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畸形的饭圈文化消解体育圈

2024-08-15 09:38:52 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刘克

  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运动员们拼搏的精神让人动容,然而在比赛期间,也有一些言行引发公愤。有人在社交平台挑动对立、互相拉踩,干扰比赛;还有人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在看台上对运动员做出不文明手势。

  “饭圈文化”,这种始于娱乐圈的依托偶像艺人和粉丝经济形成的青年亚文化,近年来逐步向体育领域侵蚀。不同于正常观看比赛、表达对运动员的喜爱,畸形的“饭圈文化”则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和过度应援行为。大量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偏激的所谓“粉丝”试图把娱乐圈那一套“玩法”复刻到体育圈。不仅让专注于比赛本身的观众极为反感,同时也给运动员带来很大的困扰。

  体育“饭圈”这股风从哪里吹来

  这个夏天,最“热”的一股风始于奥运,但未终于巴黎。

  回溯16年前,北京奥运会,国家明令禁止教练、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在第三方网站上发布奥运会内容”。对于当时“聊天靠QQ”、“社交逛校内”的国人来说,家人朋友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比赛,是对喜爱的运动员最大的应援。

  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第一届“微博奥运”,虽然当时的移动互联网还不够普及,但人们已经开始尝试在网络平台获取比赛信息和运动员状态,“转评赞”成为那时候的潮流。

  直到2016年的里约,国际奥委会鼓励最大限度地使用社交媒体,同时解封了《奥林匹克宪章》第四十条细则:参加奥运会的相关人员不得将有关信息用于未经授权的商业宣传,包括奥运会期间拍摄的照片。种种条件叠加下,那一年许多运动员和教练注册了社交账号,在奥运村开直播和粉丝聊天,唠嗑训练趣事。于是诞生了“睡不醒的张继科”、“六边形战士马龙”、“‘洪荒之力’傅园慧”、“不懂球的胖子刘国梁”等至今还被津津乐道的热搜词条。

  2016年的微博传播数据显示,张继科在里约奥运周期内的搜索量超过4亿次,位列运动员第一。当时的微博“体坛风云榜”,总榜前六位的体育明星分别是张继科、马龙、许昕、孙杨、宁泽涛、丁宁,其中四位来自乒乓球项目。

  即便在8年后的今天,当记者在街头问道“巴黎奥运你最关注哪位运动员”时,孙颖莎、王楚钦等国乒后起之秀还是人们最多提到的名字。9岁的琪琪(化名)大方地接过妈妈手里的话筒,“我看了全红婵和孙颖莎巴黎奥运的全部比赛,很激动!今天我还在小红书刷她们的视频。”

  不过让热爱体育的乒乓球迷们意想不到的是,始于流量的“饭圈文化”,最先荼毒的竟然也是乒乓球。

别让畸形的饭圈文化消解体育圈

  最好的应援是喝彩不是拉踩

  今年3月,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樊振东在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新加坡大满贯赛爆冷,1-3不敌小将林诗栋。由于赛前网络上曝出了樊振东现身泰勒·斯威夫特新加坡演唱会现场的视频,部分网友批评他是因看演唱会耽误训练才导致了比赛失利。

  3月17日,樊振东晒出观演v log并发表长文,正式回应追星风波。仅过了一周,3月25日,樊振东在个人社交媒体发文,称自己身份证号被不法分子在网络上恶意传播造谣,并进行骚扰谩骂。文中提到“互联网非法外之地,饭圈也不会有保护伞,奉劝切勿触碰法律红线”。“饭圈”的“2024首秀”,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真正让世界“惊掉下巴”的,还是8月3日巴黎奥运会的乒乓球女单决赛,当国乒老将陈梦成功卫冕、打败队友孙颖莎时,观众席传来了刺耳的嘘声和阵阵“喝倒彩”,国人第一次看到了对胜利同胞竖起的中指,还有镜头里“唯一”为陈梦“举牌”的外国观众不解又无奈的表情。赛后,甚至有极端粉丝因造谣诋毁国乒运动员和教练被刑事拘留。

  “体育饭圈化”问题赤裸地出现在公众面前,激起舆论声浪。

  关注乒乓球多年的胡女士对此既痛心又惋惜,作为孙颖莎的球迷,“从‘莎莎’没有主管教练到成为女单世界第一,我都是一步步看过来的,我知道她有多拼。”但胡女士也表示,喜欢孙颖莎不代表自己不认可陈梦,“她很厉害,付出了很多,绝对有实力拿金牌。”胡女士说,最好的爱是克制,不干预、不打扰,给他们更大的成长空间、更舒适的竞技环境才是正确的追星方式。“以后我会继续支持‘莎莎’,也希望陈梦走得更远。”虽然“饭圈文化”这个词对9岁的琪琪来说还有点陌生,但在采访中琪琪不止一次提到“孙颖莎和陈梦是好朋友,她俩都很厉害”。

  在记者的调查中,近70%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体育饭圈文化’行为”,显然,“体育饭圈文化”已经蔓延到了刚接触体育的低龄段人群。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周霞教授表示,畸形的“饭圈文化”映射的是一种“个人中心主义”。“这类人群普遍存在一种‘巨婴化’的认知偏差。”“我喜欢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最好的”,“说我的好”就是“对的”。长此以往,这种“主客体不分”的畸形认知会演变成极端的占有欲。“如果身边出现与自己不同的认知和声音,就会被贴上‘坏的’标签,成为打击的目标。进而引发圈子间的拉踩对立。周霞教授说,这种现象,在价值观并不成熟的青少年群体中尤为常见。

别让畸形的饭圈文化消解体育圈

  “爱”要有节“追”须有度

  “下个月我要休年假,去成都和上海!”

  聊起自己的“追星之旅”,媒体从业者真真(化名)既兴奋又激动。回想2015年从同事口中第一次听到NBA球星库里的名字,到疯狂迷上这位技术全面“三分”见长的个性控卫,她只用了一晚上时间。“那天我看库里打球视频看到半夜两点,他投三分球特别帅!”从那之后,库里的比赛转播她场场不落,从一个“篮球小白”变身“勇士(库里效力球队)百科”。那一年,库里收获了职业生涯第一个总冠军,她比自己得了冠军戒指还高兴。更高兴的是,她还找到了知音。

  “我们在济南的‘库里粉’有个‘办事处’,每次库里中国行,都会组织我们参加活动,气氛特别好。”真真的“组织”是个有着近2000人的粉丝群。“大家都是库里的球迷,我们的‘制服’就是库里的球衣,我还有库里亲笔签名呢!”真真的第一个偶像签名是在2016年广州,那是她第一次出门追星,见到偶像激动到不行。“他就在我跟前,本人比电视上还帅气,我都不敢说话,因为吵闹他是不给签名的。”

  因为工作的关系,圈内朋友也会为她提供偶像的动态和行程,如果是不公开的活动,她不会透露给其他人,有空了就自己去,去了也尽量不打扰到偶像,哪怕只是远远看一眼,都会让她高兴好一阵。真真的手机里还存着2018年库里在酒店大堂给自己签名的视频,视频里粉丝拿球衣球鞋排成一排,库里耐心地给每个人签名。“你是不是没放声音,怎么这么安静?”面对记者的疑惑,真真笑着说:“有声音啊,每次都这么安静,我们很有秩序的。”

  作为一个“走南闯北”的铁粉,这些年真真“伴随”库里走过许多城市,见惯了“私生饭”围堵酒店、疯狂接机、代拍怼脸等“饭圈名场面”。在她眼中,这些人未必是真粉丝,“凑个热闹罢了,可能觉得那样很酷。”被问到“自己有没有过‘疯狂’举动”时,真真连忙摆手。“不不不,我们不一样!”

  虽然真真对篮球之外的领域并不了解,但她也关注到近期体育圈“因‘饭’而起”的各种风波。相比粉丝之间的拉踩对立,“乱搞CP(英文couple缩写,意为情侣或一对组合)”更让她气愤。“人家大头(王楚钦)和孙颖莎一直是搭档,也是好朋友,干吗说人家谈恋爱?这样多影响运动员啊,都这么年轻!”虽然当事双方已经作出了回应,但个别网友还是“死磕”俩人,为了看上去更“匹配”自家偶像,甚至有人把孙颖莎标志性的短发P成了长发……

  “娱乐明星需要炒作、需要热度,体育明星不需要,他们只需要好成绩。”周霞教授对网友的失智行为同样感到困惑,她认为现多元化的“饭圈文化”已经让粉丝和偶像之间出现了一种深度的“捆绑”,个别粉丝正在按自己喜好塑造“理想偶像”,“理想化”程度远超真实的偶像本人。如果运动员被这样的“理想化”裹挟,很容易失去本心,把体育精神抛到脑后,渐渐丧失竞技状态。“体育明星更要有一颗‘大心脏’,主动‘净化’外界的各种声音,转化成自己拼搏的动力。”王先生说。

别让畸形的饭圈文化消解体育圈

  在陪伴和激励中共同“成长”

  在“库蜜”真真的追星珍藏照中,一张大合影让她印象深刻。照片是2022年库里粉丝群包下电影院观看NBA总决赛时拍的,照片里有500多人。“那年我们拿了总冠军,库里还是MVP(最有价值球员)。”两年前的狂欢历历在目,其实,让真真开心的不光是偶像的荣誉,还有身边那份难得的同好之情。

别让畸形的饭圈文化消解体育圈

  2022年库里球迷电影院“包场”看比赛。(照片由真真提供)

  “以前没‘办事处’的时候,别说几百人一起看比赛,能凑几个人打球都很难。”真真说,自从有了粉丝群,“球搭子”多到数不过来。大家一起打球一起评球,“球场上谁也‘不服’谁,走出球场‘碰个杯’又都是好哥们儿。最让真真有感触的还是大家的“球风”变了。

  “以前篮球看的是身体对抗,比谁突破凶、扣篮猛,现在是‘小球’时代了,远投准就能赢。”真真说的正是NBA近年来球风的变化,作为NBA“三分王”的库里就是这种变化的转折点。“那时候你在‘野球场’投三分人家不带你玩,觉得你不行,没意思。”真真说,球迷都会模仿偶像打球,以前像库里这样爱远投的人找不到球友,现在去到篮球场,满眼都是“神投手”。有更多的人穿着库里的球衣,一过半场就想投篮,球进了对手都会欢呼,不像以前只有嘘声。

  “大家在适合自己的圈子里玩得不亦乐乎,哪还有工夫去关注别人怎样。”真真笑着说,对不打球的她而言,库里不仅让更多人感受到“小球”的魅力,也让自己爱情观更坚定。“库里有四个孩子,不打球时他会亲自送孩子们上学,他很爱他老婆,身价十多亿从来没有过绯闻。”听真真描述库里,就像在描述自己未来的另一半。她坦言,将来自己会以偶像的人品标准寻找另一半;同时,偶像的敬业和顾家也一直是她的自我要求。

  “看到别人优秀更应该反思、激励自己。无论是观众还是运动员,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负责。”江女士说,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才是体育该传递的。

  周霞教授强调,作为体育明星,要给粉丝传递正向的价值观,让他们看到自己通过不断努力,既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要保持健康的身心。

  8月12日,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冠军潘展乐,解散了自己唯一的粉丝群。“自己希望还是低调一点清静一点……我宁愿这次成绩没有那么优秀,接下来能够继续安心地努力训练。”

  或许,“人间清醒”才是划破顽疾的利刃;体育,从来不是“装睡者”的狂欢。

  街 采

别让畸形的饭圈文化消解体育圈

市民 王先生

  都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我认为体育比赛到最后其实是运动员在跟自己比,突破极限超越自己就是赢家,不必太过追求比分和位次,粉丝也该以平常心对待偶像和他们的对手。大家都正确看待比赛结果和运动员的付出才能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作为体育明星更要有一颗“大心脏”,主动“净化”外界的各种声音,转化成自己拼搏的动力。

别让畸形的饭圈文化消解体育圈

市民 冯先生

  很多“伪球迷”、“临时粉”平时对体育的关注度并不高,在大赛时“凑热闹”,让那些“更劲爆”、更具流量的花边新闻和争议言论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助长了“体育饭圈文化”的蔓延。我认为相关部门应当重视体育运动的普及,让全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真正了解体育精神的魅力,才不会被一些偏激的、负面的言行“带跑偏”。

别让畸形的饭圈文化消解体育圈

市民 胡女士

  我是“体育迷”,就乒乓球来说,我很喜欢孙颖莎,但我也认可陈梦的实力和付出。真正的粉丝不会因为赛场表现或场外舆论就全盘否定他们的努力,最好的爱是克制,不干预、不打扰,给他们更大的成长空间、更舒适的竞技环境才是正确的追星方式。作为母亲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也具备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不受畸形的“体育饭圈文化”影响。

别让畸形的饭圈文化消解体育圈

市民 江女士

  每个光鲜亮丽的体育明星背后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的成就不是常人随随便便就能取得的,看到别人优秀更应该反思、激励自己。无论是观众还是运动员,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负责。对喜爱的体育明星可以默默关注、支持,对不感兴趣的领域或个人不去关注就可以了,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才是体育该传递的。

  微观点

  拒绝把喜欢“异化”

  摆脱畸形饭圈绑架

  澎湃新闻

  体育事业要和畸形的饭圈文化做切割,畸形饭圈文化看似带来了一时的热度、流量和“经济效益”,却终是饮鸩止渴,损害的是真正的体育精神、损害的是中国体育的长远发展。

  粉丝不能把对偶像的喜欢异化成仇恨、对立和撕裂。这些失去理智的粉丝的言行,事实上让运动员处境尴尬。只允许有流量有人气的“明星运动员”赢,否则就是“不公平”,这既不符合竞技体育的原则,也伤害了基本的公平正义。不仅不会带来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反而会重蹈流量明星“有数据无演技”的覆辙。

  健康的运动员和支持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提供动力、彼此支撑前行的:运动员凭借优异的成绩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赢得粉丝的喜爱;粉丝以有边界感的支持方式、有素质有教养的群体形象,为自己的偶像加分。

  关注比赛就是对运动员最大的支持

  光明日报

  体育拒绝“饭圈化”,实则拒绝的是隐私让渡、过度打扰和干扰比赛等行径,是有利益驱动的信息发酵和专门化的情绪煽动产业链,而不是拒绝大家对运动员的喜爱。每一个时代都有偶像,那本应是青少年获取自我投射和情感认同的载体,承载着成为更好的自己、奔赴更好未来的青春愿景,是激励青年人不断奋进的宝贵精神动力。

  体育偶像所承载的爱国情感、拼搏精神蕴含着巨大的正能量,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体育健儿受关注,彰显了体育精神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年轻人关注体育、参与体育,从体育偶像的身上收获向上的力量,这样的追求无疑值得肯定。但守护体育偶像,要把目光放到赛场上。体育赛场靠实力和成绩说话,赛场上的光芒,是体育人最耀眼的功勋。关注比赛,就是对运动员最大的支持。

  神回复

  网友@Neilty:饭圈不应该属于文化,而是属于社会疾病。

  网友@Dilrabalice:畸形的饭圈文化把中国人的团结与凝聚力撕开了一条口子。

  网友@清冷:好像大家越来越浮躁了,只爱看年少成名的故事,却看不上坚持不懈的故事。

  网友@拧下所有伤感:

  体育饭圈化前: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体育饭圈化后:算了,你们还是去追别的星吧

  新视界

  别让纯粹的净土滋养虚伪的热诚

  不同于娱乐圈“流量为王”的“硬指标”,拿成绩说话向来是体育圈最纯粹的魅力所在。畸形的“饭圈文化”开始侵蚀体育圈,被国家“约法三章”,被真正热爱体育的人嗤之以鼻,说明社会对体育的态度并没有被少数人的“狂欢”带偏,人们更愿意看到赛场上运动员拼尽全力,观众不离不弃;而非煽动情绪,拉踩对立。

  从默默无闻到全民追捧,体育明星的背后应该是超乎常人的刻苦训练和不断超越,并不是被资本裹挟被话题炒作。赛场上拿成绩说话,赛场外用德行服人,才能收获真正的喜爱和理性的关注;享受“无脑吹”和“争议火”,最后只会被虚伪的热诚反噬。

  体育能拉近运动员和观众的,从来不只有比分、纪录和奖牌,还有家人的鼓励支持,教练的力排众议,队友的携手并肩;运动员和观众之间,可以是赛场上彼此的精神寄托,也可以是生活中照亮彼此的“明灯”。纯粹的体育不需要贴太多“标签”,更不需要用流量和话题博人眼球,保持清醒,做自己该做的事,就是对别有用心的人最好的“回击”。

  追星本没有对错,“饭圈”也不是“罪大恶极”,错的是不知道为何而追,恶的是把好恶强加给别人。别让三年前“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后加入的“更团结”,成为这个时代体育精神的奢望。

责任编辑:刘克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