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养活自己,再养活你的梦想;先养活自己,再养活你的小二、小三、小xx。”
“男生不买,女生不卖,同一时段,‘从一而终’,尽量正常,不要变态”。
近日,几张网传云南师范大学针对2024级新生入学教育讲座的PPT内容因过于直白、露骨,引发网友争议。从网传图片来看,一位身着白色上衣的疑似教师的演讲人,在台上播放上述内容的PPT,台下是一片黑压压的身着迷彩服的学生。
9月10日,新黄河记者从云南省教育厅获悉,此前已有学生家长反映过此事,目前省教育厅正在与云南师范大学协调处理,云南师范大学则表示相关部门会有回应。至于讲座者的身份,记者向云南师范大学求证,未获回应。
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虽也有网友认为演讲就应该把话说得直白易懂,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网友表达了对此类内容的不适感。“这是地地道道的黄腔”“养小三都能拿到大学来说了吗”,在社交平台上,也有疑似该校的学生表达了不满。
其实,细看PPT内容中如打油诗般对仗的文案,想必演讲者也是经过精心准备,希望能通过这种抖包袱、玩梗式的演讲形式走进新生的内心世界,并献上过来人眼中的“大学攻略”,但为何公众非但没感觉到新意与温度,反而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油腻视角”下的偏见与低俗呢?说到底,这些非主流的演讲内容与主流社会投射在高校身上的价值期待是脱轨的。
不可否认的是,这位演讲者PPT中揶揄的现象在年轻群体中是存在的,但对大学学子的启迪与教育应更具针对性,不能和一些营销号和“网络名师”一样,在冒犯的文字中自以为能把“年轻人”这张牌打得明明白白,却失去高校应该有的人文格调。
此次涉事高校陷入的公关危机也给其他高校敲响了警钟。一些空洞无物、说教味满满的高校演讲常常受到公众与学子的指摘,但具体到此事中,这种形式上看似新颖,脱离了刻板说教的演讲,实际上依然没有真正地以平等、尊重的心态看待学生群体,而是把个别现象放大成一代人的共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用挑衅式的抖包袱行为来宣扬所谓“过来人”的经验,这种傲慢的表达,何尝不是在制造一种新的刻板说教?
这就引申到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近年来,高校在一些重大时间节点上的节庆活动,常常显示出一种深深的焦虑感,唯恐不贴合年轻人的审美与口味,而失去关注的焦点,这其实是一种流量病。严肃与权威不代表照本宣科,追求新式表达也不代表低俗与恶趣味。在抛弃了价值与意义的核心以后,一些高校自以为的与时俱进,其实只是一种人文素养的退化而已。
犹记得去年毕业季,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现场,时任校长王树国致辞时突降大雨,校党委书记卢建军撑起雨伞走到王校长身后,这一“无言之举”,非但不显苍白还把大学应该具备的风范与价值观具象化地传递给了在场的学生和场外的公众。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入学讲座还是毕业典礼,高校每每在关键节点与学生作何种形式的互动、何种风格的对话,形式永远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有没有以人文关怀和学术底蕴的角度,俯下身来把过来人的经验有温度地传达给下一代,进而构成一组真正意义上高校与学生的教育关系,而不是无礼与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