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
从日常生活到才艺展示,从“金句段子”到知识科普……不少以“萌娃”为主题的账号动辄拥有几百万、上千万粉丝,成为各大视频、直播平台上的“宠儿”。这些“小网红”流量大、吸金能力强,虽然不同于前几年“3岁女童被喂到70斤”“一岁半宝宝喝啤酒”等夸张的吸睛方式,但部分家长受利益驱使,不断“另辟蹊径”以躲过监管,也带来诸多隐患。(8月1日《成都商报》)
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不少儿童被父母推到镜头前,或者在MCN(网红孵化机构)包装炒作下,成为“网红儿童”。那些拥有数十万、上百万粉丝的“网红儿童”吸金能力很强,这让一些家长把孩子当成了挣钱的工具,把自己变成了“啃小族”。其实,这是目光短浅的“坑小”。
父母用短视频捕捉孩子纯真,分享孩子的成长过程,这没什么过错,也是家长的自由。但刻意将孩子打造成“小网红”,过早将其推向市场寻求商业变现,则有过度消费儿童的嫌疑。最关键的是,打造“网红儿童”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透支孩子的体力精力;过度暴露隐私,造成心理焦虑;扭曲儿童价值观,助长不良风气等。
事实上,《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已经明确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然而,这一现象并未禁绝,花样还在翻新,不能不令人忧虑。
谁在背后助推“网红儿童”,谁给了流量曝光的机会?答案显然只有一个——视频平台。尽管法律法规禁止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设直播账号,禁止他们进行直播,但受利益驱使的父母“另辟蹊径”以躲过监管,把短视频当成晋升网红的捷径。禁止炒作“网红儿童”,禁止用“网红儿童”牟利,我们不能只警告父母,毕竟,“网红儿童”屡禁不止的背后,不但有急功近利的父母,还有推波助澜的短视频平台。
毫无疑问,保护未成年人,平台应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视频平台对于以儿童为主角的视频、直播内容要加强审核,一旦发现明显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应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断开连接,适时采取封号、向有关部门举报等处置措施。笔者以为,禁止“网红儿童”最稳妥的措施是——平台应对所有关于儿童视频限流,切断它们的流量挂钩,让未成年人与“网红”绝缘。
网上“晒娃”可以,但消费孩子不行!想让娃成“网红”,更是此路不通。孩子成网红未必就是好事,流量池可能是个大染缸。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孩子远离流量,为孩子的成长保留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