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有报道线索反映,有些单位热衷于装点门面、大搞装修,新建设施使用率不高,将大量资金花在“刀面上”,与中央提出的“要习惯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等要求不符。记者在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调查发现,“装修风”有向基层蔓延的势头。 (9月2日《半月谈》)
近年来,党中央一再重申党政机关要过“紧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即“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此举无疑能让群众感到温暖,也能为党政机关形象加分。然而,记者在某些高校和基层单位调查发现,“豪华装修风”竟悄然刮起。
譬如,北方某大学花费数百万元建设的“豪华大门”地处学校中部,来往交通等实际需求并不大,几乎是“专供拍照使用”。查询各类资料发现,一些地方高校新建校门花费不等,但普遍在几万至几十万元之间。虽说这类校门能让高校“有面”,但“性价比”被质疑。
教育家梅贻琦早有名言:“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还有不少名人或重申或发出类似的声音。然而,一些大学不仅投入巨资建大楼,还把校门装修得越来越豪华,至于大学有没有大师,似乎是次要的。这股高校大门“豪华风”要引起高度重视。
调查还发现,兴建楼堂馆所等行为普遍得到遏制,但装修、扩建等行为并未禁绝。比如某地市委党校及乡村干部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预算金额超2600万元;城市更新过程中,旧市政广场改造及人防建设工程、党政大楼配套停车场等一系列工程花费数亿元……即“装修风”刮向一些基层单位。
显然每一家花巨资装修的基层单位都有一套自己的理由,比如设施老化、年久失修、工作需要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该装修的时候理应装修,但装修标准过高、资金预算过多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豪华装修风”装的其实是形象、面子,伤的是基层群众的心。
首先,无论是高校还是基层单位,装修资金来源多为财政预算,即纳税人的钱,群众自然不乐意。其次,当有限的公共资金用于豪华装修,势必会挤占民生方面的支出。另外,这类豪华装修还拉大了基层单位与群众的心理距离,有的还有可能隐藏着腐败等问题。
据悉,基层改造、装修项目多由财政资金予以保障,但近年来多个项目资金来源为地方政府发行的专项债。专项债券资金必须专款专用,然而却被用于豪华装修。有受访干部形象地指出,“专项债像个筐,啥都往里装。”可见,要想遏制“装修风”必须堵住这个漏洞。
有的地方对干部评价歪曲,也助长了“装修风”。比如报道提到一个细节,一些在任上修建办公楼、扩充办公设施、盲目上马相关项目的地方领导,有的虽然已经因违纪等问题被问责,却因客观上改善了办公环境、提高了干部待遇,仍是许多人口中的“好干部”。这种思想上的“病毒”亟待清除。
更重要的是,要管住预算,管住审批。不管部分基层单位如何装修,资金都需要财政支付,所以,必须将预算做实做细并向社会公开。而且,装修都属于工程类项目,必须经过审批,还要严把审批关。基层单位装修项目最好都经过上级有关方面从严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