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婧
据本报报道,近日,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8个部门印发《济南市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和停放场所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提出争取在2025年年底前,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与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比例达到1:3,将对符合条件的既有住宅小区电动车充电桩和停车棚建设给予补贴,并明确电动自行车充电执行民用生活用电价格标准。
据工信部数据,目前,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突破4亿辆,已成为市民日常通勤出行工具和快递外卖等行业的生产工具,具有经济、便捷、环保等优势。但与此同时,伴随电动自行车数量的增多,安全事故也在增多。有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在全国,因为电动自行车及建筑物内蓄电池故障引发的火灾6.97万起,死伤884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亿元。这些数据可以说触目惊心。
这些年,全国各地都在整治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但在过去,都是局部的、零碎的整治,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就在今年4月,国务院安委办部署全面启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所谓的“全链条”整治,指的是,要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管理等环节,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综合整治。
在这个“全链条”中,最薄弱、最不好集中管控的,有两个环节:第一个,是充电桩和停车棚的建设;第二个,是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的电费价格的多少。这两个问题,是因果问题,是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关键所在。一个常识是,因为建停车棚和充电桩是要花费资金的,所以地方政府不愿建,社区和物业也不愿建。后来谁建了?是社区或物业招募第三方企业。既然是资本介入,那必然要赢利。怎么赢利?那就是提高电价,在加价的电价中寻求利润。于是,一个问题伴随而来,有市民认为,与其将车停在楼下充电,那还不如回家充电,这样更省钱。
再就是,建充电桩可以通过加价找贴补、算利润,但建停车棚却找不到任何赚头,所以,我们在有些社区和物业所看到的景象是:干巴巴的充电站建了一圈一圈的,但就是没有停车棚。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人愿意花钱建。没有停车棚,电动车就要被风吹雨淋,或者面临失窃的风险,所以,一些市民虽然知道电动车上楼有隐患,但是也只能推到楼里或家里去。
所以,要想真正做到电动车不“上楼”,得先做好“楼下”事。坚持全链条整治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问题,就要补足停车棚、充电桩少的问题,就要解决平价充电的问题,这是解决安全隐患的“牛鼻子”之一。现在,济南市率先对既有小区增设电动自行车停车棚和充电桩给予政府资金补贴,明确电动自行车充电执行民用生活用电价格标准,无疑是值得期待的。一方面减轻了居民的充电负担,另一方面保障了充电设施企业和小区物业的积极性,希望这些利好政策能够及早落地,真正减少甚至杜绝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问题。
从更深层次来看,停车难、充电贵,看似微小,却是最直接的民生问题。针对推进既有小区增设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制定规范性文件并对设施建设给予政府资金补贴,不仅仅是解决了停车和充电的问题,更是传递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归根结底是人的城市,城市治理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得更美好。济南市关注到了广大市民对于电动自行车安全出行的迫切需求,通过务实举措做好配套设施建设,这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体现,也是在一点一滴中提升大家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