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强省会|黄河底,全国最长供热隧道开掘 130公里“聊热入济”堪比地下取经

2024-09-16 07:27:53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张成地

责任编辑:颜甲

项目强省会|黄河底,全国最长供热隧道开掘 130公里“聊热入济”堪比地下取经

项目强省会|黄河底,全国最长供热隧道开掘 130公里“聊热入济”堪比地下取经

  从选址、拟初步方案,到最后确定施工方案、施工进场,工作人员们事无巨细。

  一条正在建设的130公里“供热长龙”,横跨三市六区县,将聊城的电厂余热引入济南,这就是“聊热入济”项目。自去年8月正式启动以来,项目建设者们穿越黄河天堑、筑造绿色工程,不断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

  涉及110处重要点位穿越

  长距离引入余热,以更为清洁的新型供热方式替代传统锅炉供热方式,管网铺设是重中之重。施工过程中,“聊热入济”项目涉及县道、乡道、高速路、铁路、河流等110处重要点位穿越,复杂程度令人挠头。

  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项目负责人、后勤“大班长”高海光带领建设者们披星而出、戴月而归,一次次勘查现场、排查问题、攻克堵点。

  项目南线长清段是进场施工最早的标段。在前期现场勘探过程中,高海光发现管网铺设必须穿越“石热管线”,采取哪种方式能够安全、顺利穿过,是个棘手的问题。根据专家论证的方案,他和技术团队前后进行10余次的讨论、推演,将可能的隐患提前考虑全面,最终确定下翻9米穿越的方案,并采取预制焊接和吊装方式铺设,为施工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创新“碳”路穿越黄河天堑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实施“聊热入济”项目的最终目的,也是高海光和全体参建者的使命重任。

  黄河天堑之下,如何掘出全国最长的供热隧道?针对4.5公里穿黄隧道的关键节点,他们引入重达600余吨的“钢铁穿山甲”——“DL507号”盾构机,一次性穿越黄河河道。为了更好适应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他带领技术团队进行创新改造,将设备原本的土压单模式升级为土压和泥水双模式,为后续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看不见的河床底部,“隧月”不止、“巨龙”潜行,截至目前已掘进200余米,向着2025年10月22日的竣工目标迈进。

  高海光介绍,盾构机的成功验收只是穿黄隧道这个“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始发阶段,项目部就面临含钙质结核硬塑粉质黏土复杂地层,并下穿济平干渠、黄河大堤等敏感环境,是目前穿越黄河全线独头掘进距离最长且地质、环境风险最复杂的盾构隧道。这对管片拼装环节的质量及精度管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管片拼装每偏差1秒的角度,到达接收井时,累计偏差就会达到2厘米,会严重影响隧道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他迅速组织技术团队进行紧急研讨,连续数天日夜坚守在施工现场,创新研发出管片错台量测装置及方法,在毫厘之间诠释匠心。该技术实现管片错台量测时间减少20%、量测效率提高35%,确保管片环间错台20毫米以内、环内错台15毫米以内,在复杂环境下确保了精准度、优化施工流程、严控施工风险,保证了工程质量与进度。

  项目启动至今有数万个数据入库

  对于高海光而言,每天上班、午休、下班还有睡前,打开ERP系统查看工程进度和实时监控,已经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工程建设只争朝夕,工程进度日新月异,只有时刻想着、看着,才能真正当好项目的后勤‘大班长’。”他是这么干的,也是这么要求项目部其他管理者的。在高海光的调度要求下,项目部每天都要将成百上千个数据上传到ERP系统的“和工程”“安平台”等,涵盖立项、招标、合同签订、施工进度等节点内容。自项目启动至今,已有数万个数据入库,让项目管理“耳聪目明”,为项目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如果说“和工程”让进度摸得清,那么“视联网平台”则方便实时查看全线施工情况,让现场看得见。为配合“视联网平台”使用,高海光组织项目部在全线安装近千个高清摄像头,同时提出辅助应用无人机实现全方位、无死角巡逻,加强了项目管理的进度跟踪和远程监控力度。碰上大风天气,他便通过平台查看防尘网的篷盖情况;接到雷雨预报,便查看防汛准备工作落实,有效避免了违章作业的发生,提高了安全风险管控水平。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张成地)

作者:张成地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