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据北京市教委介绍,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作出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天津、青岛等地也出台了延长中小学生课间时长的措施,让孩子们快乐“动起来”“跳起来”。(央视网)
除了大课间时长20分钟—30分钟外,国内中小学其他课间时长此前都是10分钟。由于课间时间短,很多学校都是多层教学楼,学生在10分钟内下楼活动不太现实。而且,部分学校基于安全考虑,将学生“圈养”在教室,有老师透露“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导致“小眼镜”“小胖墩”“小虚弱”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等地将中小学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显然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在课间有充分的时间走出教室去眺望远方——缓解视力疲劳;有更多时间去锻炼身体——改善体质;也有时间扩大社交范围。过去没有时间下楼活动的学生,将有时间走出教学楼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进而调整身心状态。
同时,有利于各学校和属地政府完成考核任务。根据教育部工作计划,要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地方政府必然将部分考核任务分解到学校。要完成这些考核任务,须有相对充分的课间时间来保障。课间10分钟变成15分钟,可为完成考核任务创造有利条件。
多地并不是简单延长课间时间,还在努力提升课间活动质量,比如引导学校干部教师主动设计、积极参与学生课间活动;各学校将在校园内补充必要的体育器材;为学生创造更加适宜的课间休息环境等等。这些安排都是必要的,因为学生不仅需要相对充分的课间时间,也需要有质量、有意义的课间活动内容。
但还需要强调两点:一方面,学校要放下安全方面的顾虑。之前一些地方学校由于担心学生课间打闹受伤、家长“闹校”,所以采取“圈养”办法。其实,只要学校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落实安全责任,不用担心课间学生安全问题。当然,也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
另一方面,延长课间时间后,要严防某些老师挤占课间时间。从实际情况看,部分老师经常拖堂,必然挤占课间活动时间。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特别强调严禁“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10分钟’休息”。这不仅需要学校严格落实教育部规定,也需要某些老师提高业务能力。
在目前多数中小学基本上都是“课间10分钟”的情况下,上述地方探索出“课间一刻钟”,这对其他地方具有示范效应。对这些地方而言,要让“课间一刻钟”在改善学生视力、体质等方面结出“硕果”,必然得到学校和家长一致支持。其他地方也要意识到,学生健康重于成绩,是时候考虑延长“课间10分钟”了。 (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