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高新区。中科思尔的实验室里,几名身穿洁净服的科研工作者正围着电脑屏幕,讨论着技术的调整方案。他们研发的对象,叫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
技术带头人商艳龙的手里,捧着一个“小物件”。别看它小巧玲珑,却有着强大的作用。“它是智能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元件,相当于人的感官,能感知到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以此来驱动系统。”商艳龙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研发出的这款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是国内率先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量产的产品,目前已经应用于航空航天、计量、气象等领域。
系统的感知器官
说起传感器,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其实,在我们所处的空间里,传感器是无处不在的。
“温度计能测温度,体重秤能测体重,汽车能实时显示轮胎的胎压,这些都是靠传感器来实现的。”商艳龙拿起手边的手机向记者介绍:“比如说,我们的手机里就有很多个传感器。有用于摄像的图像传感器,有用于检查环境明暗的环境光传感器,还有用于导航的地磁传感器等等。正是基于这些传感器,手机里的各种应用软件才能流畅工作。”他总结说:“如果把智能系统比作人的大脑,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的感觉器官。”
在中科思尔的实验室里,各种高精密仪器发出嗡鸣声,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只传感器,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都能在这里完成。
“这些传感器都应用在哪里呢?”
“航空航天、气象监测、海洋工程和工业自动化……很多领域。”与普通传感器不同的是,商艳龙团队所研发的传感器,具备更敏锐的超强“感知力”,能够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商艳龙用两个比喻来形容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像是被一拳打在身上和被蝴蝶触角触碰的区别一样,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需要更高精度的‘感知力’。”
技术要握在手心
“比如在航空航天领域,飞行器姿态的控制,是需要在各种环境参数、精密数据上作出决定的,前提是有一个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来获取这些信息数据。”商艳龙拿飞机举例:“一架飞机上多达3000多个传感器,任何一个传感器的精度,都直接影响着飞机对环境作出的判断。我们研发的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安装在飞机上,用来测量飞机的总压和静压,从而计算出高度、空速、攻角和侧滑角等重要参数,作为飞机控制系统的决策依据。”商艳龙说,超高可靠性、超高精度和快速响应的压力传感器,作为飞行器上重要的核心器件,出于信息安全考虑,是我国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
以前,我国的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几乎全部依靠进口。为了打破国外技术的制约,中国科学院历经二十余年的科研攻关。2019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多年来相关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商艳龙团队开始批量工程化推广超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数年来,他们不仅实现了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冲破了技术壁垒,还不断更新着压力传感器的精细度,以此来赋能各个领域的技术革新。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的研发并不容易,涉及材料、工艺、装备学等多个领域,需要很长的技术链条。在中科思尔,商艳龙所带领的这支数十人的研发团队,虽然有着年轻的面庞,却都属于电子信息、微电子和半导体相关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在研发中,芯片设计、机械结构设计、信号检测……大家分工明确,专注于自己的研发中。
仔细观察这一团队的工作,听着商艳龙的科普,记者发现他们的研发,始终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
硬核技术的底气
传感器的精度水平决定了智能化系统及其仪器设备的性能,前期研发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传感器敏感芯片设计是研发中难度最大,也是最核心的技术。尤其是军用领域,要求传感器能在复杂环境下满足一系列指标,对芯片有着更高的要求。”商艳龙坦言,随着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对传感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身为研发者,他们时刻都感受着这一紧迫性。
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团队人员不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如何让它性能更高、能力更强、成本更低,他们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取得新进展。2021年,该团队的这一项目获评“中国好技术”A类项目,此后的几年间,产品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
“你看,这是我们最新研发出的超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专用ASIC检测芯片,相比上一代产品,它的元器件数量减少了80%,功耗更低,但稳定性却更高。重要的是,从研发到生产,我们实现了全国产化。”展示着最新产品的商艳龙,自信而笃定,因为在他看来,有了硬核技术,也就有了发展的底气。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越来越需要全方位地感知世界。我们在采访中,看到的是一群不畏挑战的科研者,他们面对科技发展的新要求,勇于接受挑战,并一步步探索、进而实现,为国内多个领域尤其是航空航天领域创造了“超强感官”。