非遗传承发展环境优越,大批非遗项目长期来济参展、在济落户,形成了洼地效应,为我市建设“非遗名城”汇聚了丰厚资源、积累了大量人气。

  据了解,目前我市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108项、市级非遗项目565项。各级非遗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国家级8人、省级68人、市级278人。2022年10月,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建设“非遗名城”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设“非遗名城”目标。同时发挥政府部门、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馆、非遗协会+研究、设计、传播等各类社会组织机构的作用,构建市区(县)联动、部门统筹推进、社会积极参与的局面。目前,全市已形成各界同心协力、共建“非遗名城”的工作格局。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打造长板效应

  “花漾六一,簪簪自喜”,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百手民艺学堂为同学们组织了一场特殊的体验活动。他们在非遗传承人李小兰的指导下,学习簪花的制作技巧,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济南百手民艺学堂是济南市首家非遗社区学堂,也是“非遗在社区”第三方合作单位。将非遗融入社区,不仅能够维护和营造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还能发挥非遗在加强社区治理、增进社区凝聚力、维系邻里和睦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命名15所非遗示范社区,市中区被列为省级试点;命名一批“非遗社区学堂”,通过建设传习所、筹建名家工作室等举措,推动“非遗在社区”不断向基层延伸,呈现出社区与传承人共建、非遗成果群众共享的蓬勃发展局面。

  在推动“非遗在社区”传承发展的同时,我市还坚持将非遗与教育融合、“曲山艺海”城市品牌重塑、传统工艺振兴等4项基础性工作一体推进,建立起制度、资金、措施等体系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我市非遗保护工作优势。

  2018年“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正式启动。我市拿出专项经费,对进校园授课的项目传承人进行补助,建立了完备的保障制度。按照“一校一项(非遗项目)”的原则,根据学校的需求,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就近、便利”“个人自愿、择优推荐”的基础上,遴选匹配德艺双馨的非遗传承人到校授课。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启动以来,部分学校建立了非遗长期教学体系,开设校本课程,使非遗项目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5月31日,位于大明湖畔的南丰戏楼正式发布全新演出品牌——“新风苑曲艺社”,并举办首场演出。济南曲山艺海再添新势力。

  作为中国曲艺“三大码头”之一的济南,一直拥有“曲山艺海”的称号,也拥有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山东评书(评词)、坠子、山东渔鼓、山东落子等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为有效增进区域间曲艺文化交流,推动曲艺全面健康持续发展,2019年,曲山艺海合作联盟在济南成立。联盟共同组织开展了多项有影响力的曲艺活动,为推动济南成为全国曲艺创作基地、演出交流基地作出积极贡献。2021年,我市正式出台《济南市建设“曲山艺海”大码头实施意见》,为重塑济南“曲山艺海”提供政策支持。2023年,我市还整合市京剧院、市吕剧院、市曲艺团、市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等事业单位,组建了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为重现“曲山艺海”风采打造主力军。

  2017年,我市启动建立市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库,每年评审5个项目纳入项目库,给予连续两年资金扶持。一些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项目均纳入扶持计划,如商河老粗布、孝里米粉、桥氏木作等一批特色鲜明、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得到扶持发展,成为济南带动乡村振兴的品牌项目。其中,生产糖酥火烧的济南少得利食品有限公司从最初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年营业额达千万元,集生产、研发、销售、参观体验接待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商河老粗布制作技艺开展了研学旅游、体验旅游、文创旅游等项目,带动了商河本地和周边区县1500多户老粗布织布户发展。

  实施“一十百千万”行动计划

  强化系统效应

  为推动“非遗名城”建设,我市去年开始实施“一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即一个非遗博览会、十大非遗品牌、百名“泉城传承人”、千个“泉城非遗坊”品牌IP、万名“泉城非遗娃”,建立功能完备、体系健全、特色鲜明、活力迸发的“非遗名城”建设系统。品牌塑造,可以提升非遗知名度、辨识度。我市以“泉润非遗”品牌为统领,举办济南非遗购物节、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手工技能比赛、非遗线上公开课等十大活动,形成集传承、传播、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体系。

  2022年、2023年,我市连续两年举办了非遗创意设计大赛。大赛以文化“两创”方针为指导,以济南非遗技艺为载体,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大赛既突出基于济南非遗项目的文创产品设计,也有推动非遗市场化、商业化的非遗旅游商品设计、包装和策划推广。非遗创意设计大赛吸引了山东、江苏、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等地的作者参赛,两次大赛共收到作品2500余件。非遗创意设计大赛的举办,推动了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展现更多新时代的风采,走进大众生活。同时,用非遗讲好济南故事,提升了济南非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今年年初,我市相继发布首届“泉城非遗人”和2023年度“泉城非遗坊”地图。其中首届“泉城非遗人”包括8位非遗传承人、8位非遗研究教育传播者、2位非遗工作者和2位非遗策划经营设计者。他们代表着当前济南非遗保护发展的成绩,拥有非遗活态转化的“济南经验”,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该活动计划用5年时间,评选100位“泉城非遗人”,建立起非遗传承人、传播人、研究者等各类人才矩阵,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活力迸发的非遗人才队伍。

  2023年度“泉城非遗坊”地图包括147个研学基地、非遗体验馆等场所。地图涵盖了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众多类型的非遗项目,旨在促进非遗生产、展示、体验场所建设,引导非遗项目向品牌化发展,增加非遗项目交易、体验场景和流量,提升非遗项目可见度、可参与度。未来我市计划打造千个“泉城非遗坊”品牌IP,支持非遗项目向品牌IP发展转化,让非遗的社区群体共有特性和文化认同功能更强、作用发挥更充分。

  让非遗传承从娃娃做起,永葆旺盛生命力。去年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济南市教育局公布了2023年“泉城非遗娃”名单,为济南非遗传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不竭的发展动力。截至目前,一共有529名青少年荣膺“泉城非遗娃”称号,他们将为济南的非遗传承保护增添不竭的动力。

  下一步,我市将紧扣打造品牌、塑造队伍、促进传承、扩大传播4个重点环节,建设功能完备、体系健全、特色鲜明、活力迸发的“非遗名城”,塑造“全国非遗看济南”的文化优势,使济南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城市。

作者:陈炜敏

责任编辑:孙亚迪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