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网络上存在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趋势,一些人甚至用校园暴力进行引流。在短视频平台,“校园霸凌”成了部分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我被霸凌了”“校园爸临”“美式校园霸凌”等新梗频出。此外,目前流行的微短剧也充斥校园霸凌情节,其中不乏父母发现孩子被霸凌后“以暴制暴”等场景。(8月3日《法治日报》)
将校园霸凌情节“搬上”短视频或微短剧,被认为是在玩梗、恶搞,而实际上此类行为真实地发生在校园中,错误的引导会产生示范效应,引发新的校园暴力。但对一些未成年人来说,其分辨不清这种短视频内容是段子还是真实的,有的学生可能在进行欺凌行为时,也觉得自己是在恶搞。将校园暴力娱乐化,不仅会消解治理校园暴力的严肃性,让受害者再次受到伤害,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还容易让网友对相关求助产生漠视甚至抵触心理。
更需警惕的是,很多校园暴力都是从“小打小闹”步步升级而来。随着这种娱乐化校园霸凌视频的广为传播,一些搞笑戏谑、行为另类的“类暴力”会产生各种示范效应,孩子们会下意识地模仿和代入。
中央网信办近日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6个环节突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摆拍校园霸凌视频,将校园霸凌行为娱乐化。专家评价说,这表明我国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上迈出更精准的步伐,关注校园霸凌行为娱乐化也体现了相关部门的精准治理。
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所谓的“校园暴力梗”属于低俗短视频的治理范畴,但这类短视频往往处于“违法”与“失德”边界的灰色地带,认定标准较难统一,给内容监管带来困难。如何界定校园霸凌行为娱乐化现象、如何厘清短视频的合理创作边界、如何认定相关视频带来的实质性伤害、如何依法依规处置问题视频等,还需要有一套明确而清晰的认定标准和制度设计。
对平台而言,追踪摆拍校园霸凌视频,提醒创作者守住底线,也是监管职责所系。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平台社区规则,明确表达对类似恶搞内容的零容忍态度,坚决拒绝把校园霸凌行为作为流量梗,严格把好内容审核关。要积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建立专业团队接收网友举报并进行评估,建立快查快办机制,对问题视频信息露头就打,该下架的下架,该封号的封号,该查处的从严查处,从源头遏制校园暴力娱乐化趋势。
学校和家长也应积极引导孩子充分认清摆拍校园霸凌视频等信息内容的负面影响,告诉孩子身边发生校园暴力时应该如何辨别处理,形成治理校园暴力娱乐化问题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