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爱书写希望的田野 “谁不说俺家乡好”采风活动结硕果

2024-07-09 11:22:57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陈炜敏

责任编辑:孙亚迪

  市委组织部、市文联共同开展的“谁不说俺家乡好”——泉城乡村振兴文学摄影采风活动于近日结束。近50名作家深入乡村,领略家乡的自然和人文之美,感受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和丰硕成果,用文学赋能“三农”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实施全市“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讲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济南故事”,强化典型示范,树立正确导向,凝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济南市委组织部、济南市文联共同开展了“谁不说俺家乡好”——泉城乡村振兴文学摄影采风活动。目前,采风活动已经结束,作家们的采风作品也已经创作完成。“家乡”发展的哪一点令作家印象最为深刻?采风活动对下一步创作有何影响?作家在赋能乡村振兴中还能做些什么?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位参加采风活动的作家。

  近50名作家深入乡村一线,走进最具特色村庄

  采风活动动员广大作家、摄影艺术家深入乡村一线,深挖鲜活事例,创作优秀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齐心协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场景。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张鸿福介绍,去年10月下旬,活动先在南部山区启动,5名作家到南部山区的泥淤泉东村、拔槊泉村、尹家店村、金刚纂村、南邱村等5个乡村振兴的典型村庄采风创作。今年4月下旬开始,又先后到长清区、济阳区、商河县、章丘区、莱芜区、钢城区采风创作。先后有近50名作家、40多名摄影家参加此次活动。

  张鸿福介绍,市文联非常重视、支持文艺采风活动,具体到文学来说,近年来每年至少举行1次大型采风活动:2020年“精准扶贫·文艺进百村”采风、2021年“红遍济南”——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教育基地采风、2022年百名作家写黄河采风、2023年“长城脚下是故乡”齐长城专题文学创作采风,都是调动数十名骨干作家深入采风创作。

  “与前几次相比,今年的采风活动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采风点选择更精准,更有代表性。本次活动市委组织部是主办方之一,各区县的采风点都是由各区县组织部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具特色的村庄推荐给采风团。二是市区文艺家联动,交流更深入。前几次采风,以市作协派出作家为主,这次采风实行的是市区联动,市、区县的作协、摄协分别派出作家、摄影家参加活动,大家在采风的过程中加深交流,相互学习和启发。区县的作家发挥熟悉情况的优势,对采风点的了解更深入。三是文学、摄影共同行动,拓展了采风形式。前几次采风,主要是文学采风,摄影家仅是为活动记录性拍摄。而这次活动摄影家参与采风,不仅为活动留影,更把镜头对准乡村振兴,用镜头记录乡村的变化和精彩。”

  目前,作家们已经全部完成创作,下一步将对采风作品进行结集推广。“济南的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素材,是文艺创作的富矿。作家们深入乡村,用心看,认真听,多思考,乡村建设之美、农业发展之变、产业腾飞之势尤其是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扎根乡村、甘于奉献、开拓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给作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家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凝聚笔端,创作了一批有细节、有血肉、有形象、有深度的短篇作品。应该说组织这次采风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了。”张鸿福表示。

  每一个村子走下来,都给了作家们非常大的心灵触动

  “我们走进的每个村子,支柱产业发展重点不一,村庄风俗风貌各不相同,但每一个村子都给作家们非常大的心灵触动。”“过去的乡村题材文学作品不能表达今日的新乡村,作家应该走出书房,到一线去采访,跟村民、村干部、第一书记促膝长谈,深刻领会新农村的新生活。”采访中,作家不约而同地表达着对这次采风之行的深刻感受。

  作家张丽语参加了长清采风团。“我的家乡离采风的街道不是很远,印象中小时候这里还没发展起来,有的地方还很落后。现在变化太大了,街道敞亮干净,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尤其是在村办企业看到他们穿着整洁的工作服,熟练地操作现代机器,还以为进入了现代化工业园区。”乡村的产业发展给张丽语留下了深刻印象,“西苏村面点一条街还是网红打卡的地方,上了央视;沙河辛村走特色化产业之路,他们的锦鲤和赛鸽已形成闭环养殖产业链;其他一些村的农业,像金山铺村的党参、陈沟村的木耳、后园村的西瓜蔬菜采摘等也很具规模。”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有一股力量势不可挡。他们中有的是返乡创业的‘能人’,有的是土生土长的种植专家,但他们同样都热爱自己的家乡,一心一意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他们作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军人物,身上的那种气质与境界,一直深深吸引着我。”作家祁云奎多次深入南部山区农村,采访了数十位扎根乡村创业、带领乡亲们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执着前行的普通人。“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从而引领更多的人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洪流之中,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

  南部山区金刚纂村的巨变历程让作家施永庆深受震撼。金刚纂村从三面环山、极度贫困,到成为“全国文明村”。施永庆说:“精神是有温度有重量的,众多‘愚公移山’事迹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强软实力支撑,它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充实了我的创作内容。希望今后能够更多地深入乡村、深入生活,为我们伟大的时代点赞。”

  作家田茂国表示,他经常会去农村、山区走亲访友,但看到的只是村庄外貌变化,真正深入了解农村发展的机会并不多。参加了这次活动,看到的是与过去认知完全不一样的新时代农村。“向高村每个时代都是先进典型,新时代老黄牛精神的代表鸣羊新村书记牛刚祺,历史上名人辈出的梭庄村‘博士书记’刘备,看到这3个村村委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干事创业的劲头,确实激发了去写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形象、事迹、胆识和敬业精神,让我对村干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他们的故事反映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过程。”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乡村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和基础。“采风中,我们居然看到了两家个人博物馆,一个是在济阳街道董家村,一个是在曲堤街道牛王村。”作家常芳表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民族,乡村一直承接着中国乡村文化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曲堤北街郭怀福的个人博物馆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整个北街村的历史变迁,同时也看到了中国乡村在新时期几十年的变迁史。”

  作家常芳表示:“我们很多作家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多年的城市生活,已经让大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昔日的土地。通过这样的采风,作家们走进村庄、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去了解村民们最新的土地流转情况、新型农场建设给乡村产业带来的变化、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发挥的实际作用等。这种完全融入式的采风方式,让作家们真正深入具体地了解到了今日之乡村的建设状况和村民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

  跟着村民在田间地头采风,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厚重、更深刻冷梅是来自莱芜区的作家,她表示:“深入乡村去采访,让我非常震撼,乡村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新时代蓬勃发展的社会风貌让我惊叹,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丰硕成果。今后我将用心创作,积极宣传莱芜乡村振兴的崭新风貌,用文艺作品向外界展现莱芜区新农村产业兴旺的锦绣画卷,为助推乡村振兴贡献文艺力量。我们可以深入农村,多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比如除了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也可创作小品、戏曲剧本等,发挥文字的力量,为文化兴农添砖加瓦。”

  来自钢城区的作家马庆滨表示,很多年前自己就想写一本关于农村乡贤在历史关键时期进行抉择的近代小说,更早早取好了名就叫《高门台》,“因为从小过年拜年,我们家族一直都被称为‘黄庄高门台马家’,几年前参观了山东省委党校四五党性教育基地,‘四五烈士’刘晓浦蒙阴老家大院燕翼堂的高门台就作为文物陈列其中。此次采风活动中,我脚踏实地地参观了澜头村吴家大院,还有澜头村为抗日修建的土围,更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将来希望以吴刘两家为背景,以历史关键时期乡贤家族的不同抉择为内容写一本类似《白鹿原》的乡土小说,可以融合进钢城的物土风貌、风土人情,更好地宣传钢城甚至济南的红色历史。”

  作家祁云奎说,乡村振兴需要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文学支持。文学支持就是要求作家要担负起新时代重任,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写在大地上,创作出更好、更优秀的作品。“新时代受老百姓欢迎的作品,一定是从田野走出来的杰作。作家通过其独特的文学叙事风格,更好地表现和探寻乡村变迁的现实意义,从而把老百姓的所思所盼变成含温带热的文字,让文学产生的流量浇灌希望的田野。同时,作家也会在乡村写作中不断丰富和壮大自己。”

  结束在长清区和市中区的采风后,作家徐清源还意犹未尽,他计划跟几位作家一起,组成创作小组,对长清区、市中区、商河县进行自发采风,创作描绘乡村振兴美景的系列散文。“这几年,济南作家一直在进行乡村振兴采风活动,对所有人创作上的促进是很明显的。下一步,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希望乡村采风模式像过去的前辈作家柳青那样,深入农村生活,扎根山村平原,和农民一起生产劳动,跟着村民在田间地头采风,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厚重、更深刻。”

  “采风活动给作家们提供了一次走进不再熟悉的乡村生活、全面吸收创作营养的大好机会。一棵参天大树的成长,一定是要根扎在广阔的大地上,迎接八面来风,才能吸收到枝繁叶茂该需要的所有养分。”常芳表示,“作家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色,真实地记录乡村振兴发展中鲜活的现实场景、鲜活的人物故事,用自己手中的笔,用真诚的文字,为历史留存下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中,中国乡村变迁的时代缩影。我们期待着作家们能将采风收获融入将来的创作中,尤其期待部分作家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创作出更有分量和深度反映济南新时代乡村巨变的作品,特别是长篇作品。”

作者:陈炜敏

责任编辑:孙亚迪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