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如歌锦云川

2024-08-08 09:20:3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作者:吴延岭

责任编辑:田艳敏

  南部山区三川,锦阳川为干流,锦绣川为北川,锦云川(又名锦银川)为南川。清《历城县志》记载:“锦云川,中(仲)宫南,一名南川,延袤六十余里。山川争秀,与锦绣、锦阳鼎踞其胜。”锦云川源于长城岭阴,经石灰沟向西流,北折至核桃园,经出泉沟至高而,与同源于长城岭的邱庄峪之水相会于八达岭水库,出库后北流,经孙家崖、邢家庄、尹家店、东西罗园,至并渡口与锦阳川汇流,入卧虎山水库。

  一

  锦云川注入锦阳川,两水交汇处,形成黑水湾。古籍中的黑水湾水域有多大多广呢?附近有大并渡口村,因历史上锦阳川、锦云川汇流于此,其河床较宽,沿称大并渡口。南行五六里张家庄,有明代道观五圣堂,碑文记载“锦阳川与锦云川汇流于此”。另据《古今图书集成》《泰山道里记》等古籍记载,推断黑水湾北起于今天的大并渡口村,南至张家庄,西至太甲山以西、仲宫之南。

  清代毕沅《锦云川》诗曰:日华霞彩映晴川,潋滟波光夺目妍。试唤乌篷乘兴去,一篙撑上水中天。此诗入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毕沅是清乾隆、嘉庆年间的著名经史学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地理学家,时任山东巡抚。

  绰号“王黄叶”的历城人王苹亦有《黑水湾》诗:山行鸡犬寂无哗,寒溜湾环更几家?岳色压檐残雪在,柴门日午落松花。

  黑水湾北,太甲山南,有醴泉寺遗址。据元代于钦《齐乘》所载之金《名泉碑》记载:“曰醴泉,黉堂岭北”。黉堂岭,在长白山,今章丘、邹平交界处。清康熙《济南府志》记载,因黉堂岭太远,故将康王山之醴泉易之。晏璧所题咏“七十二泉”之醴泉,即康王山之醴泉。晏璧《七十二泉诗》曰:九成曾刻醴泉铭,历下泉如竹叶清。山水之间有真乐,何须留恋醉翁亭。明代王象春不止一次游历醴泉寺,有诗《再游醴泉寺》:十年踪迹了无凭,寺有前缘得再登。屋后半枯红叶树,廊西已尽白头僧。如人老石疑能语,过夜寒云结作冰。更约明春三月雨,桃花满涧蹑垂藤。诗中的“如人老石”,当指太甲山西崖的老人峰。

  南部山区,延续了泰山的伟岸与俊秀,承载了历史与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锦云川,泉水溪流、山谷村寺,有着美丽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齐长城文化、家国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红色文化在这里并存。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等将领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先后在柳埠唐家沟149号、仲宫尹家店村萃文堂指挥济南战役。尹家店村萃文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

  南部山区每一个山村,都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北道沟就是这样的古村落。史籍记载“道沟峪,桃花寨前。林壑无际,内产樱桃”。至今保存完好、仍在使用的清代官井泉代表了北道沟村的古老历史。这里有普门寺遗址,明成化年间(1465-1487)《普门寺碑记》载:“此五祖及师积功累德之处也。”五祖弘忍,唐代高僧。弘忍和其他大师曾在此修行、设坛讲法、传经布道,说明普门寺曾经兴盛于唐,而建寺时间可能为隋代,或许更早一些,与泰山北脉的其他寺庙基本处于同一历史时期。普门寺坐西朝东,建有古塔一座。唐宋两代,这里僧侣众多,香火旺盛,金元及明代初年累遭兵火而毁,明崇祯十年(1637年)重修,后僧去寺空,化为废墟。遗址现存两棵古银杏树、几处古泉及残损碑刻、破石碎瓦,诉说着普门寺的兴衰荣辱。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道光《济南府志》皆载:“圣池泉在普门寺山门外,清洌澄洁,一方攸赖。”圣池泉亦称“圣水泉”,因处佛门圣地而名。

  据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的一天,普门寺发生了一件大事:寺内的一位高僧在后山半山腰石棚内经过若干寒暑的修行,终于道行圆满,安然圆寂。四方信众一致认为这是祥瑞之兆,决定将禅寺所在的村寨改名为得道沟村,寓意高僧得道降福于民。普门寺后山也因此得名西佛寺山,又叫圆通山。如今攀援圆通山,还能看到得道高僧修行时的石棚,棚内北壁上还保存着明代雕刻的三尊摩崖菩萨像。

  圆通山北面有一大山。传说,当年穆桂英曾驻军于此抵抗辽兵,至今山上还有穆桂英练兵留下的旗杆窝、马蹄窝等遗迹。百姓们把这座山叫穆柯寨,把南面更高更陡峭的山峰叫杨家寨。杨家寨,又称杨广寨,传说北宋杨家将曾在此屯兵扎寨。这些传说,虽然与史实不符,却体现了当地百姓的家国情怀。

如诗如歌锦云川

  子房洞风景区的千年黄楝

  三仲宫街道东沟村北铜壁山,又称扶山,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房洞、子房庙。

  清乾隆《历城县志》载,子房洞“在扶山东岭,曲折深百余步,内有黄石公、留侯,外为三清,峻阁凌空”“扶山,城南六十里”。传说,张良功成名就之后,退隐山林,在这里隐居修习黄老之道,最终羽化成仙,位为太玄童子,子房洞因而得名。后人筑庙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不断,铜壁山成为济南著名的道教仙山。子房庙庙东的铜壁山山麓(靠近石匣村)有石砌古墓3座,相传为黄石公、张良、尹宗墓。清代范坰诗云:扶山东畔子房宫,肖像犹存伴石公。峻阁摩云堪回望,汉家楼观尽成空。

  “张良墓”西侧,原存《金天眷元年(1138年)泰山元阳子张先生坐化碑记》一通。据碑文记载,“张良墓”中所葬之人是号为“元阳子”的张姓道人。元阳子的身份扑朔迷离,王象春《齐音》书中有一首诗,诗名《元阳子》:金碧潜通蝌蚪文,石函开自伏生坟。名山更衍还丹录,不火奇香静夜焚。此诗注解:“晋元阳子,长白山人,得《金碧潜通》一书于伏生墓中,携之修真于华阳宫”。

  说起华阳宫,我们自然认为是华不注山南麓华阳宫,而清乾隆《历城县志》载:“扶山,一名南扶山,有洞三:曰子房,曰潮音,曰华阳。子房洞深数里许,下有地河,好奇者每探之闻水声潺潺,则不敢渡矣。”元阳子修道的华阳宫,应该就是这里的华阳洞。宋元时期学者马端临所编著的《文献通考》也记载了元阳子从“石匣”中得到《金碧潜通》一书的故事,而元阳子墓恰恰又位于石匣村。

  子房庙之南有千年黄楝树一株,为济南市罕见,为山东地区同树种最大者,被称为“齐鲁第一黄楝”。

  四

  高而,是锦云川的中心区域,史上沿革曾设区、管理区、公社、乡,2005年12月并入仲宫镇,设立高而办事处。高而自明代就分为北高而村、南高而村。现高而办事处所在地在南高而村。

  南高而村有古建筑三官庙。三官庙始建于大明正德元年(1506年),清道光、光绪年间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在1935年。三官庙周边有小庙四座:东为关帝庙,南为观音庙,西为龙王庙,北为土地庙,可能均为明代修建。四小庙现已不存。观音庙旁有圣水泉,旁立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圣水泉池碑记》和圣水泉碑。清代诗人陈超《圣水泉小憩》诗云:秋水夕阳活,寒汀烟自生。野花相约放,溪鸭唤群行。亦欲摩棋垒,何如斗酒兵?清谈都觉赘,妙悟在泉声。他还有一首《游圣水泉》:水云忽乱飞,观之乃瀑布。波溅鸭背湿,石击人影怖。于焉淡世情,兼兹惬心素。水风寒不知,予怀有深慕。

  并药路自南高而村折向张高路(长清区张夏镇——高而),南行进入邱家峪。邱家峪有东、南、西、北四个邱家村,俗称“四邱”。翻过西邱村西的山岗就进入长清区。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时年35岁的苏辙任职齐州掌书记,宦居济南三年有余。熙宁八年(1075年)春,苏辙出城进入南山,至泰山而返,历时十天,留有诗作《游泰山四首》。其一《初入南山》云:自我来济南,经年未尝出。不知西城外,有路通石壁。初行涧谷浅,渐远峰峦积。翠屏互舒卷,耕耨随攲侧。云木散山阿,逆旅时百室。兹人谓川路,此意属行客。久游自多念,忽误向所历。嘉陵万壑底,栈道百回屈。崖巘递峥嵘,征夫时出没。行李虽云艰,幽邃亦已剧。坐缘斗升米,被此尘土厄。何年道褒斜,长啸理轻策。

  他诗写泰山北麓的“川路”,以及题咏四禅寺、灵岩寺,可推测当年苏辙是经锦云川,过西邱、四禅寺、灵岩寺而到达泰山脚下。在如今看来,苏辙的游山路线不但可行,而且还是最短的行程。

  这是苏辙的第一次南山之行,从此对南山念念不忘,他在《寄济南守李公择》一诗中说:岱阴皆平田,济南附山麓。山穷水泉见,发越遍溪谷。他还诗云:远游既为东鲁,迁居又爱南山。齿发自知将老,心怀且欲偷安。可见南部山区,不但今天被誉为省城后花园,在古代也是文人骚客的神往之地。

  五

  从南高而村,沿并药路继续前行,过出泉沟,行至玉皇岭,并药路又分出了两条路,一条通向西南方向的长清区,即齐鲁8号风情路;另一条通往东南方向,进入青冈峪,也就是十八盘风景区。

  史籍记载:“玉皇岭,出山沟东南,延亘二十余里,登岱必由之径。”乾隆《历城县志》记载:“长城岭又东北分者,莫高于秋千台,秋千台又西为玉皇岭,左为东棋子岭,两山之间,锦云川水出焉。”也就是说,锦云川之源在玉皇岭和东棋子岭之间。

  清代史部地理类书籍《泰山道里记》记载:“(谷山)北为返倒山,为青冈峪。水东南流入天井,为仙台岭,即长城岭。其上石台有二,曰南拱,曰北拱,遥相对峙。《山东通志》谓‘汉武帝于此望祀蓬莱’,而史无其文也。又北逾仙台岭,至玉皇岭,为历城、长清界。”

  青冈峪之南返倒山,为齐长城之所经,而齐长城是齐鲁之“界碑”,正因如此,青冈峪内的花坦、陈家庄、菜峪沟、十八盘等村庄,在行政区划上亦隶属于济南,是锦云川“山那边”的村庄,而今公路、公交车把村民与外界联系在一起,更有市民闲暇至此,找寻心中的桃花源、找寻古老的齐长城,享受自然和历史的无穷魅力。

  并药路自玉皇岭东行五公里,为泰安市药乡,以盛产药用植物而得名。《泰山道里记》记载:“自牛栏口东十里,有地曰药园,盖昔人尝种药于此。”传说药王孙思邈曾在此种药、采药。这里除有被誉为泰山“四大名药”的何首乌、紫草、四叶参、黄精外,还有泰山赤灵芝、穿山龙、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180余种。

  清代王贤仪、王钟霖父子在《辙环杂录》中说:“济南山中多草药。泰山山下有种百草膏者,治病多而有效。凡泰山之草,采而取汁为之,和以百草霜,即锅背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南部山区农村的生活和风俗。

  明代称高而为“仙台乡”。在清代,尚有正南乡仙台、东南乡仙台、西南乡仙台、邵二乡仙台等行政区域。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亦有“终宫乡仙台”等名称。根据相关资料综合分析,明清之际亦有可能把南山地域都称为“仙台乡”。

  仙台在何处?菜峪沟村东青阳台,因处在青山之阳而得名,亦称清凉台,也叫秋迁台、望仙台。秦汉帝王封禅泰山时皆在此建行宫,修建望仙台,遥祭东海蓬莱,其目的是祈求长生不老。青阳台山脚的山路至今还叫御道,西侧为玉皇岭,北面为瓦子岭。1999年山东大学专家调研,以青阳台为中心,发现了七处遗址,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初步确定和当时泰山封禅有关,为秦汉时期的大型祭祀建筑遗址。

  瓦子岭,古称瓦子冈,曾为连接齐、鲁的交通要道。瓦子岭,顾名思义就是多瓦片等建筑材料的山岭。乾隆《历城县志》记载,此地“遍地皆瓦砾,相传为秦皇行在,登泰山之径”。清代诗人王祖昌诗咏瓦子岭:南山辇路草痕生,瓦子冈头更不平。白练一声空际去,秦皇曾在此中行。

原标题:如诗如歌锦云川

值班主任:李欢

作者:吴延岭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