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全云
下成乐高速公路,进入眉山。
推开车窗,迎接我的仍然是连绵的雨,扑面而来的是清新朗润;树木,似乎也更加温婉清丽;错肩而过的市井路人温文尔雅,更多携带着圣人之乡的丰姿。
“城中荷花特盛,处处有池塘,他郡种荷者皆买种于眉。遍城悉是石街,最为雅洁。”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曾这样描述夏天的眉山。
住在眉山小镇的苏轼一家,自然也非常喜欢荷花。据《眉州属志》载,父亲苏洵在自家池塘“手种莲其中”,苏轼也亲自动手修了观莲亭,“环绕种莲,宛如在琼岛中”。对于种莲,看来父子俩是气息相通,情趣相同。“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这是苏轼笔下自家的园子,白色的荷花在其中最抢眼。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家的荷花开了朵并蒂莲,恰巧苏家两兄弟双双进士及第,从此这苏家的荷花便成了灵物,有了“瑞莲兆科甲”之说。
作为“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故居,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绿树成荫,堂馆亭榭,掩映其中,三苏祠吸引了众多热爱、敬仰、崇拜和痴迷“三苏”的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在三苏祠外的围墙上,我就看到了荷花的浮雕。三苏祠内的瑞莲池,我又看到了苏东坡的荷花。水面清波微漾,一片绿茵茵的荷叶间一枝枝荷花傲然挺立。荷叶如盖,一阵风掠过,高高举起的叶摇曳,铺在水面的叶挤挤挨挨,临水的姿势正淡淡地勾勒粉红、洁白,一缕缕清香将逸出花的高洁。
微雨中,荷花白的愈发如玉,红的愈发鲜嫩,荷叶上雨珠晶莹剔透,只见雨珠轻盈地在碧绿的荷叶上转着旋儿、跳着舞,一阵微风,小雨珠几个回旋,最后啪地掉入荷塘深处。
朱红色的木廊围绕,直棱窗棂,转角斗拱,古朴庄重。瑞莲池前,亭台楼榭,观赏荷花的人接踵不断,纷纷和花合影。精美的朱红雕花,美丽的荷花交相辉映,让人流连。
苏东坡格外喜欢荷花,小到荷苞,大到花骨朵完全绽放,都曾是他诗中、画中的宠儿。荷花之于人,相处久矣,相生相息。他曾多次写过荷花,他就着那多彩绚烂的霞光,挥笔写下《蝶恋花》:“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又写“空看河阳满县花”,写湖州“环城三十里,处处皆佳绝,蒲莲浩如海,时见舟一叶”,畅想在溪上建造一方小小的木室,荷叶摇曳,荷花盛开,透明的溪水渗透一二台阶,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在杭州濒临西湖边两条最繁华的街道,一条叫“东坡路”,另一条叫“学士路”(苏东坡曾任翰林大学士),他在那里写下《夜泛西湖五绝》:“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他还写过《荷花媚》,“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荷花含苞待放,色彩宛如云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风度品格,纯纯地与众不同。接天莲叶无穷碧,红的,白的,粉的,千千万万个骨朵儿映照水中,娇艳无比。
林语堂先生曾盛赞苏东坡:“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既有庙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江湖之远的豁达豪放。他的精神历经千年依然像天空中的星、大地上的河一样给我们带来光亮和滋养”。
东坡爱荷,爱的不仅是荷花盛开的美景,是莲的君子品格,更是对美好生活本质的热爱。
草木荣枯,时事流转,当豪华落尽,我依旧天真。天然不雕饰,超逸不虚空,雅致不矫情,闲静不趋名,这是苏东坡眼中的荷花,也是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