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尺讲台到大棚地头 泉城教师变身驻村追梦人

2024-07-04 10:05:43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史春勇

责任编辑:田艳敏

 从三尺讲台到大棚地头 泉城教师变身驻村追梦人

 董洪国(左)与农业技术员探讨种植技术。

  在近日举行的济南市第一书记工作座谈会上,济南市委组织部、济南市农业农村局通报表扬了50位“济南市表现突出的第一书记”,济南市教育局选派的第一书记董洪国榜上有名。董洪国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离开校园来到商河县沙河镇李胡头村,开始了第一书记的履职生涯,从一个手执粉笔、脚站三尺讲台的教育工作者变成了一个驻村追梦人。

  济南市教育局一直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第一书记工作,选派12名第一书记及2名工作队员驻村工作,先后召开“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第一书记集体谈话会和现场交流推进会,联合派出学校开展“双联共建”活动36次、座谈交流64次,确定第一书记帮扶项目13项。同时,积极指导第一书记发挥专业技能、政策优势和人脉资源,积极探索“党建+线上线下平台”“特色农产品+电商直播”“直播—销售—研学”等产业发展新模式,第一书记工作获得当地政府、村民认可。

  用脚步丈量村情在田间地头筑梦

  51岁的董洪国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党员,参加工作近30年来,一直在济南回民中学工作。2023年7月1日,他服从组织安排,带着锅碗瓢盆、衣服被褥,搬到了商河县沙河镇李胡头村村“两委”办公室。

  李胡头村距离县城14公里,距离沙河镇政府5.9公里,全村常住人口867人,主要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位置偏远,产业发展无明显优势。董洪国每天穿梭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入户进棚,以党员、脱贫户、五保户为主,对全村情况进行全面摸排,用脚步丈量着村情。

  “李胡头村受历史和现实条件制约,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难度比较大,我骑着自行车把沙河镇转了个遍。”在充分了解沙河镇的资源情况后,董洪国发现,金沙绿港田园综合体有现成的资源,可以尽快启动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随后,董洪国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决定发展大棚种植,并逐步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寻求周边村庄发展先进经验,不断寻求村庄发展出路。

  零基础自学成“土专家”个人垫资带领村民建大棚

  “这是我第一次种大棚。”董洪国告诉记者。

  从一名老师突然转变为一名零基础的“学生”,还要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最适合的发展道路,难度可想而知。怎样栽苗?怎样吊蔓?怎样施肥?怎样授粉?数学教师特有的钻研精神和严谨态度都被他派上了用场,董洪国抓紧一切时间翻书、上网查资料,与园区农业技术员探讨种植技术,边学边干,忙的时候干脆住在大棚耳房。从确定项目到现在,4个月的时间,董洪国已经成了一名“土专家”。

  面对李胡头村“无资金、无资源、无资产”的现状,发展特色农业“怕低产、怕失败”的心理,董洪国个人垫资稳定民心,“赚了是村里的,赔了是我自己的。”正是他的这句话,打消了村民的疑虑。

  “两个多月来已在两个大棚里投资近18万元,预计还要投入2万元。这一茬总共半年时间,预计毛收入25万元,除去成本,可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左右。”在董洪国承包的大棚进入种植淡季后,部分村民到附近乡镇作为熟练技术工参加大棚管理,每天工资在百元左右,起到了很好的增收效益。

  一身汗两脚泥

  “新农民”赢得村民认可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抓党建是第一要务。”通过董洪国的积极争取,李胡头村2023年下半年发展党员2名,为村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班子战斗力进一步加强。董洪国深知,要想进一步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必须拉近干群关系,自2023年9月至今共走访群众108户,召开6次党员群众座谈会,慰问村内脱贫户、残疾户、孤寡老人等48户次。

  考虑到村“两委”办公室缺乏必要的办公设备,董洪国积极对接上级,投资5万元对办公室进行翻修,并配备电脑、打印机、空调等基础设施,优化了办公环境、提升了服务功能。

  董洪国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思想和技术上的突破,我来到李胡头村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思想上的转变和技术上的提升。”村民看到了董洪国实实在在的努力与付出,也都非常认可这位一身汗两脚泥的“新农民”,也都喜欢听他讲一讲党的政策和农业种植技术、农村发展的美好未来。

  三尺讲台,勇担立德树人使命;田间地头,练就乡村振兴本领。从文绉绉的教书匠到下地干活的“新农人”,董洪国深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履行好驻村第一书记职责,扎根农村广阔天地,带领群众共同迈向乡村振兴。

作者:史春勇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