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
浙江金华北苑第一幼儿园是一家开办25年的老牌幼儿园,但随着“少子化”发展,曾经火爆的招生场面已经不见。2023年秋,在生育率降低、居民养老需求凸显的新形势下,这家幼儿园经改造成了“社区养老院”,受到了社会好评。据了解,除了浙江金华外,深圳、太原、济南等多地已有“幼转老”“老幼共托”的实践。(8月11日上观新闻报道)
当下,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老去,养老问题不可避免地提上日程,如何让老人能够安度晚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社会养老服务是一个有效解决途径,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入住养老院也成为很多老人的选择。然而,我国社会养老机构数量较少,面临“一床难求”的困境,很多老人排队等候多年。各地试点“幼转老”“老幼共托”模式,将闲置资源激活,助力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乃是有益探索。
近些年来,我国出生率和出生人口都在下降,幼儿数量减少产生连锁反应,不可避免地影响至下游。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3万人,较2022年减少了534.5万人。入园的幼儿少了,导致幼儿园过剩,2022、2023两年,全国幼儿园数量减少了约2万所。一边是不断减少的幼儿,另一边则是持续增长的老人,将幼儿园改造成养老院,或许是“一老一幼”难题的新解法。
幼儿园与养老院在硬件设施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如都需要安全舒适的环境、便捷的卫生设施、营养可口的餐食、贴心的照顾等。同时,幼儿园教师拥有专业素养,具备良好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经过专业培训后,能够很快胜任养老护理工作,进一步降低了转型成本。因此,通过适当改造和升级,将幼儿园转变为符合老年人生活需求的空间,实现资源再利用,快速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有效缓解养老资源紧张的问题。
这种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将闲置的幼儿园等教育资源转化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不仅化解了部分幼儿园的运营困境,有效增加了养老床位,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选择,还可促进人员再就业,可谓是一举多得,也体现了社会对老龄化问题的积极应对。
当然,“幼转老”模式的推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政策法规限制、资金投入问题、运营模式的转变等。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简化审批流程、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鼓励支持条件适合的幼儿园转型养老院,扩大普惠性养老机构的供给。同时,应加强对转型过程中的指导和监管,确保改造后的设施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保障养老服务的质量,防范发生虐待老人、侵占权益等情况。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创新服务模式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