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庄景山

2024-06-17 10:21:51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陈宇舟

责任编辑:高原
寻找庄景山

  ▲庄景山写在德文“列车报告”空白页上的半份中文简历

寻找庄景山

  ▼胶济铁路在庄景山生活的女姑口设置的赵村站,后改为女姑口站

寻找庄景山

  庄景山留下来的山东铁路公司制服铜扣

寻找庄景山

  像庄景山那样在胶济铁路工作的中国铁路工人

  在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的展柜中,有一份没有写完的简历。简历的撰写者是100多年前一名叫庄景山的胶济铁路工人。这份简历是如何被发现,又是如何出现在博物馆的公众视野中的呢?更重要的是庄景山是谁,简历的背后是否隐藏着胶济铁路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青岛来的不速之客

  2019年盛夏的一天,位于济南的胶济铁路博物馆全面对社会公众开放刚过半年,迎来了三位来自青岛的不速之客。两位中年男子是兄弟俩,还有一位年轻女士是弟弟的女儿。他们一大早从青岛出发,乘坐高铁来到济南,一出站就直奔胶济铁路博物馆,似乎为了什么特殊目的而来。一行三人认真参观后,若有所失,但又久久不愿离去。笔者作为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也由此结识了这一家人。

  领头的是兄弟中的弟弟,姓庄,长我几岁,我称呼“庄大哥”。攀谈中庄大哥说,他们这次专程从青岛来胶济铁路博物馆,是为了寻找他曾祖父庄景山的资料。先祖早年在胶济铁路谋生,但看遍展馆,始终没有发现相关信息,为此找我寻求帮助,并从手机里打开了一幅图片,说是曾祖当年亲笔写下的一段简历,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多的个人信息。

  我看罢这份简历的图片,不无遗憾地对庄大哥他们说:“从简历描述的时间来看,曾祖景山先生是20世纪初德国修建和管理胶济铁路时期在铁路工作,我们博物馆没有这个时期职员的完整记录。按照您介绍的景山先生在1914年日军占领胶济铁路后另谋生路的情况,从馆藏20世纪20-30年代的《胶济铁路职员录》中,也不可能查到相关信息。我会关注这方面的资料,但目前只能介绍景山先生同时期胶济铁路职员的工作状态。”

  从眼神中能看出庄大哥一家人听后极度失落,他们表示感谢的同时,也希望与胶济铁路博物馆保持联系。

  转眼就是一年。2020年春天,笔者参与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筹建,在青岛常驻,得以再次与庄大哥取得联系,并有机会多次走进景山先生当年居住的位于胶济铁路原女姑口车站附近的那个小村庄。

  村庄看上去比较殷实,一排排的平房中隐藏着当年庄家的老宅。庄大哥热情相迎,讲述着100多年前庄家与胶济铁路的过往:先祖景山早期在胶济铁路任过站长,听先辈人说,有一次骑着大马,挎着枪,跟着随从回过村里。1914年德国人撤离胶济铁路前,让景山保管好一部分铁路资料等他们回来,先祖此后离开铁路经商,并留下了四个大箱子。说完从里屋搬出来一个黑漆大木箱,足足能装下一个成年人。我和庄大哥一件件翻看着箱子里的东西,其中有景山先生当年学德语时抄写的小册子、山东铁路公司铁路制服的铜扣子、印着胶济铁路车站的旧黄历、做生意记录的账册、新西兰的经济报告,还有一些当年的书籍、朋友赠送的对联书画等,唯独没有庄大哥在手机里给我展示的那半份简历。

  庄大哥说,随着老人的过世和前段时间家族修谱,他对祖上的事有了浓厚兴趣。当年景山先生留下的几大箱子资料,也被后辈分别留存。遗憾的是,随着分家、搬家,有的遗失,有的丢弃,有的束之高阁,这半份简历的照片还是几年前亲戚发过来的,原物他也没有见过。

  听完庄大哥的讲述,这次轮到我心中极度失落,揭开庄景山简历之谜的愿望也许要就此落空……

  半份简历中的秘密

  告别庄大哥后,没有写完的那半份简历始终萦绕在我心头,在筹建博物馆之余,时常从电脑上、手机里打开照片端详。

  景山先生的那份简历并不是写在一张白纸上,而是直接书写在一本报告册的其中一页上。册页上印有德文“列车报告,山东铁路公司青岛第一工段”;此外还有两行手写德文,大意是:“承诺负责,1903年5月1日,赵村-女姑口。”册页大面积空白部分是景山先生用毛笔手写的中文简历(标点符号为笔者加):

  “姓名?庄景山;生于某年月日?光绪二年十月十三日;某庄?女姑;某县?即墨;某省?济南省;奉何教?孔子教;父亲?庄兰升;祖父?庄会亭;朋友?孔健齐;保人?王清贤;有妻否?有妻;有儿女否?有儿子;曾否读书?念书;会洋话否?懂洋话;何时到公司充膺本分?中国二十九年二月到公司;在某站学习?赵村站学习;何时考念?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现充什么本分?站长;在某处?青州府;在某站?在高密站至青州站;移何站?杨家庄站;曾加身金否……光绪廿七年四月十八日,赵村站”。

  我首先从最清晰明确的中文内容入手解读。半份简历中简要介绍了景山先生学习工作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仔细辨识,手写中文出现过四次三种年代的表述方式,分别是“光绪二年”“中国二十九年”“光绪二十九年”“光绪廿七年”。此外,文中还有两种字体。中文最后的“光绪廿七年四月十八日,赵村站”分别另起一行书写,字体明显与前面的大段文字不一致。这一点从“廿”与“二十”的使用也能证明。

  当年德国侵占胶州湾后组建了山东铁路公司,为修建胶济铁路把工程项目分为六个工段,其中青岛为第一工段,并实行分段修筑、分段通车的方式,以求尽快收回投资。青岛至胶州段于1901年4月8日首先通车,赵村站就属于这个区间,与文中“光绪廿七年四月十八日,赵村站”的记录仅仅相差10天。一个8日,一个18日,不知道是当年记录者回忆有误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但说两者之间没有丝毫关联,应该也难以令人信服。

  笔者据此分析,这份“列车报告”应该是记录该区段铁路运营的工作记录册,手写德文是记录者在1903年5月1日的赵村-女姑口车站写下的。而这个时间恰恰是简历中记载的景山先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至十一月在赵村站学习期间,由此笔者推断,记录者正是景山先生本人。至于文末“承诺负责”是否工作中的格式化表述,由于笔者没见到“列车报告”其他部分,无法加以印证。

  推测了这本德文“列车报告”和景山先生的关系,但更大的疑问也随之而来。景山先生当年为什么要将简历写在一份德文的列车报告册页上?懂洋话会德文的景山先生为何用中文写自己的简历?究竟是要写给谁的?为什么这张册页上会出现不同的年代表述方式?又为何没有写完?

  在胶济铁路寻找庄景山

  问题接踵而至,解谜的冲动也愈发强烈。根据这半份简历提供的线索,结合庄大哥的口述和相关史料,笔者尝试着探究景山先生在胶济铁路的那段过往。

  光绪二年,也就是1876年,景山先生出生在胶州湾畔的女姑口。就在这一年,也是在中国沿海小镇,中国第一条投入商用的铁路——吴淞铁路,被英国商人偷偷建成投入运营。从简历中看到,庄景山自称信奉“孔子教”,就是儒教,并没有表示上过教会学校或信奉洋教,却“懂洋话”。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孔孟之乡的庄户后生学习外语,并乐意到德国人开办的胶济铁路学习工作呢?何况德国人武力侵占胶州湾,又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多次与当地乡民发生严重暴力冲突,铁路对于很多中国人可以说是国恨家仇,唯恐避之而不及。也许是生活所迫,也许是见过世面,庄景山敢为人先,试图接近甚至驾驭这个被乡民视为破坏祖先风水、摄取人们魂灵的“火轮车”。在庄家留存下来的那个黑漆大木箱里,笔者看到了1899年至1900年庄景山在学习德语的小册子上,把“中国”标注为:妻拿;“火车路”标注为:挨衣生浜;“工人”标注为:挨黑巴衣推鞋……字里行间似乎能看到一个留着辫子的中国年轻人接受迥异文化和事物的用心,而这两年恰恰是胶济铁路开工修筑的时间。

  1901年4月,胶济铁路首段开通,在庄景山所在的女姑口设置了赵村站。1903年3月至12月,他进入山东铁路公司,在家门口的赵村站学习铁路业务,5月份写下了那份德文的“列车报告”。随后的十年间,工作成绩优异的庄景山被分配到胶济铁路高密、青州府、杨家庄等站,一直做到站长的职务。

  1914年8月,青岛日德战争爆发,匆忙撤离的德籍职员让站长庄景山保留好铁路相关资料,等他们回来。日军占领胶济铁路后,对原来的中方职员进行登记,要求详细写下个人经历以便甄别留用。内心彷徨、充满矛盾的景山先生顺手拿过一个旧本子,翻到一页空白处开始打草稿。这个本子就是当初他在赵村站学习的“列车报告”。在铁路已经工作10年,娴熟使用德语的庄景山,这次不用给德国上司写报告了,而是给占领胶济铁路的日本人。他工整地用中文一问一答,但地点却习惯性地使用了先村庄再城镇的欧洲表述方式。回想自己从出生到铁路工作还是大清国,如今民国也已成立三年,从接触西洋文化那天起,他就学过“中国”二字在世界中的含义。“光绪”还是“中国”,“年号”抑或“公元”,成为庄景山内心深处交替出现的字眼。

  国家何去何从?胶济铁路何去何从?他庄景山又将何去何从?写到这里,他实在无力继续下笔。也许坚决离开铁路另谋生路的打算,从景山先生在简历停笔的那一刻就已注定……

  2021年12月31日,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建成开放,包括庄景山简历在内的十多件展品分别陈列在展厅里,了却庄大哥一家人的心愿。

原标题:寻找庄景山

值班主任:刘克

作者:陈宇舟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