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下贵姓”很(不)重要?

2024-07-03 09:50:41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李雪萌

责任编辑:高原

“阁下贵姓”很(不)重要?

  ▶▶“你姓啥?”在中国是个大事儿,有的姓氏自带光环,有的则让人莫名郁闷。

  ▶▶中华姓氏大家庭数以千计,千奇百怪的成员有很多,每个姓氏都有故事。

  ▶▶姓氏文化看似简单,实际上和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社会变迁、制度衍革等都息息相关。

  近日,贵阳一位姓“苟”的准爸爸上了热搜,他向媒体倒苦水,因为自己的姓氏比较特殊,从小遇到了很多尴尬,咨询能否给孩子改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从5000多年前伏羲氏起,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这么长时间发展下来,必然有很多话题和故事,也产生了一门值得研究的独特学问。

  “赵钱孙李”并不平等

  实际上“苟”姓人要改姓的消息这些年一直不绝于耳。去年4月,重庆市一“苟”姓女子申请改姓的事就引发一波社会关注。早在2005年,河南登封十几户”苟“姓居民也因同样的原因提出过改姓申请。

  姓名是社会学意义上人们区别身份的符号与标志。“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受宗族观念影响,中国人历来非常看重姓氏。所谓“刀下不斩无名之辈”,上阵打仗也要先问明白个姓甚名谁。

  理论上所有的姓氏都是平等的,但实际生活中却总有一些额外附加。不可否认有的姓自带光环行世,比如某个时候如果你姓“王”“谢”,那连家里的燕子飞起来都比别人家的更潇洒;再比如有的时候,普通人随便宣布自己姓“赵”是要挨打的。

  这种附加有时候还能找到原因,有些则根本没有来由,比如很难解释为什么霸道总裁都姓顾,古装男神更爱姓梅、萧、慕容。

  与之相对应,有的姓好像莫名就矮人三分。“苟”自然是个典型的例子,去年还有个新闻说一个叫“骂建行”的小伙子,应聘保安因姓名被淘汰——当然不仅是因为他姓“骂”,还因为骂的是“建行”,而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对象就是建行。

  姓氏歧视并不是今天才有,历史上也一直存在。过去的歧视也并无什么道理,同样主要是出于对字音字义的联想。

  五代时江西有位名将危仔倡,投奔吴越王钱镠,钱镠认为“危”不吉利,“恶其姓,改曰元”,所以危仔倡的儿子叫做元德昭,后官至吴越国丞相。

  再如汉末有北海人士氏仪,太守孔融嘲之曰:“氏者,民无上,可改为是。”——北海太守孔融觉得“氏”字是“民”字少了上面一横,兆头不对,命氏仪改姓“是”。

  后晋宰相桑维翰,是石敬瑭建立后晋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桑”这个姓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也被嫌弃了:“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

  而要说起“苟”字,那可真是一部不开心的“血泪史”。南齐名将张敬儿,本名苟儿,后来立下赫赫战功,齐武帝为他改名为“敬儿”。

  实际上,人家“苟”姓是实打实的出身名门大户,真论起来只有它看不起别人的份儿:清代学者王引之考证,“苟姓为黄帝之后”。《元和姓纂》《广韵》《集韵》等典籍均言明“苟”姓出自黄帝之子。甲骨文中已经有“苟”字,《康熙字典》引《急就篇》载:“苟,草名也。所居饶之,因以为氏。”

  想到想不到的字,都可能是姓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姓氏数量众多。2020年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姓名报告”中称,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为2.4万个,目前在用的为6000多个。

  通常我们身边的人都是”赵钱孙李遍地刘“,统计数据显示,王、李、张三个超级大姓的人口合计超过2.7亿,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总人数。

  但每个人又总有几个拥有罕见姓氏的朋友,工作生活中隔三岔五也总能发出一句“居然还有这个姓?!”的惊讶。谁叫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

  我们来分享一些大多数人会觉得奇怪的姓氏:

  最自信的姓:我,《汉书·艺文志》中有个“我子”。与之相对应还有个姓“食我”,晋国有位大夫叫“食我伯石”。

  看起来不那么聪明的姓:愚,古代家族在会稽郡;昏,古代家族在河南郡;难,《史记》中记载有后义卢侯“难氏”,现多在洛阳、焦作两市。

  很难不感到郁闷的姓:丑,《元史》记载中有“丑闾”;贱,《风俗通》说汉代有北平太守“贱琼”;秃,祝融的后代被分封到秃地,于是以地名为姓。

  天生犯冲的姓:盐,有北海相盐津;无盐,齐国有无盐氏。饥,周文王曾攻伐饥;肥,春秋时肥国为晋国所灭。此二者均是以国名为姓。无,商方国无国侯君的后代;多,越王的后裔。

  此外还有极少数的姓,比如死、鬼、禽、畜、咬、狂……都是某些人群的姓,总之任何一个能想到的字或者词都有可能是姓,想不到的那些也有可能是姓,毕竟现代汉语常用字才3000多个,而在用姓氏的数字是其两倍。

  这些千奇百怪的姓,都是怎么来的?

  原始社会,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是同一个氏族。姓源自古老的氏族部落,同姓之人即有着相同的祖先,存在血缘关系。在母系氏族社会,大家都随母姓。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上古八大姓——姬、嬴、姜、姚、姒、妘、妫、姞都是女字旁。

  姓出现以后,后代之间会随着部落迁移逐渐分化,那么为了彼此区分,就因地制宜产生了氏。氏主要来自封地或者官职的名称,一个人的姓无法变更,氏则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改变。

  最早的姓和氏有着严格区别,到秦朝以后,宗法制度开始弱化,西汉时姓和氏的区别已经不再明显。

  八大姓逐渐繁衍分化演变,各种姓呈几何数列不断开枝散叶。官职、封邑、国名、居住地、职业,都不断扩大姓的来源,同一个时代的氏,也可能成为后代的姓,终于形成今日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通常来说姓很少会改动,所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但改姓的现象自古以来也并不罕见。古人改姓一般有几个原因:一是赐姓。皇帝用赐姓来褒扬功臣或宠臣。也有君主赐恶姓给罪臣。

  二是避讳。这是造成古人一人两姓的重要原因。比如荀子,“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故曰孙。”荀卿成了孙卿,《荀子》不能叫《孙子》,就叫成了《孙卿子》。

  三是避难,就是所谓的隐姓埋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三国名将张辽,“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

  此外还有民族融合和攀附权贵等。这样看来姓虽重要,也不是不能改。

  “姓学”是门大学问

  姓氏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门深浅兼备的大学问。往浅里说,《百家姓》是儿童基本的蒙学读物。往深里探究,姓氏的演变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社会变迁、制度衍革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古人很早就开始姓氏研究。《左传》中即记述姓氏来源有五种,东汉末年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和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都收录了当时的数百个姓氏,并简要地叙述了其来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视门阀出身,选用官员必须查考家乘谱牒,因而姓氏研究著述可谓大行于世,诞生了《复姓录》《姓氏簿状》《姓苑》《姓谱》《魏书·官氏志》等一大批研究姓氏的书籍与文章。

  到了唐代,唐太宗亲自指示修改了《大唐氏族志》共100卷,宪宗元和年间更编著了对后世影响甚大的专著《元和姓纂》。

  从宋代开始,研究姓氏的文人越来越多,著作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对姓氏理论有新的发展。《百家姓》也正是诞生于此时,流传千年而不衰。2021年歌手窦唯还制作了一首长达近20分钟的歌,把百家姓从头到尾唱了一遍。

  明清两朝同样有诸多文人研究汇编姓氏书籍,先后出现《姓源珠玑》《姓汇》《万姓统谱》等多种著作,其中清代张澍所撰《姓氏寻源》,收录姓氏已达4053个。那个时候稀有姓氏就是个受到关注的话题,出现了专门研究稀有姓氏的《希姓录》和《奇姓通明》。

  中华的姓氏,生生永不息,一姓一天地,一族一传奇。就像歌曲里唱的:我生未有名,就已得我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故事,远古到如今,绵延千万里。不管“王谢”还是“苟”,都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都传承着一脉文化,其内涵远比谐音梗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作者:李雪萌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