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与济南名士李攀龙的跨时空对话

2024-07-27 09:37:1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钱欢青

责任编辑:高原

  由诗人、作家陈忠创作的《李攀龙》一书,近日由济南出版社出版。李攀龙是明代著名诗人,“后七子”领袖,其一生跌宕起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陈忠以诗人之心体悟李攀龙的诗文和人生,展示了这位济南名士的风采。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专访陈忠,为你讲述一个现代诗人走近一个古代诗人的心路历程。

陈忠:与济南名士李攀龙的跨时空对话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 摄

陈忠:与济南名士李攀龙的跨时空对话

  跨越时空的对话,既神秘又激动

  记者:读《李攀龙》一书,特别能感受到一种“诗人写诗人”的特点,比如全书一开始写的就是白雪楼旁的白玉兰,“一枚花瓣,悠然地飘落而下。它飘落的速度,多久能走完我与李攀龙之间的距离?”读来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您本人就是一位诗人,书中的这种诗意风格一定和您的诗人身份有关。所以想问问您,作为一位现在的诗人,写一本明代济南诗人的书,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陈忠:作为一位现在的诗歌写作者,写明代的济南诗人李攀龙,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既神秘又激动,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络,听到那个时代的声音。

  在写《李攀龙》的过程中,通过与李攀龙的“对话”,我感受到他那颗炽热的诗心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被他的才情所折服,他的诗句既豪迈又细腻,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这些内容,我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也更加理解了他的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确实,“诗人写诗人”的视角为写作带来了独特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在文字上进行交流,更在心灵上产生出诗意的共鸣。

陈忠:与济南名士李攀龙的跨时空对话

  “诗人写诗人”是一种特殊的写作体验。诗人与诗人之间的交流,最简捷的方式就是诗歌语言。同样,在写诗人李攀龙时,运用诗歌语言来描述,可以极大地增强文本的画面感,使得叙述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图像,让读者有亲历其境的现场感,仿佛置身于人物的生活场景之中。

  作为一位明代的济南诗人,李攀龙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不仅关注了李攀龙个人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也深入研究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种跨时空的对话和思考,让我对李攀龙的诗歌创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记者:从书中可以读到,很多跟李攀龙有关的遗迹,您都亲自寻访过。在这些遗迹中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寻访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经历?

  陈忠:每一次的寻访,都仿佛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让我对这位诗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我曾一次次站在趵突泉西北角横跨西泺河的大板桥上,想象着有一位明朝的少年曾经常从这座桥上走过,然后,去东南角的勺沧园,也就是现在的沧园去读书。然后,默念着“城头一片西山月”、“二月城头柳半黄”的诗句,想着白雪楼前的玉兰树,心里,自然就有了阳春白雪,随之,也就知道了大东风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和文友寻找鲍山白雪楼时,站在鲍山顶上,仿佛看到了住在鲍山附近东村的李攀龙,看到卧病休养的他推窗眺望到的华不注山、大清河和小清河的平陵之野……还有他片影飘摇落酒杯的放达超脱、旷达悠闲的心境,自然就感受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庄重和肃穆。

  当我站在百花洲前,透过青砖灰瓦的烟霭,看见有一叶木舟飘于水中,心想,如果坐上去,是否会被光阴划入四百多年前的那座三层白雪楼?是否能等来李攀龙解船相迎,上楼,吃着蔡姬的葱味包子与他诗酒唱酬?我仿佛能够感受到李攀龙当年在这里创作诗歌的情景。想象着他在月光下独坐窗前,写下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和感慨。

  通过寻访长春观街、广会桥、天井寺、白云湖、龙洞山、九顶塔、神通寺、曲水亭街、千佛山……不仅让我对李攀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的写作有了更宽阔的创作思路。

  记者:在搜集李攀龙相关史料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和特别大的收获?

  陈忠:由于李攀龙生活在明朝,距今已经数百年,很难能查阅到李攀龙的详细原始资料。几次前往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和济南图书馆,也只能查阅到李伯齐的《李攀龙研究资料汇编》、蒋鹏举的《复古与求真:李攀龙研究》、包敬第标校李攀龙撰的《沧溟先生集》、石鳞的《李攀龙与“后七子”》、齐鲁书社版的《济南名士评传》等书籍。于是,我在一些关于李攀龙的学术论文里寻找,尽管关于李攀龙的研究相对薄弱,但仍有一些学者和文学博士对此进行了探讨。我认真研读了这些学术论文和著作,吸收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一些资料的记载可能存在偏差或缺失,这也给我的资料搜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我知道,给历史人物写传记,一定要尽量占有更多更密集和贴近真实历史的与所写人物相关的史料,这是所有写人物传记是否成功的关键。

  正是在搜集李攀龙相关史料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史料和图片,如李攀龙的出生地、关于胡饼的来历、未曾读过的诗文、他与抗倭英雄戚继光的交往以及与许邦才、殷士儋和“后七子”们的友情等等。这些资料对于我深入了解李攀龙的诗歌创作、思想观念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与“二安”遥相呼应的济南诗坛的“宗工巨匠”

  记者:“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古代济南诗人很多,您为什么会选择写李攀龙?

  陈忠:起初,是想写一本万竹园的书,当目光盯在隐居于万竹园的明代大学士、诗人殷士儋时,我发现了李攀龙,其人不仅仅是济南名士中的一位杰出代表,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攀龙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后七子”诗歌派领袖,他的诗风宏丽响亮、雄浑壮美,体现了明代文学的复古追求和高华杰起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创作以七律成就最高,被誉为明代之冠冕。其《沧溟集》风行天下,历百年而不衰。他编的《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

  李攀龙对济南的文化贡献也不容忽视。他的诗歌作品中,不仅有对济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生动描绘,更有对济南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和传承。他的文学作品成为济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济南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择写李攀龙,不仅是对个人的文化追求和表达,实际上也是选择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一种对文化济南的热爱和自豪。

  记者:写这本书时,您最得意之处是什么?最遗憾的地方又是什么?

  陈忠:我感到比较满意的是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挖掘,粗略地还原了李攀龙的生平和创作历程,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精神风采和文人风骨。同时,我也尝试通过自己的文字,将李攀龙的诗歌精神和人格魅力传递给读者,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位可与“济南二安”遥相呼应的济南诗坛的“宗工巨匠”。

  感到遗憾的是,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重要的资料无法获取,导致我在撰写过程中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为了尽可能地还原李攀龙的真实面貌,我采取了在古籍文献中挖掘素材的方法,广泛查阅了明代及其后的各类史书、文集、笔记等,从中筛选出与李攀龙相关的记载。这些资料往往散见于各处,需要耐心细致地搜寻和整理。另外,我还关注了济南地区的方志、碑刻、族谱等地方文献,这些资料往往能提供更为具体和生动的信息。

  这也提醒我在以后撰写济南名士和文学大家中,要更加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便更好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此外,我也意识到在写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某些观点可能需要进一步论证和完善。因此,我也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对李攀龙的形象塑造。

  在时代的浪潮中,努力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记者:很多读者可能比较了解李清照、辛弃疾,但对李攀龙或许并不熟悉,您在写作《李攀龙》过程中,觉得李攀龙一生经历,让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陈忠:李攀龙的骨子里透着孤傲和清高,反映了古今济南诗人特有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标志。在明清之际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诗人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他们在政治动荡、文化转型的浪潮中,努力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李攀龙的孤傲和清高,正是这种追求的具体表现,他不愿意屈服于权势,不愿随波逐流,更不愿媚俗附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与世隔绝或冷漠无情。相反,他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能力。他的孤傲和清高只是他在面对世界时的一种态度和选择,

  李攀龙的心里始终都藏着中国诗人的端然姿态,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独特理解和应对方式。在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无常时,李攀龙选择了以端然的姿态来应对,这既是他个人性格的体现,也是他对人生哲学的一种解读。他的端然,是对人生苦难的超越,是对命运挑战的回应,这种超然的态度,不仅是他个人风格的标志,更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理解。

  李攀龙具有爱国的情怀,他一直关心海防问题,写下了很多酣畅淋漓真情激荡的诗篇。“腾装杀气三江合,吹角长风万里生。”“万橹军声开岛屿,千樯阵影压波涛。”“即今万国梯航日,并识君恩浩荡年。”“自有长缨堪报主,谁言白雉竟难逢。”他对戚继光所率领的部队勇敢抗倭表示称赞,他用诗歌赞颂士兵将领的战功,一面又讽刺朝政,同时深切希望朝廷要信任和任用那些良将,以解除边患问题。

  此外,李攀龙的人格魅力也让我印象深刻。他至孝侍母,率性而为,豪爽豁达、孤介亢直,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谦逊和低调也让我感受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记者:您觉得李攀龙的人生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和精神特别值得现在的读者去更多地了解、继承?

  陈忠:李攀龙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他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令人感动。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内心的声音和精神的追求。李攀龙的人生历程提醒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李攀龙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家乡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他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济南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本地文化变得尤为重要,李攀龙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钱欢青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