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长清校地融合构建发展“新”格局

2024-07-03 11:18:34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李冬阳

责任编辑:高原
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长清校地融合构建发展“新”格局

  秀美长清,喜迎八方客商投资兴业。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如何有效发挥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创新源和人才库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在山水秀美的长清区,我们找到了新的答案。

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长清校地融合构建发展“新”格局

  脉渡中医药大健康科研平台

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长清校地融合构建发展“新”格局

  校地融合发展座谈会

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长清校地融合构建发展“新”格局

  山东国舜绿建低碳和钢智能科技示范产业园

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长清校地融合构建发展“新”格局

  长清大学城配套日益完善,为推进校地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去年,山东省化妆品界首个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山东北方美谷化妆品研究院正式落户长清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山东北方美谷化妆品研究院院长李天铎教授表示,“我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从象牙塔转换赛道是一次冒险。创业初期,正是得益于长清区在政务服务、资金、场地上的大力支持,我们才得以发展起来。”

  李天铎院士团队的成功,正是长清打破校地壁垒、拓展多维合作,开启校地、产才“双向奔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清区聚焦校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联合13所驻区高校深化合作,搭平台、拓渠道、链资源,着力解决校地融合难、成果转化难、人才留用难的问题,把人才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推动校地企深度融合,实现多向赋能,点燃发展“新”引擎。

  诚意满满

  让人才“来得放心”

  先培育一片土壤,再培植一片森林,然后才能收获果实。近年来,大学城已经成为长清乃至济南的重要智库、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如何留住人才“金种子”,结出产业“新硕果”?在近期召开的一场座谈会上,长清区拿出了满满的诚意。

  5月31日,“深化合作 双向赋能”长清区校地融合发展座谈会召开,邀请13所驻区高校和4家市属企业负责同志走进长清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围坐在一起展开深入交流,目的就是把更多的人才、项目留在长清,与高校共同开创携手共进、互惠共赢的崭新局面。

  一次“碰头”抵过千封邮件。会上,长清区不仅拿出了细致周到的工作机制,还有一揽子的政策“诚意”。区领导联系服务高校工作机制、区两办校地督导反馈机制、校地组织部长联席会、校地宣传部长联席会、五必管工作机制……

  长清区探索建立以区领导联系服务高校为总牵引、相关部门灵活高效对接为补充的校地融合工作机制,旨在进一步把“校地融合”推向新的更高水平。拿区领导联系服务高校工作机制来说,结合各所高校的专业特点,长清区为13所驻区高校均指定1至2名区领导进行服务对接。联系服务过程中,全面了解高校人才团队、专业特长、科技创新等情况,促进高校科技、人才优势与辖区资源、产业全面对接。发挥牵线搭桥作用,促进校地交流互动,实现学科专业链、人才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

  山东脉渡医药集团是长清一家新质生产力代表性企业,主要从事集医、教、研、产、养、服为一体的中医药大健康服务领域。企业旨在发挥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协同擦亮“扁鹊故里,康养名城”金字招牌。企业负责人王升光表示:“为了帮助我们企业更好地在当地落地发展,长清区在政策指导、人才储备、项目发展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让我们企业能够在一个优渥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双向挂职”

  让“校地企”握指成拳

  “我们公司正在建设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备案成功后,亟需相关专业的博士后人才,能不能帮着联系大学城的高校院所对接一下?”今年年初,长清区的人才工作专员孙佩雯到山东迅达康兽药有限公司走访对接时,企业研发中心负责人提出了人才需求。

  在充分了解博士后人才资格条件后,孙佩雯积极对接齐鲁工业大学副教授、长清区首批校地双向挂职人才李效周,通过对接齐鲁工大人才处,为企业引进博士后1人、硕士6人,有效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高等教育是吸纳人才的“蓄水池”。而校地人才双向挂职,正是长清区推进校地共建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解决大学城校地企之间“邻而不联”的问题,长清区在与13所驻区高校建立“校地联席会议”制度的同时,创新开展校地人才双向挂职,由政府选派地方人才到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创业导师,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高校选派专家人才到部门、街镇和企业挂任科技副职,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企业技术攻关。

  去年,首批17名校地挂职人才立足专业优势,带项目、带资源到区内创新创业,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助力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累计组织对接活动36场,启动校企共建项目19项,协调引进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270余人。如今,“互派驻、双挂职”已经成为常态。今年4月,来自驻区高校和区内重点企业的22名第二批挂职人才分别到新岗位报到,将推动校地实现更深层次交流、更广领域合作。

  此外,长清区积极推动校地企联合组建产业创新平台载体,齐鲁工大智能装备研发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孵化基地(长清)、山东交通学院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陆续落地,培育市场主体21家,形成知识产权12项,就地转化科研成果8项,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深挖“富矿”

  让成果“有的放矢”

  高校科研成果多,但就地转化少,不能“守着金山不见金”,为此,该区将产学研深度融合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去年9月,启动首届大学城科研成果转化大赛,积极链接大学城优质项目资源,建立由200个人才项目、研究成果组成的优质项目库,区内企业全程参与项目评鉴,直接对接人才洽谈合作。通过赛事奖金、场地配套、发展激励等政策跟踪服务措施,以真金白银吸引大学城高校专家、青年人才带项目、带成果参赛。大赛共促成14个重点项目落地,吸引4名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集聚80余名高校学生到区内创新创业。今年,第二届大学城科研成果转化大赛已经启动,新引入各类创投资源,将通过基金赋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人才+项目”一体化引进,让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在长清大地加速汇聚。

  “参加这次大学城科研成果转化大赛,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让更多同行业和中医药生产企业的朋友们认识和了解我们的这款药品及药品的产业化发展前景。”谈及长清区举办的首届大学城科研成果转化大赛时,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大赛一等奖项目负责人马英杰说。

  为破除校企“壁垒”,提供项目建设智力支撑,长清区组建“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专家智库”,聘请15所高校的105名专家学者,同全区48个部门、街镇建立合作关系,以高校才智资源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在专家智库的支持下,高校人才资源与区内产业优势全面对接,累计召开校地产才融合对接座谈交流会议41场,组织招商引资项目研判活动16次,为区内重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5项。

  目前,长清区已促成金强激光、山水重工、北辰机电、金德利食品等64家企业与驻区高校签约挂牌。目前,长清区内企业(单位)累计建成实习实训基地166家。长清区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农业等重点产业与高校优势学科专业对接,开展科研、技术项目、学生培养合作,沃德汽车零部件、艾科达生物科技、重汽橡塑件等38家企业先后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科教产研”项目合作达68项。长清区的博士联盟已吸纳成员89人,邀请区内外多所高校校友30余人,达成多个意向合作。

  “硬核”服务

  让人才“过得舒心”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构建校地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更要注重提升人才服务质量,打造优质人才发展生态。

  先后制定“人才集聚计划”“校地融合支持措施”两项人才新政;出台“加强校地共建、深化产才融合”二十条措施,填补“历史空白”;开展“职引未来 逐梦长清”大型招聘会等系列人才引育活动……有了政策支持体系,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引进数量取得突破性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在长清发展、共话未来。

  为让高校人才住得舒心、生活得安心,长清区注重解决人才的一切顾虑。立足人才安居需求精准施策,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建设完备的生活配套设施,重点在商业配套、星级酒店、高质量教育、高端人才公寓及高品质住宅等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配套服务。国安片区商业综合体、希尔顿酒店、园博园未来之城星级酒店等生活配套及星级酒店将逐步建成落地。目前,长清区正在实施首批第四代“人才房”,政府持有产权,让高校人才灵活享用、拎包入住。

  在高校人才关注的教育配套方面,长清区可谓倾其所有,持续加大对高质量教育的投入。目前,已建成幼儿园33处、小学12处、初中3处,增加学位3万余个,多所济南市域名校集中于大学城片区、开发区和主城区。高校人才对长清教育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多元化教育资源高地,成为长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资源条件。

  不仅如此,长清区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协调安置高校人才随迁配偶26人,办理子女入学、就医服务等“关键小事”359件。为增强青年人才归属感、获得感,长清区还常态化开展“高校学子长清行”“人才政策进校园”“人才招聘进校园”“创业巡诊”等活动,推出涵盖医疗、运动、餐饮、文娱等方面的优惠折扣和专属服务,全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创新打造人才主题公园,持续展现城市形象,让青年人才“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内心有归属、生活有品质”。

  “在携手前行的22年历程中,长清用心服务高校,高校深情回馈长清,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学研协同等方面展开密切合作,建立起了温暖友好、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助力长清不断加快发展步伐。”长清区委书记肖辉表示,积极推进校地融合对加快长清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校地双方共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下一步,长清区将围绕留人才、留项目、留科研成果等方面多维发力,推动校地合作向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真正把人才创新力转化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为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蓄势赋能。

作者:李冬阳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